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361 瀚国立国

“高句丽既已覆灭,丸都城从今往后改称武都,作为我瀚国的国都。”

李玄机目光沉稳,对着堂内众人缓缓说道:“传孤旨意,高句丽地区的所有百姓,赋税全免三年。”

“所有被俘士兵,若有愿加入军队的,可吸纳进军队;若不愿参军,便放他们回去务农。”

“此外,将高句丽贵族的田地全部登记造册,凡有通过不合规矩手段获取的,一概视作无效。”

“把山上王王宫中的钱粮,全部分发给当地百姓。高句丽原有的律法全部废止,暂且以大汉律法为准则,日后再做修订完善。”

语毕,李玄机看向堂内众人,等待他们回应。

除了上述举措,高句丽原有的军队也被李玄机进行整改,只挑选其中的佼佼者编入新军,其余的全部遣返回乡,让他们回归农耕生活。

众人彼此对视一眼,齐声应道:“谨遵齐公之命!”

随后,李玄机又接连推行了一系列政策。

精简政务与兵员,裁撤高句丽原有的大臣,重新选拔任用人才。

大力鼓励百姓耕种,开垦荒地,规定新开垦的荒地按三十分之一征税,普通耕地则按十五分之一征税。

要是遇到天灾,百姓可向官府申请减免赋税。

官府设立救济棚与安民堂,专门负责赈济流民和贫困百姓。

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重新修建都城,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修缮引水渠。

李玄机从冀州带来的世家子弟,大多被安排到地方,负责教化当地百姓,指导农业生产。

一时间,原本衰败的高句丽地区,开始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这个国家自建立以来,头一次真正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至此,瀚国初步建立,虽百废待兴,但前景可期。

几个月后,新罗、百济、扶余等国纷纷前来朝见。

然而,新罗对齐公态度不敬,次月,李玄机便派遣将领领军将其攻灭,新罗国土并入瀚国版图。

同月,百济与扶余心怀叵测,李玄机果断发兵,将两国一并消灭。

……

荆州江陵城外,关羽已率军围困江陵城数十日,却始终拿这座城毫无办法。

曹仁依照李玄机传授的方法,把江陵城打造成了一座“城中城”,防御极其坚固,极难攻打。

在江陵城外的一艘战船上,关羽不经意间低头,瞧见水中自己的倒影,不禁心头一惊。

自己竟已有半头白发。

还没等关羽细想,一名小将匆匆跑来禀报。

“启禀将军,江陵城西三十里处,徐晃率军杀来!少将军前去阻拦,与徐晃交战三十回合,未分胜负。”

“但徐晃无意与我军过多纠缠,突破了少将军的拦截,现已杀入江陵城中。”

关羽心中一紧,暗道:“曹军来得可真迅速!”

曹操调集大军围剿关羽,如此大的动作,自然无法瞒过众人。

但曹老板本就没想刻意隐瞒,所以关羽早知道会有曹军前来围剿,只是没料到,他们会来得这么快。

战船靠岸后,关平带领一队人马前来与关羽会合。

关平下马,单膝跪地,低头抱拳,满脸愧疚道:“父亲,孩儿无能,没能拦住徐晃,请父亲责罚!”

关羽没有说话,只是伸手将关平扶起,目光望向江陵城的方向。

过了许久,他长叹一声:“时不我待,撤军吧,全军退守江夏城。”

……

江陵城内,曹仁正设宴款待徐晃。

二人一边交谈着曹老板的战略部署,一边商议后续几路大军抵达的时间。

就在这时,蔡瑁满脸喜色,从外面快步走进来。

“子孝、徐晃将军,江陵城外围的敌军已经撤退,江陵之危已解!”

曹仁脸上不见丝毫意外与惊喜,反而微微叹息道:“关羽此人果然非同寻常。此番恐怕事情要变得棘手了。”

徐晃一脸疑惑,问道:“将军,关羽退兵,这分明是好事,为何您反倒说有麻烦呢?”

曹仁向两人解释道:“关羽撤退的方向必定是江夏,对吧?”

蔡瑁点头道:“根据斥候回报,确实如此。”

曹仁接着说道:

“那问题就来了。倘若关羽不撤兵,一心贪图江陵城周边的土地,凭借当前的优势继续围困江陵。”

“那么只要再有一路援军赶到,届时我们里应外合,形成合围之势,关羽必败无疑。就算关羽退守武陵,对我们来说也是极为有利的局面。”

“如此一来,我们便能彻底切断刘备与孙权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各自成为孤立无援的军队。”

“可现在关羽退守江夏,主动放弃了蜀地进入荆州的关键关口——武陵郡。看来关羽是想把祸水引向东吴,以此迫使江东参战!”

曹仁不愧是曹营中屈指可数的帅才之一,一眼就看穿了关羽的意图。

徐晃听后,心中也是一沉。

他们的士兵大多来自北方,跨区域作战本就困难重重。

要是江东也加入战局,那这场针对关羽的合围行动,很可能最后落得一场空。

一旦江东参战,关羽的孤军处境将得到扭转,同时曹军的兵力优势也会被大幅削弱。

曹仁无奈地叹道:“也只能等其他几路大军会合后,再共同商讨应对之策了。”

“至于究竟是战是和,到时候再做定夺。”

……

成都城内。

曹老板起兵十万攻打关羽的消息,还是传到了众人耳中。

一些原本就不太看好刘备的刘璋旧臣,以及对现状不满的世家大族,纷纷开始蠢蠢欲动。

一时间,成都城内人心惶惶,不少人打算趁刘备不在,打开城门投降曹军。

州牧府内。

自从刘备南征交趾后,诸葛亮便一直住在政务厅,以便处理各种大大小小的事务。

此时的诸葛亮,虽然看起来精神尚可,但身形已明显消瘦了许多。

此刻,一名八九岁的少年,乖乖地坐在诸葛亮身旁,手里捧着一卷《公羊传》,也不知是在认真研读,还是已经打瞌睡了。

黄昏时分,一名下人轻轻走上前,剪掉一段灯芯,重新点燃油灯,大厅内顿时又亮堂起来。

诸葛亮依旧没有抬头,不知疲倦地批阅着卷宗。

又过了好一会,诸葛亮忽然感觉四周暗了些,于是亲自将桌上的灯盏也点亮。

刚点燃的灯盏火光微弱,仿佛一阵微风就能将其吹灭。

诸葛亮手持灯夹,小心翼翼地拨弄着,终于,灯光明亮起来。

诸葛亮满意地点点头,正要回到座位继续处理公文,不经意间瞥见一旁已经睡得口水直流的刘禅。

刚要发火,却突然转头望向外面,随后自言自语道:“都已经这个时候了啊?难怪阿斗会这样,也该让这孩子回去休息了。”

“阿斗,阿斗……”

诸葛亮连叫两声,阿斗却毫无反应。

诸葛亮见状,弯腰轻轻抱起阿斗,把他放在榻上,又解下自己的外袍给阿斗盖上,这才转身回到座位。

殊不知,就在诸葛亮转身的瞬间,一双圆溜溜的眼睛突然睁开,眨巴眨巴地看着诸葛亮。

见诸葛亮就在不远处,这才又闭上眼睛,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