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大山智斗,维护品牌

一场关于品牌保卫战的家庭会议之后,整个张家大院,都进入了一种全新的、高速运转的状态。

他们不再仅仅是生产者,更成了一群为了扞卫自家荣誉和未来的战士。

铁匠铺里,炉火烧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旺。

张大山亲自画好了图样,那是一个融合了篆书和图案的、古朴而又独特的“青石”二字。

“铁牛,这个印,要用咱们最好的百炼钢来打。”

“要小,要精,笔画的转折处,一点都不能含糊。”

“这以后就是咱们张家所有东西的‘戳儿’,是脸面。”

铁牛郑重地接过图样,深吸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活计的份量。

这比打制任何兵器都更考验眼力和手上的准头。

他选了一块千锤百炼、毫无瑕疵的钢锭,在炉火中烧得通红。

然后,他没有用大锤,而是换上了一套小巧的、专门用来雕琢细节的錾子和刻刀。

“叮……叮……叮……”

清脆而又细密的敲击声,在铁匠铺里响了整整两天两夜。

他废掉了好几块上好的钢料,手上也烫出了好几个燎泡。

终于,一枚只有指甲盖大小、字迹却清晰有力、古朴雅致的“青石”钢印,在他的手中诞生。

布坊里,花儿也暂时放下了织造新布的活计。

她召集了所有参与纺织的巧妇,耐心地向她们传授一种新的技艺。

“姐妹们,都看好了。”

“以后咱们织的每一匹布,在收尾的时候,都得加上咱们自家的印记。”

她将那枚钢印在新织的布边上比划着。

“咱们就用这种最细的、染成青色的丝线,照着这个样子,用‘挑织’的法子,把它织在布边上。”

这活计极其考验眼力和耐心。

要在不影响布料整体平整度的前提下,将复杂的字样织进去,难度极高。

花儿带着丫丫和几个最心灵手巧的妇人,在废布上反复练习了上百次。

才终于掌握了其中的诀窍,能织出清晰而又牢固的“青石”暗记。

酒坊和酱坊那边,栓子也领了新任务。

他让柱子帮忙,用硬木刻了几个同样带着“青石”字样的木戳。

他又学着父亲的法子,用蜂蜡和松香,混合了一点红色的矿物颜料,熬制出了专门用来封口的“青石火漆”。

以后,家里出去的每一坛酒,每一罐酱,在用油纸和细绳封好后,都必须滴上火漆,再盖上这个清晰的印戳。

三道防线,就此立下。

而在府城。

石头和他带领的“青石快运”,则即将上演一场真正的好戏。

他花钱,在府城最是热闹的东市口,租下了一个临街的空地。

他让人搭起了一个小小的台子。

台子上,只摆着两样东西。

左边,是一匹颜色暗淡、织工粗糙的仿冒麻布。

右边,则是一匹光泽柔和、花纹精美的“青石提花精麻”。

旁边,还立着一块由小山亲笔书写的、字迹工整的木牌,上书八个大字:“真假青石,一辨即明”。

这新奇的阵仗,很快就吸引了大量过往的行人驻足围观。

“各位父老乡亲,街坊四邻,都过来看一看,瞧一瞧了。”

石头站在台子上,手里拿着那两匹布,朗声说道,声音清亮,充满了底气。

“近来市面上,有不少打着俺们‘青石’旗号的仿冒货。”

“价钱是便宜,可东西……呵呵,那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今天,俺们不卖货,就教大家伙儿,怎么分真假,怎么不花冤枉钱。”

他说着,将那匹仿冒的麻布举了起来。

“大家看,这仿的布,线是粗的,颜色是死的,摸着……跟那搓澡的布巾似的,剌手。”

他邀请一位看起来颇为挑剔的老妇人上前来。

“大娘,您老人家摸摸看。”

老妇人摸了摸,立刻就撇了撇嘴:“是糙了点。”

他又拿起自家的布,递给老妇人。

“您再摸摸咱们这真的‘青石布’。”

老妇人一上手,眼睛顿时就亮了:“哎哟,这……这可真不一样。滑顺,还不扎手。”

“这还不算啥。”

石头又让伙计端来一盆清水。

他将两块布的一角,同时浸入水中。

只见那仿冒的布,很快就湿了一大片,水迹迅速蔓延开来。

而“青石布”上,水珠却只是在表面滚动,浸湿的速度要慢得多。

“大家看到了吗?咱们的布,织得密实,针脚紧,不轻易透水。那假货,就是个筛子。”

他又拿起一把锋利的小刀。

在众人的一片惊呼声中,他对着那匹仿冒的布,轻轻一划。

“刺啦”一声。

那布应声而裂,留下了一道难看的口子。

他又拿起刀,对着自家的布,同样用力划下。

只听“噌”的一声。

刀刃划过布面,竟然只留下了一道浅浅的白痕。

“好东西,是结实,是耐用,是能当传家宝的。”

“那假东西,就是图个便宜,穿不了几天就得开线,就是糟蹋钱。”

“最重要的,”他将自家布匹的边角展示给众人看,“大家看这里。”

“凡我张家‘青石布坊’出品,必有咱们家独一份的‘青石’印记。”

“这印记,是织在布里头的,撕不掉,抹不去。”

“没有这个印记的,不管他说得天花乱坠,就全是假货。”

他这番现场“打假”,有理有据,直观震撼。

围观的百姓们顿时议论纷纷,恍然大悟。

那些曾经贪图便宜买了仿冒品的,更是捶胸顿足,大呼上当。

“原来如此。怪不得俺上次买那布,穿了没两天就破了洞。”

“这家伙,‘锦绣行’也太黑心了,拿这种烂东西来骗人。”

“还是人家‘青石优品’实在,一分价钱一分货啊。”

就在这时,石头又拿出了几样新东西。

一小罐香辣豆酱,一小壶精品米酒。

他当场让伙计烙了几个白面饼子,让大家伙儿蘸着酱尝。

那香辣醇厚的酱味,立刻就征服了所有人的味蕾。

“哎呀,这酱,又香又辣,还带着一股说不出的鲜味!”

他又倒了几十个小杯,让围观的汉子们品品酒。

那绵柔醇和的酒香,让好几个人都忍不住咂摸着嘴,意犹未尽。

“好酒!入口绵,一线喉,比那浑浊的水酒强太多了!”

“大家伙儿记住了。”

“咱们‘青石’的酱,封口必有火漆印戳。”

“咱们‘青石’的酒,坛口必有‘青石’二字的封条。”

“没有这些的,那味道……可就差远了。”

这场别开生面的“品牌发布会”,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青石优品,必属精品”的观念,开始在府城的百姓中,深入人心。

而那些仿冒品的销路,则一落千丈,几乎无人问津。

“锦绣行”的铺子里。

掌柜的听着手下人汇报回来的消息,气得当场就摔碎了心爱的算盘。

“这个张家的小子……太刁钻了!”

“他这么一搞,咱们的货还怎么卖?”

“降价都没人要了!”

一个伙计哭丧着脸说:“掌柜的,现在人家都认那个‘青石’的印记,咱们……咱们仿不出来啊。”

“废物!都是废物!”掌柜的破口大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