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358 谁吃肉谁喝汤

“敌军倾巢而出,此事是否准确?”

“回齐公,卑职愿以项上人头担保,山上王率军队离开丸都城,直逼辽东,想在辽东郡与我军展开决战!”

“敌军有多少骑兵?丸都城还剩下多少守军?城墙有多高?是否坚固?”

那斥候拿出手下打探来的情报,一一向众人汇报:

“回齐公,高句丽虽靠近草原,但战马稀缺,加上百姓贫困,士兵身材矮小,难以组建起强大的骑兵力量。”

“至于丸都城,此城是用夯土修筑而成,高约一丈,城墙周长约十二里,建在丸都山上。”

“根据探子回报,城中守军应该不足两千人,且没有弓箭、强弩这类武器。”

李玄机点了点头,这情况都在他预料之中。

高句丽穷得叮当响,玩不起弓箭实属正常。

就说鲜卑那种靠打劫过日子的,也只能用骨箭,高句丽比鲜卑还落后好几个赛季,又能玩得起什么呢。

李玄机的目光突然定格在丸都山城上。

“子庸。”

听到召唤,尤子庸一脸兴奋,仿佛中了大奖般站起身来。

“末将在!”

“你带领冲锋营,以最快速度拿下丸都山城。此城防御薄弱,跟中原的重镇没法比,你随机应变就行。但记住,如果出现意外,首要任务是保住冲锋营。”

尤子庸脸上的笑容瞬间转移到了李典和乐进脸上。

既然尤子庸不参与正面战场,那主攻的活儿,可不就落到他们俩头上了嘛。

机会难得,对不住啦,老尤!

尤子庸还想争辩几句,结果两只大手伸了过来。

一只捂住他的嘴,另一只按住他的胳膊,硬生生把他拽回座位。

“老尤老尤,这次的任务我们陷阵营和神机营先接了,下次再轮到你们冲锋营!”

“就是就是,咱三大营里就属你们冲锋营机动性最强,偷袭后方这事肯定得你们来干!”

陷阵营和神机营的校尉们也纷纷给自家主将助威。

只有冲锋营的几个校尉,焦急地看着尤子庸,眼神仿佛在说:‘老大,跟他们争啊!把主攻任务抢回来!’

其实不管李玄机怎么安排,三大营谁来主攻都稳赢。

从辽东到丸都山城之间是一大片平原,毫无阻挡。

这种地形对骑兵冲锋极为有利,只要冲锋营正面突击,三千铁骑足以把八万高句丽士兵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连续冲锋个两三轮,战斗基本就结束了。

但李玄机作为统帅,自然要考虑平衡。

三大营好不容易出来一趟,活儿全让冲锋营干了,好处也都被他们占了,这可不行。

“行了,别在这儿给我丢人现眼。子庸,只要你能顺利拿下丸都山城,就算你头功,冲锋营全体将士记大功一次,赏赐肯定不会比另外两营少。”

话都说到这份上,尤子庸也只能乖乖坐下。

而李典和乐进则满怀期待地看着李玄机,迫不及待想请战。

“李典、乐进。”

“你们二人带领陷阵营、神机营出城正面迎敌。务必以最快速度把敌人击溃!”

李典、乐进立刻出列,抱拳行礼,“末将定不辜负齐公之命!”

李玄机将目光投向其他校尉,高声说道:“诸位,你们都是跟着我一路走来的老人。”

“功劳大的吃肉,功劳小的喝汤,这是三大营的老规矩!”

“此战若有人能生擒山上王,我封他为都亭侯,实封食邑百户,官升一级,加俸三百石,赏赐千金。”

“若有人杀了山上王,同样官升一级,加俸三百石,赏赐千金。”

“我要让所有人都清楚,违抗我大汉天威,拒不服从命令者,会是什么下场!”

“喏!谨遵齐公之命!”

“下去准备吧,告诉手下将士,立功的机会来了!”

李玄机从不搞什么同甘共苦的套路,他统领三大营的核心方法就一个:跟着我,让你肉吃到腻,战功拿到手软!

只要你功劳够大,别说找媳妇,就算想要邻国公主,我都给你抢来。

但这种带兵方法,不是谁都能学的。

要想这么干,首要条件就是统帅自身实力过硬,而且第一仗就得让士兵们心服口服,尝到甜头。

李玄机虽然也会大方赏赐士兵,但一旦形势需要,他会毫不犹豫地把三大营投入战斗!

只要能取得足够大的战果!

这是李玄机多年领兵总结出来的,作为统帅最重要的一点。

爱兵如子没问题,但一个合格的统帅必须做到“用兵如泥”。

这不仅是对士兵负责,更是对自己身后的国家负责。

所以为了在关键时刻能做出最果断、最正确的决策,李玄机现在很少去基层和士兵们打交道。

三大营也不需要这种相处方式。

三大营是真正的精锐之师,只要李玄机还是那个天下无敌、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李毅卿,所有人都会为他战斗到死!

众将离开后,李玄机也回到辽东太守府休息,等待明天的战斗。

回到太守府,李玄机正准备伸手扯下身上的大氅,突然感觉背后一阵凉意,下意识猛地回头,就看到甄宓俏生生地站在不远处。

“后父,您回来啦。”

甄宓快步走上前,接过李玄机手中的大氅,轻轻为他拍打身上的灰尘。

“后父,今日商议如何了?”

闻言,李玄机略带疲惫,轻叹一口气。

“山上王自不量力,主动侵犯我辽东郡,想来这场战事很快就能平定了。”

李玄机看着甄宓,不禁感慨万分。

当年去“睡服”甄家张氏的时候,甄宓还只到自己膝盖那么高,可转眼间就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他侧头看向铜镜,昔日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成为名震天下的齐公。

花了将近二十年,却还没能统一华夏,更别提西征,去远征海外了。

人的精力终究有限。

身边的老朋友,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告老还乡。

就像曹老板,虽说在张仲景的调养下,身体还算硬朗,但精力明显不如从前。

就连贾诩这种一直注重养生的,也开始感觉思维不如以前敏捷。

一旦他们这一代人离去,下一代人,还会秉持向外扩张的理念,而不是调转矛头攻打大汉吗?

修正思想,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