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春播收尾与互市开市

晨雾带着湿润的凉意,漫过蓟州最后一片待播洼地。王阿福站在田埂上,望着积着浅水的地块眉头微皱 —— 这片洼地因昨日降雨积水,若不及时排水,春播收尾将延误。按北宋 “春耕收尾规范”,需在午时前完成所有地块播种,否则错过最佳发芽期,出苗率会下降三成。此刻,汉契农户们已带着铁锹、木槽赶来,归降的耶律石推着 “排水木渠”(用整根原木挖空制成),在晨雾中匆匆列队。

“陈叔带十人挖‘导水沟’,沿洼地边缘挖两尺深沟,将水引入望川支渠;阿娜带十人铺设木渠,将洼地内的积水导流到导水沟;耶律石带辅兵清理洼地内的泥块,确保播种时地块平整!” 王阿福快速部署,晨雾中,农户们立刻行动。陈老栓挥舞铁锹,导水沟很快见形,积水顺着沟底流向支渠;耶律娜将木渠架在洼地积水处,原木渠内的水 “哗哗” 流向导水沟,原本淹没脚踝的积水渐渐退去。

耶律石则用 “钉耙” 破碎泥块,辅兵们跟在身后用竹筐清运:“这洼地的土很肥,就是积水多,” 他对身旁的农户说,“等水排干,要多松一遍土,让土壤透气,种子才长得好。”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时,洼地积水已排净,王阿福让人撒上 “草木灰干燥剂”,加速土壤干燥。半个时辰后,洼地达到播种条件,改良后的点播器在松软的土壤中穿梭,最后一批浸种良种精准落入土中,春播终于迎来收尾。

农技师林小满立刻展开 “全田苗情巡查”,随机选取十个地块,每个地块抽查二十株种子的覆盖深度与间距:“深度两寸、间距六寸,合格率百分之百,” 他对王阿福说,“后续只需每日巡查出苗情况,七日后若出苗率低于八成,再组织补种。” 晨雾彻底消散时,王阿福在《春播收尾册》上签下名字,燕云六州二十万亩春耕任务,圆满完成,田埂旁的 “春耕告成” 杏黄旗在阳光下猎猎作响。

午间的日头渐暖,居庸关南侧的 “汉契互市点” 热闹非凡。李二郎与萧哈里部落首领共同揭开 “互市牌坊” 上的红绸 —— 牌坊上书 “汉契同源,互利共荣”,汉契双语并列,标志着燕云首个汉契互市正式开市。按北宋 “互市管理条例”,互市点划分 “商品区”“结算区”“调解区”,商品区又细分为 “布匹农具区”“皮毛牲畜区”“粮食品区”,每个区域设专人管理,确保交易有序。

“大宋的粗布一尺换草原的羊毛一斤,粟米一石换羊两只!” 交易员高声宣读比价,汉契百姓立刻涌向前。陈老栓推着布匹车来到皮毛区,与萧哈里部落的牧民讨价还价:“我这匹粗布能做两件上衣,换你三张羊皮怎么样?” 牧民笑着点头:“再加一小袋粟米,成交!” 两人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实物结算),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耶律娜则在农具区用改良点播器换了一头小牛犊:“这点播器能让春耕省一半力,换头小牛犊值了,以后还能帮着耕地。”

结算区里,互市官用 “实物记账法” 记录每笔交易:“陈老栓,粗布一匹、粟米半袋,换羊皮三张;耶律娜,点播器一具,换小牛犊一头……” 笔尖划过竹简的沙沙声与交易的吆喝声交织。调解区则十分清闲,汉契百姓交易时多有谦让,偶有小纠纷,经互市官用 “汉契惯例折中调解”,很快就能化解。萧哈里看着热闹的场景,对李二郎说:“没想到互市这么红火,我部落带来的五十张羊皮、二十只羊,一上午就卖了大半,下次要多带些来!”

午间的阳光晒得人暖意融融,互市点中央的 “共享炊火” 旁,汉契百姓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带来的食物 —— 大宋的粟米饼、草原的奶豆腐、炖羊肉,香气弥漫。“以后每月初一、十五开市,” 李二郎对萧哈里说,“我们还会在互市点设‘兽医站’和‘农具维修点’,方便牧民给牲畜看病、修理农具。” 萧哈里连连称赞,午间的互市点,成了汉契文化交融的温馨港湾。

黄昏的风带着凉意,吹得居庸关至萧哈里部落的 “联防协同演练路线” 上尘土飞扬。李二郎带着百名联防队员,与萧哈里部落的五十名牧民斥候,正在进行 “首次联合巡逻演练”—— 按双方约定的 “联防协同战术”,大宋联防队负责 “正面警戒”,部落斥候负责 “侧翼侦查”,遇突发情况则用 “狼烟 + 响箭” 双重信号传递,确保响应及时。

“前方发现‘辽军袭扰模拟队’!” 部落斥候发出预警,演练正式开始。李二郎立刻下令:“联防队列盾墙阵,神臂弓手准备;部落斥候绕至侧翼,用套马索拦截!” 黄昏的余晖中,盾墙阵如铜墙铁壁,神臂弓手箭矢齐发;部落斥候骑着快马,套马索精准套住 “辽军” 的马匹,“辽军” 瞬间陷入包围,演练在半个时辰内结束,双方配合默契,零失误完成任务。

演练复盘时,萧哈里部落的斥候队长提出改进建议:“下次可在巡逻路线上设置‘隐蔽观察点’,用草木伪装,能更近距离观察敌情,” 他指着一处土坡,“那里视野开阔,适合设观察点。” 李二郎点头采纳,让人在观察点标记 “协同警戒” 字样。黄昏的风渐冷,联合巡逻队返回居庸关,萧哈里的牧民斥候与大宋联防队员并肩而行,马蹄声整齐划一,像是在奏响汉契同心的乐章。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范仲淹、王晏之、李二郎、王阿福围坐在沙盘旁,复盘当日的春播收尾、互市开市与联防演练。“春播圆满收尾,十日后续查出苗率;互市首日交易三百余笔,无纠纷,实现双向互利;联防协同演练成功,双方配合度远超预期,” 范仲淹总结道,“这三件事,标志着燕云治理从‘基础稳固’迈向‘融合发展’,成果来之不易。”

王阿福汇报春播后续安排:“已组织农技师分片包干,每日巡查苗情,七日后统计出苗率;在田埂旁插‘防虫警示牌’,提醒农户注意返青期蚜虫防治;洼地等易积水地块,已挖好备用导水沟,防止再次积水。” 王晏之补充互市规划:“下次开市将增设‘种子交易区’,把大宋的良种与草原的牧草种子进行交换;还会印制‘互市交易手册’,规范比价与结算方式,让交易更便捷。”

李二郎则强调春防深化:“与萧哈里部落的联防协同要常态化,每周联合巡逻一次,每月演练一次;已在双方约定的观察点部署斥候,共享情报;若辽军有异动,萧哈里部落会提前三日通报,我们有足够时间准备。” 范仲淹点头,在沙盘上标记出 “互市发展区” 与 “协同联防带”:“燕云的未来,在于汉契百姓携手,耕则共丰,防则共安,商则共利,如此方能长治久安。”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燕云大地。蓟州的春播区,农技师们已开始巡查苗情,嫩绿的芽尖在晨雾中悄悄探出头;居庸关的互市点,工作人员正收拾交易场地,准备下次开市;边境的协同观察点,大宋斥候与萧哈里部落的斥候已交接值守,晨雾中,两人并肩望向辽境方向,身影格外坚定。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燕云的土地上一片生机盎然。春播的种子在土壤中扎根发芽,互市的烟火气温暖着边疆,联防的脚步守护着安宁 —— 这是燕云光复后的第二个春天,也是治理成果从 “物质积累” 向 “精神融合” 的升华阶段。在虚构的人物群像中,汉契百姓从春耕的协同到互市的互利,再到联防的同心,正用行动书写着民族融合的崭新篇章,为大宋北疆的持续繁荣奠定了最深厚的根基。

这场春播收尾、互市开市与联防演练,是燕云治理 “融合发展” 的关键实践。它将农业生产的圆满收官、民族贸易的双向赋能、边境防御的协同深化融为一体,形成了 “春播固本、互市聚心、联防固边” 的完整生态。在所有人的共同浇灌下,燕云这片土地已绽放出 “安稳与繁荣共生、民族与文化交融” 的绚丽之花,成为大宋北疆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