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4章 穷在闹市无人问

  加上那些农户又没冰箱,焉了了口感不太好,陆建党点头,“我省得,你路上小心点,别太急了。”

  而张玉兰,早就走远了,陆建党摇了摇头,叹口气,“一把年纪了,这脾气还没改。”

  不过,想着女儿能来,他又很开心,当父母的,谁不希望儿女过得好?

  旁的不说,肯定要拉一把,陆小芳又不是那种不争气的,只要给她机会,她一定会抓住的。

  逢年过节,自己不吃,也会给他送两块腊肉来,本来家里孩子大了,手头紧巴巴的,还想着爹妈,两人也很欣慰。

  这女儿,不白养,当然,他们给陆小芳的更多,不能让她回婆家,被人看轻。

  哪有吃女儿的道理,儿女大了,有自己的家,老的能帮衬就算了,不能帮衬,也不要拖他们的后腿。

  偶尔,也会接外孙和外孙女过来,跟胜利他们一起玩,关系处的挺好。

  她坐上牛车,老伯问她,“要回前进大队吗?还是你们有头脑哦,从村里走出来了,我看摆摊的人挺多,是不是很赚钱啊?

  搞得我都有点心动,想让我家老婆子来跟你们学,也就春耕秋收忙一点,其他时候,晒得皮都脱了一层,也赚不上几个工分。

  年纪上来,体力精力跟不上了,那劳力活,都得年轻的来做。”

  要说两人,还有点沾亲带故的,张玉兰笑呵呵的说道:“个体户就如雨后春笋一般油然而生,你让婶子来城里学着摆摊呗,多少赚一点,也能贴补家里。

  瞧你风吹日晒的,也没落下一趟,儿女都长大了,也该你们享福了,别什么都扛,把担子交给年轻人。

  你要啥都做了,以后那小的,还不成器。”

  老伯笑得慈眉善目,“那我跟老伴儿说,让她来卖个炸洋芋吧,不知道有人买没;”

  家家户户都有,谁会去花这个冤枉钱?但家里种的最多的,就是土豆了,每年有个几百斤。

  粮食不够吃,就是用洋芋来凑,或者用几十斤洋芋,给别人换个十来斤的大米,混合着糙米一起吃。

  穷苦人家,哪能光吃大米饭?以后日子不过了,精打细算,才能不饿肚子。

  张玉兰如实说道:“生意嘛,只要你勤快,肯定有人买单的,就看你花不花心思了。

  洋芋是谁家都有,但谁都吃啊,味道好,受众还是挺多的,我也没做过这方面的,得你们自个儿去琢磨。”

  老伯健谈,继续说着:“你家那钵钵鸡,我也买了两串,香得很,这辈子,没吃过这么好吃的。

  是你家那侄儿媳妇给的方子吧?那闺女,手散心善,有什么好的,都想着你们,好久没见到她了,今年回来过年吗?

  她在北京上大学吧?离得太远了,来回一趟,都很麻烦,更何况,她还带着娃呢,日子好混哦,一转眼,她娃娃也快上小学了吧?”

  在京市安家以后,娃就是京市户口,大人有出息,孩子也跟着享福了。

  提起姜颜,张玉兰和颜悦色的,“可不,咱家托了她的福,要不是她,能有现在的好日子过?

  别人有个赚钱的法子,恨不得拽在手里,谁也不说,她给我们分析的头头是道,就差掰碎了喂进我们的嘴里。”

  老伯对姜颜,那是相当欣赏,他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对于知识分子,打心眼里尊敬。

  说什么祖传的法子,都是这知根知底的,陆家有没有祖传的方子,他们能不知道吗?

  要有的话,以前也不会过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是姜颜来了以后,她家的日子才好了起来。

  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全在说关于生意上的事儿。

  也有人支着耳朵听,想取经了,可没有陆家的魄力,陆家有钱,他们没有。

  要是把钱花出去,赔的血本无归的,年轻人扛饿,家里老小怎么办?总不能真的去吃土吧?

  哎,活该人家赚钱,人家豁的出去,他们要考虑的太多了。

  跟张玉兰交好的婶子问她,“生意好,你咋大下午的关门了,回村干嘛?来拿竹签吗?不是每周给你送一次吗?”

  “你家的钵钵鸡,算是把他家都给养活了,啥时候照顾一下我们这些人,在村里,实在是赚不了钱。”

  她一说,其他人也变得热情了,拉着张玉兰的手机,亲热的说道:“老张,你别忘了,咱俩以前还一起啃土,有啥我们能做的,千万不要找别人,我家跟你家,还是亲戚?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以后赚钱的事儿,可以多考虑我们。”

  之前她来找人削竹签,好几个爱搭不理的,觉得她要不了多少,削那玩意儿伤手。

  所以,都没答应,哪知道陆家供货量这么大,每周让那家赚了不少钱。

  他们都快气成猪了,那家牙巴都快笑到天上去了,平白无故捡了这么好的事儿,每周都有进账。

  家里娃读书的钱,也不用愁了,他媳妇儿每天,就跟他上山砍竹子。

  两人也没说跟陆家熟了,就偷工减料的,只会做工越来越好,确保陆家不会换人。

  毕竟削竹签,又不是什么技术活,他们会的,别人也会,就是要让陆家看到他们的优势跟诚心,选择他们。

  张玉兰没有第一时间应承,反而打哈哈,“老姐们,暂时用不上人,等以后需要了,我再找你们,我下乡来,去我二姐家一趟,有点事想跟她商量。”

  她左边的婶子问她:“你找陆燕什么事?不过,你来,那肯定是好事了,陆燕要知道,别提多高兴了。”

  别说陆燕,他们要有像陆建党这样的亲戚,恨不得扒上去了,说出去,也有面子。

  这就是典型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抛开路

  陆建军不谈,陆家在大队的名声,那是顶好的。

  尤其把大队长给周家那小子了,周家对陆家,更是赞不绝口的,手里有点好的,都给陆家送去,也是个有良心的。

  不过,那周小子,也是个有能耐的,这才当大队长多久?还给村里创收了。

  公社主任之前还觉得他年轻,挑不起大梁,现在,对他另眼相待了。

  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管理大队的活,还得交给年轻人来。

  请收藏本站:www.c3719.lol。笔趣阁手机版:m.c3719.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