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外地学子,慕名而来

青石学院的名声,如同插上了翅膀的蒲公英种子,乘着“青石商会”的东风,飘向了南阳府之外的、更广阔的天地。

曾经那个偏僻闭塞的青石村,如今竟也变得车马喧嚣,人来人往。

村里不仅开起了专门接待外地客商和学子家眷的“青石客栈”,甚至还有了第一家专卖“青石纸”和笔墨纸砚的“文宝斋”。

村口那条新修的石板路上,时常能看到挂着外地牌照的华贵马车。

车上下来的,大多是衣着体面的商人,和他们那些眼中带着几分好奇、又带着几分傲气的半大孩子。

他们,都是“慕名而来”,为家里的子弟求学的。

这日,村口更是来了一列不寻常的队伍。

那为首的马车,竟是用最名贵的金丝楠木打造,车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拉车的,也是四匹神骏非凡的北方大马。

车队停稳,一个穿着苏杭特有锦缎的中年商人,在数名护卫的簇拥下,走下马车。

他正是江南最大的茶叶商人之一,身家巨万的孙掌柜。

而他此行,不为贩货,不为通商。

只为他那个让他头疼不已的宝贝儿子,能入青石学院求学。

在张家的正堂里,这位见惯了达官显贵的孙掌柜,竟也对一身布衣的张大山,和一身旧儒衫的周先生,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

“张男爵,周山长,在下从苏州而来。”

“久闻青石学院大名,说此地不光教圣贤文章,更教安身立命的实学。”

他的目光,落在了自己那个有些不情不愿的儿子身上。

“我这犬子,名叫孙思远,自小顽劣。”

“于经义之道上,毫无天分,请遍了江南名师,都说他不是读书的料。”

“可他偏偏,对那些个算学、格物之道,颇有兴趣,整日里不是摆弄算盘,就是拆解家里的钟表、机巧之物。”

“那些名师宿儒,都说此乃‘奇技淫巧’、‘商贾末技’,不屑一教。”

“在下听闻先生此处有教无类,不拘一格降人才,故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望先生能收下犬子,让他学一门真本事,将来不至于饿死。”

周文轩在一旁微笑着解释道:“孙掌柜,我等并非轻视圣人经典。”

“只是以为,教书育人,当因材施教。”

“经义文章,是修身齐家之本。但这格物算学,亦是安身立命、兴利除弊的大用之学。”

张大山也点头道:“孙掌柜,咱们学院收学生,不看家世,不看贫富。”

“只看他,是否真心向学,是否……有一颗能沉得下来的心。”

“明日,让他参加我们学院的入学测试吧。”

“若是通过了,我们自然欢迎。”

第二天,孙思远和另外几个同样来自外地的富家子弟,一同参加了青石学院的入学测试。

上午的文科测试,他考得一塌糊涂。

《孟子》的句子,他背得是颠三倒四。

毛笔字,更是写得如同鬼画符。

然而,到了下午的“专科潜质”测试,情况却发生了惊天逆转。

在“算学科”的考场上。

豆子这个小先生,给他们出了一道极其复杂的应用题。

“一队马车,运送一百匹丝绸、三百坛酒前往府城,途经两处关卡,税率几何?路上人吃马嚼,损耗几何?要保证三成纯利,这批货的最低售价应为多少?”

其他几个孩子还在掰着指头苦思冥想。

孙思远却只看了一眼,便抓起算盘,噼里啪啦一通拨弄,不过片刻,便报出了准确无误的答案。

他的心算速度,甚至比豆子用算盘还要快上几分。

在“格物科”的考场上。

柱子拿出了一个由十几个齿轮和连杆组成的、水力锻锤的微缩模型。

让孩子们说出它的传动原理。

其他孩子都看得是一头雾水。

孙思远却围着那模型转了几圈,又用手拨弄了几下,便清晰地说出了水轮的旋转运动,是如何通过曲柄和杠杆,转换成锻锤的直线往复运动的。

其对机械的理解和天赋,让柱子都看得是暗暗称奇。

测试结果出来,毫无疑问。

孙思远被正式录取,主攻“算学”和“格物”两科。

入学的第一天。

这位来自江南富贵乡的公子哥,便彻底被青石学院的景象给震惊了。

他看到,学堂的旁边,就是那热火朝天、机器轰鸣的巨大工坊。

他看到,那些和他同龄的、甚至比他还小的山村少年,竟然能熟练地操控着水力锻锤,或者在提花机上织出复杂的图案。

而下午的“专科”课上。

他更是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学以致用”。

教他算学的,是那个看起来比他还小好几岁的、不爱说话的豆子先生。

豆子没有让他背诵枯燥的口诀。

而是直接把他带到了“青石快运”的账房。

丢给了他一本记录着车队运费、损耗、人员开销的真实账本。

“一个时辰内,算出这个月的纯利。”

豆子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便不再理他。

孙思远起初还有些不屑。

可当他真正开始计算时,才发现这其中涉及的变量和计算量,是如此的庞大和复杂。

他用尽了浑身解数,才勉强在两个时辰后,算出了一个大概的数字。

而豆子,只用了一炷香的功夫,便用算盘,给出了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答案。

这巨大的差距,彻底摧毁了孙思远的骄傲。

也第一次,让他对这门曾经被他当作“小道”的算学,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畏。

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学习。

学习如何用最快的方法计算。

学习如何用数字,去分析一个产业的成本与利润。

学习如何用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回报。

他那颗天生就对数字和商业敏感的大脑,在青石学院这个充满了实践机会的环境里,被彻底激活了。

而真正让青石学院名声大噪的,还是“钱多多查账”的故事。

南阳府城“德源昌”南货行的少东家钱多多,同样是个不爱读书的。

被他爹送到学院学了三个月的“复式记账法”后,休沐回家。

他闲来无事,便把他家商行去年的旧账本都翻了出来。

在新学的法子下一盘算,竟让他发现了一个与他们家合作多年的老账房,利用记账漏洞,做假账、吃回扣的巨大亏空。

那日,他拿着两本账册,直接找到了正在对账的老账房。

“李账房,这笔从南边采买香料的账,为何入价比市价高了三成?”

“还有这笔运费,为何同一段路,咱们家的车队,就比别家多花了一倍的钱?”

他一连串的问题,问得那位老账房是汗如雨下,哑口无言。

最终,查出了上千两银子的亏空,为家族挽回了巨大损失。

此事传开,整个南阳府的商圈都为之震动。

所有人都知道了,青石学院,教的不是普通的学问。

教的,是能点石成金的大学问。

一时间,青石学院的门槛,几乎要被那些从五湖四海慕名而来的商人们给踏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