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虞国新人
发言结束,厅内先是寂静,随后响起稀疏的掌声。掌声不大,却比选举结果宣布时更真诚。小国代表们明白,朱昭熙的各项改革,至少有一半是在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几大成员国代表虽然还是有些顾虑,却也挑不出明显的错处,这些政策确实能让联邦的运转更顺畅,而顺畅的联邦,对他们的工商业同样有利。
朱昭熙走下发言台时,议事厅秘书迎上来,递过一份签好字的任命书。她接过,看了一眼,然后放进随身的公文包里,大步走向自己新的工作岗位。
对于虞国的情况,朱昭熙并不怎么担心。在她离开坤泽城的前三天,虞国召开了一次内部会议。
参会者只有五人:即将离开虞国前往玄中城的朱昭熙、李怡、赵卫东、周明远、陈淑琴,这几个人都是虞国管理层的核心成员。
“这次去玄中城,肯定是要常驻的,至少四年的时间里,我是不可能经常回来主持虞国的政务了。”朱昭熙的声音打破沉默,她将亲手签发的对李怡的任命交到了李怡手里。
“你的任命已经在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也就意味着你在我离开之后,要负起我之前的责任,希望你不要懈怠。”
李怡接过任命书,仔细查看。她的动作不快,手指在“特殊情况处置权”条款处稍作停顿,随即继续往下看。五分钟后,她抬起头,表面上虽然镇静,但还是被朱昭熙看到了一丝动容:“请您放心。”
“嗯。”朱昭熙点了点头,对李怡她还是非常信任的,毕竟这是她亲自培养出来的人。
育才院可谓是朱昭熙当年最重要的基础项目。朱昭熙得到管理育才院的权力之后,就非常用心地打理。最初的用途很简单:收留孤儿,教他们识字、干活。但随着虞国的建立,这里逐渐变成了特殊的培养基地。
孤儿们从七岁开始接受系统教育,上午学算术、机械原理,下午参加劳动。他们对“集体”的认同感远超常人。
成年后,一部分人进入技术部门,负责研发、管理;另一部分则分配到基层,从村长、车间主任做起。如今这些育才院出来的学员,可以说是遍布到了虞国乃至联邦的各行各业。
李怡也是其中的一个。她三岁进入育才院,因天资聪颖被重点培养,十五岁提前通过大学入学考试,主修机械工程与管理学。
十六岁那年,她主动申请加入远洋船队,在货轮上担任轮机长助理,四年间参与过七次远洋航行,因排除一次引擎故障获颁表彰一次。
退伍后,她被分配到沃垦省红旗集体农庄任技术员,用三年时间改良了当地的土豆种植技术,使亩产提高40%。
三十一岁那年,她调任沃垦省工业厅厅长,主导建设了该省第一座内燃机车厂,仅用十八个月就实现了量产。
“育才院出来的人,有三个坎要过。”朱昭熙的声音拉回众人的注意力,“第一是权力关,别以为坐上高位就能说了算,忘了初心和根本。”
“第二是利益关,工厂的奖金、农庄的分红,哪怕多拿一分一毫,都是对原则的违背;第三是人情关,育才院的同学、战友,该严格时就得严格,不能因私废公。”
她看向李怡:“前几年那位被处分的江州市干部王磊,也是育才院出来的。他把集体农庄的灌溉设备以不合理的价格安排给了亲属,被指出时还认为‘不算什么大问题’。这种事,在你手里绝不能发生。”
李怡点头:“去年沃垦省对一批违规干部进行了处理,其中也包括几位曾在育才院共同学习过的同窗。在处理决定正式公布之前,我逐一征求了他们的意见,大家都表示接受组织的决定,没有异议。”
“这就对了。”朱昭熙满意道,“育才院的身份,不是让你拿来行方便的,而是提醒你时刻恪守本分、严守规矩。”
会议结束后,李怡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桌上的文件堆得很高,最上面是《虞国五年工业规划调整方案》,她需要在一周内拿出修改意见。
朱昭熙离开坤泽城的那天,没有惊动太多人。她的车悄然驶向车站,李怡和几位委员特意来到站台为她送行。站台上的风很大,吹得人睁不开眼。
“预算调整后节省的资金,要优先保障农机研发和生产。”朱昭熙最后叮嘱,“北方春耕任务重,新研发的播种设备要确保按时投产,不能耽误农时。”
“已经安排好了,三家工厂正在改造生产线,下个月就能试生产。”李怡回答。
“还有教育方面,夜校的教材需要更新。”朱昭熙补充道,“不要只讲理论,多加入一些工厂和农庄的实际案例。工人们或许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但他们能清楚地看到‘学会操作新设备能为个人发展和收入带来怎样的提升’。”
李怡点头记下。
火车鸣笛时,朱昭熙踏上踏板,回头看了一眼:“那些在院里长大的年轻人,该多让他们到一线去锻炼。别总留在上面,得知道实际工作是怎么开展的。”
“轮岗计划已经安排好了,首批人员下周就会动身,主要派往边境地区的农庄参与工作。”李怡回答道。
火车开动后,李怡站在月台上,直到列车消失在视野里才转身离开。她没有直接回办公室,而是去了城郊的育才院。这里的建筑还是几十年前的样式,木牌上的“勤勉创造未来”几个字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
孩子们正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分成两队,比赛搬运砖块——这是育才院延续多年的课程,既锻炼体力,也培养协作意识。院长见李怡来了,连忙迎上来:“刚收到通知,说要增加农机维修课?”
“嗯,联邦的技术培训计划下来了,得让孩子们提前接触。”李怡看着操场上的孩子,“明天把机械系的老师请来,先给院里的教职工开个培训班。”
回到办公室,李怡翻开那份《虞国五年工业规划调整方案》,仔细研究着还有没有什么疏漏的地方,不能在朱昭熙刚离开,就出现各种问题。
休息时,李怡看着窗外坤泽城的夜景。远处的居民区闪烁着万家灯火。她知道,从这一刻起,虞国的担子,真的落到了自己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