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去县城

1988年2月10日,农历腊月廿三,星期三。

宜:结婚、打扫、搬家、合婚订婚、搬新房、买衣服、订盟、祈福、安床……

忌:开业、动土、栽种、作灶。

徐大志这一觉睡得可真香啊!在城里上学的时候,宿舍的床板硬邦邦的,哪有家里这铺着厚厚棉被的炕舒服。他一觉睡到自然醒,睁开眼睛时,窗外的天色已经大亮了。

他伸了个大大的懒腰,慢悠悠地穿上羽绒服。推开房门,一股清冽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徐大志深深吸了一口气,感觉整个人都精神了。

院子里,几只老母鸡正\"咯咯咯\"地叫着,在泥地上刨食。

\"哥,你咋起这么早啊?\"正在喂鸡的徐大敏听见动静,转过头来。她手里还抓着一把玉米粒,金黄的颗粒从她指缝间漏下去,引得鸡群争相啄食。\"在学校读书那么辛苦,好不容易放假回家,多睡会儿呗!\"

徐大志笑着摇摇头:\"在家睡得踏实,一点都不累。\"他走到井台边,打了一盆凉水洗脸。冰凉的井水让他打了个激灵,顿时更清醒了。\"你快收拾收拾,待会儿我带你和妈去县里买年货。\"

\"真的啊?\"徐大敏眼睛一亮,\"那我要买新头花!对了,妈说要买对联和窗花...\"

看着妹妹兴奋的样子,徐大志心里暖暖的。他特意提前几天回来,就是为了好好置办年货。

今年可是个特别的年——家里日子总算好过些了。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家里还穷得揭不开锅,妹妹差点被逼着嫁给那个又矮又丑的柳家儿子...

现在多好啊!徐大志环顾四周:新换的木头窗户严严实实的,再也不会漏风;妹妹还在上学,听说成绩不错,明年就要考大学了。

虽然小妹徐小敏还没找到,但徐大志相信总有一天能找到她。生活嘛,总要往好的方面想。这个年,一定要热热闹闹地过!

这个春节对徐大志来说意义非凡,对整个家庭来说也像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往年这个时候,吃过午饭,黄建国早就把家里的牛车套好了,准备载着徐大志一起去镇上。可今年不一样了,徐大志开着自己的小汽车回来,昨天就说好了今天要开车带全家人一起去县城采购年货,顺带黄建国。

徐大志收拾着准备出门,妈妈袁翠英跟在后面絮絮叨叨地说:\"大志啊,去县城随便买点年货就成,别乱花钱。你上学还要用钱呢......\"虽然嘴上这么说着,可她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

自从儿子考上大学,现在又开着这么气派的小汽车回来,袁翠英觉得腰杆都挺直了不少。以前出门总觉得低人一等,现在可不一样了,儿子这么有出息,在村里谁见了不夸两句?

\"哟,大志回来啦!\"邻居黄强站在自家门口,笑眯眯地打量着那辆锃亮的小轿车,\"这车真气派,是哪个大老板的车啊?等会儿买完年货记得来叔家坐坐,让你婶给你炒几个好菜。\"

徐大志挠了挠头,憨厚地笑道:\"黄叔说笑了,这车是电子市场老板借我开的。昨晚回来太晚,就没去打扰您。一会儿我去买两瓶好酒,晚上陪您好好喝两杯。\"

\"买啥酒啊!\"黄强连连摆手,脸上笑开了花,\"昨儿个建国不是从你那拎回来一箱好酒了吗?够喝啦!让你婶子炒几个拿手菜,咱们爷几个好好聚聚。\"

黄强心里盘算着,自家儿子和徐大志是从小玩到大的好邻居,现在徐大志考上大学,将来肯定有大出息。现在能帮衬就多帮衬点,将来儿子要是遇到什么事,说不定徐大志还能念着这份情帮帮忙。

虽说这么想有点现实,可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个照应呢?

黄强望着徐大志开车远去的背影,心里既欣慰又期待。小汽车载着一家三口和黄建国慢悠悠地往县城开。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的,车子开不快,一路上遇到不少熟人。

\"哟,这不是大志吗?回来过年啦?\"

\"大志可真有出息,这车真气派!\"

\"建国,你也跟着大志去县城啊?\"

徐大志摇下车窗,笑着跟乡亲们打招呼:\"是啊,回来过年。大叔您身体还好吗?\"

\"军民叔,家里都挺好的吧?\"

遇到年纪大的长辈,徐大志就简单寒暄几句,说些\"还行挺好的\"之类的话。他心里明白,这些上了年纪的乡亲们一辈子都在这村里,跟他们说太多外面的事反而不好。

要是跟大爷大妈们说什么\"青春年华热血理想\"之类的话,人家不当面说你脑子有问题,背地里也得笑话你不知天高地厚。

车子缓缓驶出村口,徐大志看着后视镜里渐渐远去的村庄,心里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现在就是全家人的骄傲,也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了。

徐大志开着车慢慢驶入县城,车窗外的景象渐渐热闹起来。比起冷清的乡村公路,这里的自行车铃声叮当作响,穿着厚棉袄的人们在街道上来来往往。

\"哎哟,这不是大志吗?\"路边一个裹着绿头巾的大婶认出了他们,热情地招手,\"这大冷天的,你们几个咋还往城里跑啊?\"

徐大志赶紧摇下车窗:\"王婶子,您这身子骨还硬朗吧?家里年货备齐了吗?\"他知道在城里,这样的寒暄比什么都重要。

找地方停好车后,四人走进了城西小商品市场。刚进门,就看到一排排卖衣服的摊位。厚厚的棉袄、毛线织的围巾整整齐齐地挂着,虽然款式不多,但看着就暖和。

几个大姑娘小媳妇正围着摊位,用手摸着衣料讨论着。

\"妈,你看那件红棉袄多喜庆!\"女儿徐大敏指着其中一件。

再往里走,诱人的香味扑面而来。炸年糕的油锅滋滋作响,金黄的油条在锅里翻滚。隔壁烤鸭摊的老板正用铁钩翻动着炉子里的鸭子,油滴在炭火上发出\"嗤啦\"的声响。

\"油渣面,热乎的油渣面,两毛五一碗咯!\"面摊老板的吆喝声格外响亮。

市场最热闹的要数年货区了。红彤彤的春联铺了一地,有位老先生现场挥毫,笔走龙蛇。\"现场写春联,不满意不要钱!\"他的徒弟在一旁吆喝。

旁边卖鞭炮的摊位上,各种规格的爆竹堆成了小山。

\"五百响的鞭炮便宜卖啦!二踢脚新到货!\"摊主扯着嗓子喊,几个小男孩围在摊位前看得眼睛发亮。

空气中混合着烤鸭香、油炸味和墨汁的气息,虽然嘈杂却充满了年味。

徐大志深吸一口气,这才是记忆中过年的样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