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找回场子!

楚天青听着周老头儿的话,脸上的笑意不仅没消失,反而更深了,只是那笑容里明显带上了一丝讥讽。

他轻轻“呵”了一声,目光扫过周老头儿和他身后的那群老大夫。

“哦?外物?”

“周老大夫,您这话可就错了!”

楚天青的声音清亮有力。

“您说这窥喉镜是外物?”

“那我倒要问问您,您给人把脉用的手指头是天生的,可垫在病人手腕底下的那个脉枕,难道不是外物?您扎针用的银针,难道不是外物?您拔罐用的竹筒、火罐,难道不是外物?”

楚天青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掷地有声。

“这些外物,哪一样不是为了帮助医生看得更清楚、做得更准确、治疗效果更好才造出来的?!没有脉枕,能把脉把得那么稳当?没有银针,怎么扎针治病?没有火罐,怎么把身体里的寒气湿气拔出来?”

他指着托盘里那根吓人的大鱼刺:“今天要是没有这外物窥探,我怎么能精准地躲开周围肿起来的肉,找到鱼刺的根?要是没有这特制的异物钳牢牢夹住鱼刺最粗最结实的地方,我怎么能保证不把它弄断、不造成更大的伤口,把它完完整整地取出来?!难道靠瞎摸?靠碰运气?还是靠您那把沾着血的银镊子再去碰运气,赌病人的命够不够硬?!”

“这些所谓的外物,正是为了弥补人眼睛的不足、人手的局限,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救人的成功率才造出来的!这就是医学在进步!”

这番话,就像重锤一样,狠狠砸在周老头儿和所有老大夫的心上。

他们张着嘴,却一个字也反驳不出来。

楚天青不仅戳破了他们用来遮羞的借口,更把“外物”对于医术的重要性,直接提升到了“救命”和“医者本分”的高度。

再争辩下去,只会显得他们更加狭隘无理,甚至......冷酷无情。

就在老大夫们尴尬得下不来台的时候,医馆门口又是一阵骚动。

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旧长衫的书生,被人搀扶着走了进来。他脸色惨白,脚步虚浮,整个人摇摇晃晃的。

他一手捂着额头,一手按着胸口,眉头紧锁,表情痛苦不堪。

“大夫,快,快帮我看看!”

书生声音虚弱,带着哭腔,“我这头晕得厉害,感觉天旋地转,眼前发黑,站都站不住……恶心得直想吐......呕......”

他话还没说完,又是一阵干呕,整个人虚弱地靠在搀扶他的人身上。

这书生一出现,所有人的目光“唰”地一下,又都集中到了楚天青身上。

毕竟这是他的医馆,而且他刚才那番掷地有声的话还在众人耳边回响。

楚天青看着老大夫们投来的复杂眼神,有探究,有不服气,似乎还憋着一股劲儿想再比试一番。

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然后大大方方地朝着老大夫们那边做了个“请”的手势。

“诸位前辈,这位兄台的病看起来不是急症,暂时没有生命危险。既然大家刚才都质疑我楚某人太过依赖‘外物’,那正好,这位兄台的病,就请诸位前辈先给看看吧?”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那些表情僵硬的老脸,慢悠悠地又补了一句。

“你们要实在不行,还有我呢。”

这话一出,老大夫们的脸顿时更挂不住了!

这正是他们之前嘲讽楚天青时说的话!

现在被人家原封不动地甩了回来,简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得他们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臊得慌!

众人脸上都是火辣辣的。

周老头儿强压下羞恼,第一个走上前去,其他老大夫也立刻围了上去,他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

一定要把这书生的病给看好!

以此证明自已绝非徒有虚名!

他们赶紧把书生扶到旁边的诊凳上坐下,几个人轮流上前,神情异常专注。

“小哥,别慌,把手伸出来。”

王大夫率先搭上书生的手腕,凝神细品脉象,眉头一会儿皱紧一会儿松开。周老头儿则凑近了仔细看书生的脸色、眼神、舌苔,看得极其认真。

“什么时候开始晕的?具体怎么个晕法?耳朵里响不响?吃饭怎么样?大小便正常吗......”

老大夫们围着书生,把脉的把脉,看舌苔的看舌苔,问诊的问诊,场面顿时又显得非常......热闹。

他们心里就一个念头。

这次,必须把面子挣回来!

王大夫专心把脉,周老头儿仔细看气色和舌苔,其他几位也七嘴八舌地问着各种细节。

书生被问得头晕眼花,但也只能强撑着回答,说什么房子都在打转,一翻身就想吐等等。

折腾了好半天,老大夫们凑到一边低声商量,捻着胡子,分析着“脉象弦滑”、“舌苔白腻”、“这是痰湿堵在中间,往上冲扰了头脑”之类的专业说法。

最后,王大夫胸有成竹地站了出来。

“小哥别担心,你这病虽然烦人,但没什么大危险。”王大夫捋着胡子,一副尽在掌握的样子。

“依老夫看,你这是痰湿堵在身体中间,清阳之气上不去才导致的头晕。老夫有一套家传的针灸推拿手法,最擅长疏通经络、升清气降浊气,肯定能缓解你的症状。”

书生一听有办法,虚弱地点点头:“麻烦大夫了......”

王大夫转头看向一直没吭声、只是饶有兴致在旁边看着的楚天青,眼神里带着点找回场子的意思。

“楚大夫,老夫借你一间安静的诊室,给这位小哥扎针,没问题吧?”

“自是没问题。”楚天青笑了笑。

众人簇拥着书生和王大夫来到一间干净的病房。

王大夫让书生侧身躺在诊床上。他打开自已随身携的针包,取出长短不一的银针。

只见他神情专注,手法熟练,在书生的风池穴、百会穴、内关穴、足三里等穴位上稳稳下针,或捻动针柄,或转动银针,手法非常老道。一边行针,一边还在书生的头颈部进行推拿按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