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给那些努力向上的孩子留把梯子

徐大志红着脸接过东西,有些局促地站起身来,小声说了句\"谢谢老师,那我先走了\",就低着头快步离开了。

等徐大志走远后,姚小霞和丈夫陈文明围着桌上那个竹篮子直打转。这篮子看着普普通通,可里面装的东西却让他们心里沉甸甸的。

\"打开看看?\"陈文明轻声问道。

姚小霞点点头,两人小心翼翼地掀开盖在上面的蓝布。只见篮子里整整齐齐码着一层层的稻草,每个稻草团里都裹着一个圆滚滚的东西。

陈文明拿起一个,慢慢拨开稻草,里面还裹着一层旧报纸,再拆开报纸,才露出一个光溜溜的土鸡蛋。

\"哎呦,这包得可真仔细。\"姚小霞忍不住感叹。她拿起一个鸡蛋仔细端详,发现每个鸡蛋都被擦得干干净净,连一点泥土都没留下。有些鸡蛋上还能看到细小的擦痕,显然是被人特别用心地擦拭过。

姚小霞越看越觉得心里过意不去,手里的鸡蛋仿佛有千斤重。\"老陈啊,你说咱们收这个合适吗?\"

她皱着眉头说,\"人家家里条件也不好,这一篮子鸡蛋说不定能卖不少钱呢。咱们啥忙也没帮上,收这么重的礼,我这心里直打鼓。\"

陈文明轻轻叹了口气,拿起一个鸡蛋在手里摩挲着:\"可不是嘛,你看这包装,叠得这么整齐。我猜啊,肯定是他妈妈天没亮就起来,一个一个擦干净,再包好,生怕路上碰坏了。\"

\"都怪你!\"姚小霞突然拍了丈夫一下,\"我刚才就说不能收,你非要我收下。现在可好,看着这些鸡蛋,我这心里跟压了块大石头似的。\"

陈文明苦笑着摇摇头:\"你以为我不难受啊?可是你想啊,人家是鼓足了多大勇气才敲开咱们家门的?这一路上说不定都在担心咱们不收。你看他刚才那样子,手都在抖呢。要是咱们真拒绝了,他得多难堪啊。\"

\"再说了,\"陈文明继续道,\"这鸡蛋对他们家来说,可能真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你让他拿回去卖钱,他舍得吗?就算舍得,这心意可就全毁了。有时候收下别人的心意,也是一种善意啊。\"

姚小霞不说话了,只是轻轻抚摸着那些被精心包裹的鸡蛋,眼眶有些发红。屋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格外安静,只剩下放下鸡蛋时在篮子里发出的细微声响。

陈文明说完这话,姚小霞整个人都呆住了。她站在窗户边,手里还拿着那个用旧报纸包得严严实实的鸡蛋,心里翻江倒海的。

是啊,她当辅导员少说也有好多年了,带过的学生一茬接一茬,像徐大志这样从穷山沟里考出来的孩子,她见得多了。

这些孩子啊,都有一个共同点——特别能吃苦。别的学生还在跟爸妈撒娇要生活费的时候,他们早就学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了。食堂打饭总是挑最便宜的窗口,衣服穿来穿去就那么两件,可学习起来比谁都拼命。

表面上看着憨厚老实,其实心里比谁都敏感。别人随口说的一句话,他们能在心里琢磨好几天;同学一个无心的眼神,他们能记上好几个月。只是这些心思啊,都藏在心里最深处,从来不肯说出来罢了。

姚小霞摩挲着手里那个报纸包,眼前仿佛看见徐大志在教学楼下的样子。那个瘦瘦高高的男孩,八成是蹲在墙角等了很久,看见她过来就赶紧站起来,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送鸡蛋的时候说话结结巴巴的,生怕她不肯收。那副小心翼翼的模样,想想就让人心疼。

\"我这心里啊,跟压了块大石头似的。\"姚小霞把鸡蛋轻轻放在桌上,声音都有点发颤,\"你想想,这孩子家里指不定多困难呢。这些鸡蛋说不定是他从牙缝里省下来的,一个都舍不得吃,攒了好几个月。大老远背到学校来,还怕磕着碰着,包得这么仔细...\"

她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这份心意,实在太重了。\"

陈文明叹了口气,拍了拍姚小霞的肩膀:\"以后咱们多留心着点。这样的孩子出来读书不容易,你看这还没开学呢,就忙着打工赚学费。以后要是有勤工俭学的机会,或者助学金什么的,都优先考虑他吧。\"

姚小霞坐在沙发上,望着茶几上那篮鸡蛋直发愁。她叹了口气,对丈夫说道:\"你是不知道,我现在可愁死了。上学期徐大志那孩子整天在外头打工,我都担心死了。结果你猜怎么着?他差点就挂了三门课!三门啊!要不是最后勉强及格,都得补考。你说说,这要是再这么下去,这大学上得还有什么意思?整天忙着打工挣钱,啥知识都学不到,这...\"

她越说越着急,手指不停地敲着茶几边。其实开学前她就打定主意了,一定要找徐大志好好谈谈,不能再让他这么逃课了。这才第一学期就差点挂三门课,要是以后都这样,四年大学不是白上了吗?

\"有意义。\"坐在一旁的陈文明突然开口,语气特别肯定。

姚小霞愣了一下,转头看向丈夫,满脸疑惑:\"啊?你说啥?\"

陈文明放下手里的鸡蛋,认真地说:\"我是说,上大学对徐大志来说特别有意义。你想啊,他是从穷山沟里考出来的佼佼学子。对有钱人家的孩子来说,文凭可能就是个摆设,但对徐大志可不一样。这文凭就是他将来闯社会的敲门砖啊!\"

他往前倾了倾身子,继续解释:\"再说了,在学校里不仅能学知识,还能长见识、认识人。这些对城里孩子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一个农村娃来说,可都是实打实的宝贝。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姚小霞已经快四十岁了,这些年她经历了不少事,也渐渐明白了许多道理。那天晚上,丈夫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随口说的话,起初让她心里不太舒服,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了半宿,她不得不承认丈夫说得在理。

\"老陈说得对啊...\"她望着天花板喃喃自语。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那些有钱有势的家庭,孩子就算拿着名校毕业证,要是肚子里没真本事,那张纸也就是个摆设。可反过来说,人家就算没学历,靠着家里的关系网,照样能混得风生水起。

这世道就是这么不公平。姚小霞想起老家邻居的孩子,去年大学毕业到现在还在找工作。而城里王处长家的公子,高中都没读完,现在已经在某国企当上部门主管了。

钱这东西啊,就像长了眼睛似的,专往钱多的地方跑;爱也是这样,越是有人疼的人,越容易得到更多的关爱。这个道理,几千年来都没变过。

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那张薄薄的毕业证书可能就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姚小霞还记得自己当年靠着勤学苦读才从农村考出来,那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对她家来说,简直就是改变命运的通行证。

可如今时代变了,她发现教育机会也在往那些本来就容易获得教育资源的家庭倾斜。

夜越来越深,姚小霞翻了个身,轻轻叹了口气。这个社会就像一栋高楼,有的人生来就在顶层,而有的人却要一层一层地往上爬。她只希望,至少能给那些努力向上的孩子留把梯子。

经过多年以后,上面开始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城里家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说以后孩子补课都没地方去了,实际上这是上面要给普通家庭的孩子留条活路。要是连教育这条相对公平的路都被堵死了,那些农村来的孩子,恐怕就真的看不到任何出头之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