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砂遗楼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第604章 仪式实施地点的选择与勘察

指挥中心的全息投影上,三个时空的地图正以每秒0.5度的速度缓慢旋转,楚巫仪式的地理坐标参数在虚拟屏幕上闪烁,像串不断移动的星轨。江浅的指尖停在1913年上海租界的红砖墙区域,那里的能量监测曲线呈现出罕见的平稳状态,波动幅度从未超过安全阈值的3%。

“先查这里的地脉走向。”她对着通讯器说道,声音刚落,1913年的实时画面便跳了出来——玛格丽特修女正举着特制的能量探测仪,在石库门弄堂里缓慢行走。仪器显示屏上的绿光在某座雕花门楼前突然变得明亮,修女黑袍的下摆扫过门墩上的青苔,那里的石板缝里竟钻出几株感应草,叶片在时砂弥漫的空气里保持着舒展的姿态。

“这栋楼的地基有异常。”玛格丽特的白围巾被风吹得贴在脸颊上,她蹲下身用银簪挑起石板下的泥土,黑色的土壤里混着细小的青铜碎片,“探测仪显示这里的地脉能量是周围的7倍,而且……”她突然指向门楼匾额后的暗格,那里露出半块刻着北斗星纹的石碑,“您看这个,和江博士发来的钟楼基座图案一模一样。”

1938年的长江防空洞深处,赵卫国正用刺刀在岩壁上刻画。列兵小王举着的煤油灯忽明忽暗,照亮洞顶天然形成的七星岩脉,那些泛着银光的石英结晶在灯光下排列成勺状,与楚巫典籍记载的“天枢穴”完全吻合。“排长,这石头会发热!”小王的手掌贴在岩壁上,突然触电般缩回手,指尖沾着的岩粉在灯光下闪烁,“比外面的时砂温度低好多,摸起来凉丝丝的。”

赵卫国用刺刀刮下一点岩粉,放在掌心搓捻。石英颗粒在指间摩擦产生的静电,竟让他口袋里的桃木剑发出细微的嗡鸣。“把探测仪拿来。”他接过小王递来的设备,屏幕上的能量读数瞬间飙升到危险值的临界点,却在接触岩壁后迅速回落,稳定在安全范围的正中央,“是天然的能量缓冲带。”赵卫国在岩壁上划出标记,“楚巫说的‘地脉枢纽’,指的就是这种地方——既能吸收时砂的狂暴能量,又能稳住自身的场域。”

1967年的戈壁烽火台遗址,老周正指挥牧民挖掘。铁锹碰到的不再是松软的沙土,而是坚硬的玄武岩,岩石表面的蜂窝状气孔里,还残留着青铜鼎的锈蚀痕迹。“这糊的云纹在风沙冲刷下渐渐清晰,露出米的空间,能量读数和您说的钟楼核心区一致。”

指挥中心的实验室里,张译正将三个地点的地质样本放在一起比对。1913年的青铜碎片、1938年的石英结晶、1967年的玄武岩粉末,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相同的晶格结构,只是氧化程度不同。“都是钟楼建造时的同源石材。”老教授的激光笔在样本上划出弧线,“楚巫在选址时,会寻找与钟楼材质相同的地脉节点,就像人体的穴位,需要与心脏同频共振。”

林野扛着的三维扫描仪突然发出蜂鸣,屏幕上的三个地点坐标在虚拟地球仪上连成直线,直线中点恰好是钟楼的位置。“这不是巧合!”他把扫描仪往操作台上一放,金属支架碰撞的声响惊得张译扶了扶眼镜,“直线距离误差不超过3公里,而且……”他调出三个地点的海拔数据,1913米、1938米、1967米,恰好对应三个时空的年份,“海拔高度和年份完全吻合,楚巫在几千年前就规划好了这一切!”

江浅的指尖在全息投影上划出虚拟的连接线,三个地点与钟楼组成的四面体,每个棱边都标注着精确的角度:51.8度,与北斗七星的倾角分毫不差。“还要检测与五怨器的关联度。”她调出1913年地点的模拟实验,当虚拟的玉琮靠近门楼石碑时,探测仪的波形图突然变得平滑,“很好,玉琮的土属性刚好克制这里的金脉能量。”她依次模拟其他四件器物,每个地点都与特定的五怨器形成完美的相生关系。

小周的防水板上,地点评估表已经写满了数据。她用红笔在1913年门楼的“时空稳定性”一栏打了满分,却在“可达性”上扣了分——那里的时砂浓度虽然较低,却被倒塌的石库门阻断,需要清理出3米宽的通道。“1938年防空洞的得分最均衡。”她指着表格里的加权平均值,“天然岩脉提供的能量缓冲,加上易守难攻的地形,适合作为备选主场地。”

张译突然在《楚巫地理考》中发现一张折叠的地图,泛黄的宣纸上用朱砂标注着三个地点,旁边的批注写着“三星镇煞,缺一不可”。老教授将地图与全息投影重叠,楚巫标记的位置与团队勘察的结果完全重合,只是每个地点旁都多了个符号:1913年是鼎,1938年是剑,1967年是水。“仪式需要三地同时进行。”他的激光笔在三个符号间画圈,“鼎镇其基,剑定其位,水通其脉——单独在任何一个地点举行,效果都会打折扣。”

林野的模拟器突然弹出红色预警,1913年的门楼周围出现时空褶皱。屏幕上的虚拟时砂暴在靠近地点时,并没有像预期那样被吸收,反而绕着门楼旋转,形成危险的漩涡。“是周围的石库门结构问题!”他快速调整参数,当模拟拆除三栋建筑后,漩涡立刻消散,“这些后来加盖的房屋改变了地脉走向,需要清理出半径20米的空旷区,让能量能自由流动。”

江浅调出三个地点的历史变迁图,1913年的门楼原本是明代钦天监的旧址,1938年的防空洞建在楚巫祭祀台之上,1967年的烽火台底下是汉代的观星台遗址。“都是不同时代的天文观测点。”她的指尖在图上划出时间轴,“楚巫选择的不是固定的地点,而是随时代变迁的‘时空锚点’——就像北斗七星在不同季节的位置会变,但始终指向北极星。”

1913年的石库门弄堂里,玛格丽特正指挥志愿者清理。阿福用撬棍挪开倒塌的横梁,阳光突然穿过时砂的缝隙照在门楼前,在地面上投下的光斑恰好与石碑的星纹重合。“修女,快看!”少年指着光斑组成的图案,七个光点在地面上缓慢移动,最终停在楚巫仪式要求的方位,“和江博士给的星图一模一样!”

1938年的防空洞里,赵卫国的士兵们正在拓宽通道。列兵小王突然发现洞壁的渗水在地面汇成溪流,水流沿着天然的沟壑流动,在七星岩脉下形成闭环。“排长,这水绕着岩脉转呢!”小王用刺刀在水面划出弧线,涟漪扩散的轨迹竟与桃木剑的能量场完全吻合,“就像楚巫说的‘水随星转’,天然形成的仪式阵。”

1967年的戈壁上,老周正用玄武岩块搭建祭台。牧民们将地脉水倒入岩石的气孔,透明的液体渗入后,整个烽火台突然亮起淡蓝色的光,与夜空中的北斗七星遥相呼应。“成了!”老周的羊皮袄沾满露水,他指着祭台中央升起的雾气,那些水汽在风沙中凝聚成楚巫铭文的形状,“江博士,这里的能量场已经和钟楼同步了。”

指挥中心的全息投影上,三个地点的实时画面正在同步播放。1913年的光斑、1938年的水流、1967年的雾气,在虚拟空间里组成完整的仪式阵图。张译的古籍摊在控制台旁,《楚巫镇魂仪轨》的最后一页,终于显露出完整的地点标注——原来三个时空的选择,早在几千年前就被楚巫写进了典籍。

“最终评估结果出来了。”江浅的指尖在三个地点的图标上停顿,“1913年作为‘天枢’主位,1938年为‘天权’辅位,1967年当‘摇光’配位。”她调出三地的协同模拟,当三个仪式阵同时启动时,时砂暴的能量流被引导着注入地下,在虚拟地球仪上形成蓝色的闭环,“就像三角支架,每个点都不可或缺,共同撑起稳定时空的力量。”

林野的探测仪屏幕上,三个地点的能量读数开始同步跳动,像三颗频率相同的心脏。他突然抓起设备冲向实验室,那里的时砂样本在三地能量场的叠加作用下,已经完全结晶成透明的六面体,里面封存着三个时空的光影——1913年的烛光、1938年的煤油灯、1967年的星光,在晶体里缓慢旋转,像个微型的宇宙。

江浅知道,地点的选择只是仪式成功的开始,但当楚巫的智慧与现代的探测技术在虚拟地图上相遇,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节点,终将在时砂暴中连成守护时空的防线,就像夜空中的北斗七星,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始终为迷路的旅人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