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假货的事儿闹这么大

1987年12月19日,农历十月廿九日,星期六。

宜:打扫、签订合同、开业、安机械、安葬、开光、迁坟、上梁。

忌:结婚、祈福。

转眼间,兴州市城北电子市场来了个大变样。

原本老旧的外墙被粉刷一新,门口挂上了金光闪闪的新招牌——"兴州市国强电子批发市场"。

开业这天可热闹了,红毯铺地,彩带飞舞,连市里的领导都来剪彩了。好几家电视台的摄像机对着现场拍个不停,第二天的报纸上全是市场开张的大幅报道。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开业当天的下午,一个叫黄海的顾客在市场里买了台日系牌子的收录机。这本来是个高兴事儿,可黄海发现机器不太对劲,跟店家理论起来。

说来也巧,当时正好有电视台和报社的记者在市场里采访开业盛况,把这场争执拍了个正着。

星期六,《兴州晚报》头版就同时登出了这则新闻,标题特别醒目。市电视台的《今日观察》栏目也播出了这段视频。

要知道那时候假冒伪劣问题正闹得厉害,这新闻一出,就像往油锅里泼了瓢冷水,全城都炸开了锅。

这边电子批发市场刚换了新装,锣鼓喧天地宣传自家改名改经营环境;那边就被曝出卖假货,这反差太大了,这脸打得啪啪响。

老百姓议论纷纷,连省里的《南都晚报》和省电视台都跑来跟进报道。

这事儿越闹越大,没几天就传遍了全省,成了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谈资。

这事儿闹得可不小,连市里的领导袁长春副市长都听说了。袁副市长一听这事儿,当时就拍桌子了:"这还得了!必须严查!"

他当即在新闻媒体前表态要亲自盯着这件事,一定要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

1987年12月20日,农历十月三十,星期日,

宜:馀事勿取、铺路。

忌:诸事不宜。

黄海这小子可算是逮着机会了,一大早他举着个喇叭,在一大群记者面前说得那叫一个慷慨激昂:"我黄海今天就把话撂这儿了,这事儿没完!咱们消费者的权益必须得到保障!"

说来也巧,国强电子批发市场的大老板赵斌刚好也在场。这赵老板可不是一般人,人家是董事长,平时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主儿。

可这回他二话不说就站出来了,当着所有记者的面拍胸脯保证:"这事儿我们市场负全责!"

更绝的是,赵斌老板当场就掏出手机,直接给工商局的郑局长打了个电话:"郑局长啊,赶紧带人来我们市场查查,有多少假货都给我揪出来!"

他那嗓门大的,生怕记者们听不见似的。

赵斌老板还当着所有人的面撂下狠话:"查出一件假货就销毁一件!明天就在市场门口广场当众销毁,欢迎各位记者朋友来监督!"

那架势,活像个扫黑除恶的正义使者。

要说这赵老板可真是个人精。他不仅没推卸责任,反而主动要求自查,还请工商局上门检查。这要搁现在,大家肯定觉得这就是在作秀。可那会儿不一样啊,老百姓买到假货能讨个说法就不错了,哪见过这阵仗?

赵斌老板让人把查出来的假货全堆在市场门口,跟座小山似的。他还特意嘱咐手下:"去,给各家媒体发邀请函,明天都来看我们销毁假货!"

他这认错态度,在当时可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老百姓哪见过这场面,一个个都看傻眼了,过了片刻,都纷纷鼓起掌来了。

那天晚上电视台一播出新闻,整个兴州城都炸开了锅。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议论纷纷,都想亲眼去看看国强电子批发市场是不是真的要销毁那些假冒伪劣的电子产品。

"你们说这事儿靠谱吗?"街口小卖部的老王叼着烟,跟下象棋的老张唠嗑,"现在哪有企业这么实诚?发现假货不藏着掖着,反倒要当众销毁?"

"可不是嘛!"老张挪了下"车","我闺女上次在那买的电热水壶,用了一个月就冒烟了。要真能整治整治,那可太好了!"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没几天就传遍了整个南都省。为啥传播得这么快呢?一来这事儿本身就挺新鲜——企业主动认错还要销毁假货,背后有人在推波助澜;二来这些年假货实在太猖獗了,谁家没吃过亏啊?老李买了山寨电饭煲煮不熟饭,老王家儿子买的游戏机玩几天就黑屏...大伙儿都憋着一肚子气呢!

这下可好,国强电子批发市场要动真格的消息一出来,立刻就成了全城热议的话题。特别是电子批发市场周边的商家们,一个个都竖起了耳朵。

五金商店的李刚,外号"李胖子",听说这事儿的时候正坐在柜台后面嗑瓜子。电视里播着新闻,他越看越乐,最后拍着大腿直喊"活该"!

当天晚上他就约了隔壁供销商场的张国平、二轻商场的王小龙几个老伙计下馆子。

"来来来,干一杯!"李胖子举着酒杯,脸上的肉都笑出了褶子,"赵斌那小子这回可栽跟头喽!"

"可不是嘛!"张国平抿了口酒,"前阵子搞什么外墙升级改造促销,把咱们生意都抢走了。现在可好,假货的事儿闹这么大,看他还怎么嘚瑟!"

王小龙夹了块红烧肉,含糊不清地说:"你们说这赵斌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换别人肯定想办法压消息,他倒好,又是登报道歉又是要销毁假货,这不是自己往火坑里跳吗?"

几个人推杯换盏,越说越高兴。自从电子市场升级成批发市场,又是装修又是招商的,可把他们这些老对手急坏了。现在看着竞争对手要当众出丑,心里那叫一个痛快。

国强电子批发市场出事的消息一传开,可把他们几个乐坏了。其实吧,卖假货这种事在当时根本不算新鲜,全国各地到处都是。

就拿南都省的小商品市场来说,里头摆的那些小家电,十个有九个都是冒牌货,包装上印着名牌商标,里头装的却是粗制滥造的玩意儿。

其他城市也好不到哪儿去。那会儿老百姓手里渐渐有了点钱,市场上啥新鲜玩意都冒出来了。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可有些人光想着赚钱,就开始动歪脑筋。电视里天天喊着"改革开放",可管理却跟不上趟,好些法规都没健全呢。

走在大街上,随便进家店铺都能碰上假货。有拿自来水灌进瓶子当名牌饮料卖的,有用破布头充羽绒服的,更别提那些三天就坏的"进口"电器了。

老百姓买东西全凭运气,有时候明知是假货也得买——便宜啊!

要说管这事儿吧,那时候连"消费者权益"这词儿都新鲜着呢。还是前几年央视搞了个315晚会,大家才慢慢知道买东西上当还能投诉。要搁以前,买到假货用一点时间坏了,只能自认倒霉,顶多跟街坊邻居骂两句黑心商贩解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