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我们村里的孩子也能到学堂念书?

饭桌上,一家人都沉默地吃着饭。

刘氏知道叶秋漓最近很忙,只是不明白她怎么又往家里领人?

“娘,这不是寻思着你们每天都在作坊里上工,就请了王大娘回来帮你们分担家里的家务,

以后她就负责家里的事情,你们专心在作坊里做事就行。”

叶秋漓觉得自己要是再不解释一下,他们都能直接给她吃了。

孙氏闻言,连忙打圆场,“漓丫头想的就是周到,真有孝心,她都是为了你们着想,

你们也就别说她了,吃饭吃饭。”

孙氏每次都是站在叶秋漓那边。

刘氏也懒得多说了。

家里的房间已经没有空位置,叶秋漓将王大娘暂时安排在柴房。

说是柴房,其实房间也挺大。

打扫干净出来,还是挺不错的。

“王大娘,暂时就委屈你住这里,过段时间我再给你调整。”

实在是家里人多,十间房都不够住。

王大娘没有嫌弃,而是笑着开口,“多谢小姐,不委屈,我就是一个粗使婆子,没那么娇贵。”

叶秋漓轻轻点头,“这段时间,你就帮着我娘和大嫂做一些家里的家务。”

王大娘恭敬地点头他,“是。”

叶秋漓对王大娘恭敬的样子很是满意,没有因为他们是乡下农家人,就鄙夷,对她及她的家人也没有半分轻蔑的意思。

等处理好王大娘的事情,叶秋漓就去找了杨大明。

杨大明虽然平时嘴上没个把门的,但好在做事还挺靠谱。

当天下午,建造水车的工程就开始了。

地址就选在了别秋漓的别墅庄园后面不远处。

这里距离后面的田地和后面山地上的桃林都不远。

叶村长早就已经召集了村里的几个汉子,就等着叶秋漓把地址定下来,这些汉子就准备开挖。

杨大明对这个比较专业,全程负责指导策划。

叶秋漓则是带着另外一些人后山上砍竹子。

碗口粗的竹子用来做管道最为合适。

至于水源,叶秋漓早就想好了。

之前上山的时候,就发现山上有泉眼,只是距离有些远。

这里又没有现代材质的管道,叶秋漓想的就是用竹子搭建,把水引进池子里。

只是这对于目前来说比较难。

但她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二天一大早,叶家人正在吃早饭的时候,就有一队人马运着砖瓦石灰过来。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过来,想不引起村民的注意都难。

桃园村的原著村民在看见队伍往村里后面走,忍不住开始议论起来。

“他们之前不就已经把房子修建好了吗?现在又买这么多材料,是做什么?”

有好事的婶子已经跟上队伍想要去探究个明白。

还和工人打听了一些情况。

不过工人们具体也不知道是要修建什么,他们只是听掌柜的安排。

今天这边有活儿干,也就跟着过来了。

具体的他们就不知道了。

好事的婶子见工人们嘴巴还很紧,更引起了她的好奇心。

一直跟在到了叶家外面,队伍才停下。

“是叶家的?”

叶秋漓听见动静已经出来了,见工人们拉着材料,直接让人又拉到之前安置他们的空地上。

一个婶子见状,拉住叶秋漓问道:“丫头,你这是又要修建房子?”

叶秋漓没有隐瞒,“不是,我是打算在这里修建一个学堂,让王秀才过来教书,让我们村里的孩子不出村子就可以读书识字。”

婶子闻言,脸上是不赞同神色,“你这太不现实了,就那王秀才,一辈子也就是个秀才,他能怎么教孩子?

还用得着你这么兴师动众的专门建学堂?再说,就王景和那清高的样儿,他能出来教村里的孩子?”

叶秋漓皱眉看着眼前的妇人,真不愧是应了那句古话。

女人就是头发长,见识短。

她不想再和妇人多说什么,反正又不是让她出钱,再说这学堂建起来也和他们没半点儿关系。

“婶子,我还忙着呢,就不和你多说了。”

说完就跑开了。

妇人自以为又得到了什么了不得的消息。

赶忙往家里的方向跑。

很快,叶秋漓要在村里建学堂的事情就在村里传开了。

桃源村新村民自然是知道这件事的。

没有去修建水车那边帮忙的汉子,家里有孩子的,都自发地组织过来帮忙。

而桃源村原著村民,在听说叶秋漓那个小丫头要建学堂后,有些人则是当个笑话听。

而有些人则是把这件事记在心上。

真要是学堂建好,他们肯定会找夫子过来。

若是能把自家孩子也送去学堂,不说以后能当官,至少能读书识字,以后出去也好找差事。

可以说叶秋漓在村里建学堂这件事,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

王世华得知这件事后,也忍不住去现场凑了凑热闹。

桃源村挨着后山下面,可谓是热闹一片。

紧挨着一片的青砖瓦房,后面还有一处别墅庄园正在修建。

不远处的水车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修建学堂的地方,更是围了很多人看热闹。

还有一个大型的作坊,听说还很赚钱。

再看看他们原著村民住的地方,低矮破旧的茅草屋,

懒散不团结的村民,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他看着欣欣向荣的村子,不由地在心里惊叹。

外人不知道的进来,或许还会把他们当成是逃荒过来的难民。

叶秋漓在人群中看见王世华的身影,笑着上前打招呼。

“王村长,你也过来了。”

王世华见叶秋漓笑容满面,自己一个当长辈的,自然不能太摆谱。

他回应,“嗯,听说你们这里要建学堂,所以我过来看看。”

叶秋漓看了看在忙活的工人,笑得意味深长。

“是啊,夫子我都找好了,就等着学堂建好,我们村里的孩子们就可以过来念书了。”

我们村里?

王世华心中一喜,那是不是他们那边的孩子也可以到学堂里念书?

叶秋漓没有把话说得明确,倒是给了王世华希望。

闲聊了几句,王世华终于是忍不住开口问道:“漓丫头,那我们能不能也把孩子送过来学堂里念书?”

叶秋漓唇角微扬,“可以啊,都是一个村子里的,只要家长愿意将孩子送过来,我相信夫子也是愿意教的。

就是这束脩······可能还得你们自己想办法。”

王世华心里疑惑,不是听说王景和不收束脩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