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背后的秘密
徐大看了看一旁快成翘嘴的裴泽,眼神里带着疑惑。
“就按照叶姑娘说的去办。”
徐大领命,很快就去街口的小巷子处,撒一把铜钱,随后几个小乞丐蹲在地上疯抢。
······
叶秋漓和裴泽傍晚的时候就回了边关军营,边城将军府内,徐大也不再逼问中年男人。
只是将他关在一间屋子里,外面也没有人看守。
叶秋漓晚上在军营里的吃过晚饭后,像往常一样休息。
过了一个时辰,换上一身夜行衣来到军营后面的树林里。
裴泽也同样是一身夜行衣在那里等她,见叶秋漓过来,微笑着开口,“漓儿,你来了,咱们现在过去吗?”
“嗯,现在时间刚刚好,咱们现在过去说不定还能看一场大戏。”
叶秋漓唇角微勾,明媚的笑脸在黑夜中显得有些狡黠。
裴泽看得痴迷,露出一丝笑意,“好,那我们现在先去县衙。”
两人悄悄潜进衙门,此时已经是半夜子时。
县衙里空荡荡的,叶秋漓四下看了看。
后院一个房间内亮着微亮的烛光,远远地还看见有人影儿在窗上窜动。
“走,去那边看看。”
裴泽施展轻功,悄无声息地朝着那个方向飞去。
叶秋漓紧随其后。
后院就是县令及家属住的地方。
“你们是怎么搞的?还有外面的谣言是怎么回事?这都一天了,怎么还没有制止下来?废物!”
叶秋漓两人还没有靠近书房的位置,老远就听见一个男人的无能怒吼。
或许是两人现在有深厚的内力,他们隔得大老远也能听见书房的动静。
裴泽干脆抱着叶秋漓躲到一棵大树上。
叶秋漓没注意,用气音问:“你干嘛?”
裴泽美人在怀,心情极好,“没事儿,就想抱抱你,我们本来啊就是过来看戏的,自然要找个舒服的位置。”
叶秋漓无语,这人还真是······
“大人,我们的点儿已经被人发现了,这段时间可能不能出去活动了。”
书房内,一个低低的声音回应。
庄志又是一声怒吼,叶秋漓不耐烦地掏掏耳朵,“这人真是脾气大,你说我们的猜测会不会是对的?”
裴泽薄唇微勾,“放心,你且慢慢看,听说边城这个县令在这边是只手遮天,脾气臭一点儿也是正常的。”
叶秋漓抬眸,“你早知道?”
裴泽轻笑摸摸叶秋漓的脑袋,嘴角带着宠溺,“比你就早那么一点儿知道而已。”
两人话没有说几句,书房里又传来动静。
房门被打开,从里面出来两个黑衣人。
四下张望一下,径直往外走。
“走。”
现在整个边城都在传,庄志这个父母官,明面上是为百姓主持公道,背地里却是个拐子团伙的幕后推手。
叶秋漓两人悄悄跟着刚才那个黑衣人,七拐八拐的走了好几个巷子。
就在叶秋漓脚软的时候,黑衣人终于在一处院子里停下脚步。
他很是谨慎,在外面绕了这么一大圈儿,这里说不定就是他们的老巢。
黑衣人进去了一会儿,一炷香后才出来。
“进去看看。”
叶秋漓和裴泽现在已经确定,庄志肯定和这团伙有关。等到两人轻脚轻手地进入院子,里面的场景着实把他们给吓一跳。
屋里有很多的孩子,大的差不多十五六岁,最小的有三岁。
院子里有很多的训练的场地,看着触目惊心。
叶秋漓内心闷闷的,这让她联想到她小时候被送到特训营的时候。
那时候她差不多也就是五六岁的模样。
每天从早到晚就是不停地训练,就为了能生存下去。
裴泽紧紧地牵着叶秋漓的手,感觉到她手有些冰凉,握她的手紧了紧。
“怎么了?”
叶秋漓回神,轻轻摇摇头,“我没事,这里应该就是他们训练孩子的地方。”
裴泽点头,“嗯,我进去看看。”
叶秋漓拉住他的手,“我和你一起去。”
这处院子不大,院子里放满了很多专门用来训练偷盗的道具。
里面有几间房间,地上睡满了孩子。
乍一看,至少有六七十人。
“先不要打草惊蛇,一定要拿到庄志的证据,才有办法将他彻底摁死!”
叶秋漓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只是看着这些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她紧抿着唇,“嗯,我知道的。现在去庄志的书房,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线索。”
“嗯,这边我会派人过来盯着。”
两人这一晚上折腾了一晚上,又回到县衙的时候,书房已经熄灯了。
两人很快进了书房,裴泽开始在桌子上乱翻。
叶秋漓阻止了他,“别乱翻,你们难道会将重要的东西放在很明显的地方吗?”
叶秋漓很笃定,庄志肯定会将很重要的东西放在什么暗格之类的地方。
毕竟书房人来人往的,庄志就算是再不谨慎,也不至于给自己埋雷。
裴泽停了下来,看着叶秋漓在墙壁上摸索。
嘴角忍不住地上扬。
没一会儿的功夫,叶秋漓果真在一副壁画后面摸到了一块凸起的地方。
“找到了。”
轻轻一按,旁边的书架就往外面弹出了一个木盒子。
里面就是一些信件,还有一本厚厚的账本,账本下面是厚厚的一沓银票。
没想到这边城看着萧条,庄志竟然还这么有钱。
可想而知,这钱肯定也不是正当渠道得来的。
叶秋漓手拿着账本和银票还有信件,往怀里一揣,实际上是收进了空间。
裴泽也没有在意,反正叶秋漓愿意收着,那就收着。
“走,咱们先回去,反正他跑不了。”
两人回到军营已经是后半夜了。
“漓儿,早点休息,这件事明天再说吧,今天也累了一天了。”
叶秋漓也确实累了,打了一个哈欠。
“好,那你也早点休息,晚安。”
说完就头也不回地回了自己的营帐。
她要回去好好研究一下,这账本里面的内容。
前几年干旱,地里粮食几乎颗粒无收,一个小小的县令,竟然还有这么多钱。
实在是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