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南武诸国
南武洲三十三个新兴国家的疆域轮廓已经逐渐固定了下来。这些国家的历史不足十年,是联邦体系中建立时间最短的一批政权。其起源可追溯至联邦二十年的“武洲封藩”。
当时联邦议会通过《武洲战后处置法案》,将南武洲划分为三十三个封邑,由南洋十三国(代、庆、韩、沈、肃、辽、秦、晋、周、鲁、楚、蜀、岷)的皇室子弟分别镇守,条件是“五年内完成战争废墟清理,十年内实现粮食自给”。
南洋诸国对这次封藩可谓是寄予厚望,希望通过这次封藩,增强第二级国家在大明联邦当中的话语权,可谓是卖血支持武洲诸国在南武洲站稳脚跟,把大半个国家的人口、经济、资源投入到这上面,直到现在都还没恢复过来。
然而,这种基于血缘的预期,从一开始就与现实存在偏差。南武洲的三十三国虽然是由南洋皇室子弟建立,但地理上与南洋本土相隔万里,反与中武洲、东武洲、北武洲的联邦控制区接壤。
这些周边区域早已被明、越、扬、宁、洪州共和国等六大强国划定势力范围,联邦军的驻军基地距最近的南武洲封邑不足三百公里,而南洋诸国的影响力需跨越广袤的海域才能和他们沟通,根本就不可能在这个时代守望相助。
地理距离直接决定了资源流向。联邦二十二年,南武洲遭遇蝗灾,庆国分封的庆越国向母国求援,等待三个月后才收到半数粮食援助;而同期向宁国求助的鲁耿国,仅用十天就获得了宁国从东武洲调拨的两万石谷物。
这种效率差距在后续数年反复出现,使南武洲诸藩逐渐意识到:六大强国的支持比母国的承诺更可靠。
联邦二十三年,首批技术合作协议在南武洲签署。明国与秦汉国达成协议,帮助其建设两座水力磨坊,条件是优先采购明国的纺织机械。
虞国向楚武国转让甘蔗种植技术,换取其每年产出的30%蔗糖;越国则为韩武国援建港口,获得该港口二十年的优先使用权。这些合作不涉及血缘纽带,纯粹以利益交换为核心,却切实解决了南武洲的发展困境。
至联邦二十八年,六大强国在南武洲的技术渗透已形成体系。明国的标准化机床通过鲁武国、晋武国的工厂,使南武洲的农具自给率从15%提升至68%。
虞国的化肥生产技术经蜀齐国、岷秦国扩散,让甘蔗亩产提高40%;越国的造船工艺则通过韩田国、沈简国的船坞,使南武洲的商船吨位三年增长三倍。
这些技术输入的直接结果是,南武洲的工业产值中,与六大强国相关的产业链占比达57%,远超与南洋诸国的23%。
经济依附自然延伸至政治倾向。联邦二十五年的议会投票中,南武洲三十三国中有二十七国支持明国提出的《联邦铁路规划案》,该方案主张将南武洲铁路网接入中武洲的明国控制区,而非南洋诸国提议的“南向线路”。
投票结果公布后,代国使节在联邦议会质问代湘国代表,得到的回复是:“接入中武洲线路,货运成本可降低29%,这是账本算出来的,不是血缘决定的。”
这种“务实转向”在军事领域更为明显。南武洲诸藩的国防采购中,60%的武器来自六大强国:明国的制式火枪装备了辽燕国、秦汉国的军队,虞国的轻型火炮列装于楚齐国、蜀田国的要塞,越国的蒸汽战船则成为韩武国、沈吴国的海军主力。
相比之下,南洋诸国提供的传统兵器因性能落后,逐渐退居二线,仅用于训练或仪仗。
南洋诸国并非没有察觉这种疏离。联邦二十六年,代、庆、韩等七国联合提出《南洋-武洲协同法案》,试图通过统一关税、互派质子、联合军演等方式强化联系,但南武洲三十三国中仅有九国签署,且签署国在实际执行中多打折扣。
庆封国虽加入关税同盟,却私下与宁国达成“补充协议”,对宁国商品额外减免3%的税率。
这种表面尊敬、实则自主的态度,成为南武洲诸藩的生存策略。他们在官方文书中仍称南洋母国为“上国”,君主即位时会遣使请求“册封”,但涉及核心利益的决策从不退让。
联邦二十七年,肃国要求肃秦国将铁矿开采权移交肃国商人,遭到严词拒绝,肃秦国首相在回复中写道:“武洲的资源,首先要满足武洲的发展。”
与越系十国的协同发展不同,南武洲三十三国因出自不同母国,始终未能形成统一阵线。联邦二十四年成立的“南武洲互助会”,虽有三十三国加入,但仅在打击海盗、共享气象数据等非核心领域达成共识。
涉及关税协调、技术标准统一、资源分配等议题时,各国往往因利益分歧而搁置。
竞争甚至多于合作。鲁申国与晋唐国为争夺一条铁路的起点选址,各自向宁国、明国寻求支持,最终导致线路规划延迟两年。
楚吴国与蜀齐国在蔗糖出口上相互压价,使南武洲蔗糖在联邦市场的价格三年内下跌17%;辽简国则利用与明国的特殊关系,垄断了中武洲至南武洲的陆路运输,引发其他国家不满。
这种明争暗斗的格局,恰是南洋诸国关系的缩影。南洋十三国本身就存在领土纠纷、资源争夺、贸易摩擦,这种竞争基因被南武洲诸藩完整继承。
周晋国与鲁申国的边境冲突,秦汉国对晋韩国的贸易制裁,楚吴国与蜀齐国的技术封锁,都能在其母国的历史纠葛中找到源头。
但即便如此,南武洲三十三国的发展成果仍不容忽视。经过八年建设,战争废墟清理工作已完成92%,重建城市47座,铺设铁路1800公里,总人口从初期的1120万增至2530万。
农业上,通过引入虞国的高产种子和耕作技术,粮食自给率达到115%,每年可向中武洲出口谷物80万石;工业方面,建成钢铁厂17座、纺织厂34座、造船厂9座,基本满足内部需求。
联邦统计局的报告显示,南武洲的gdp年均增长率达18%,是联邦范围内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
这种增长虽依赖六大强国的技术与市场,但也证明其发展路径的可行性,在联邦体系中,通过依附强者、灵活博弈、务实发展,新兴国家完全可以摆脱母国束缚,走出独立的生存道路。
至联邦二十八年,南武洲三十三国已形成独特的政治生态:他们既非六大强国的附庸,也不再是南洋诸国的延伸,而是夹在两大势力之间的独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