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千金回府后,整个上京都震动了回不周宗打猎滴小布衣

第535章 倒打一耙

这下不仅是冥淏烨和皇帝,就连颜九心都有些惊讶于,粱映秋居然敢在皇帝面前,讲出来这样大逆不道的话。

颜九心立刻转过头去,看着皇上的表情,皇帝倒是没什么特殊的神情,只是有些探究的看着粱映秋。

冥淏烨也悄悄看了一眼皇帝的反应,见皇帝反应并不大,才回答道:“父皇还在这里坐着,你总得拿出来证据,才能这样子说。”

粱映秋停顿了一下,随后看向皇帝,“我的证据已经在皇上您的手中了,而现在五皇子却并不认,还请皇上圣裁。”

冥淏烨闻言,冷汗涔涔,并不敢抬头去看皇帝,只是在心里想着,粱映秋说的究竟是不是真的。

皇帝一直没有回话,慢慢的从桌子上拿起来,那本折子直接丢到了地上。

冥淏烨被吓了一跳,跪在地上捡起来,褶子慢慢翻着看过去,看一行字,便心凉一分。

粱映秋实在是有些太狠了,上面写着的全都是实话,竟然没有一句虚言。

甚至包括她自己,她都没有放一条生路的意思,结党营私这种抄家灭族的大罪,居然还敢写上去。

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默默的将折子又放到了地上。

“五皇子,怎么不说话了?刚刚不是还问阿秋要证据吗?现在证据摆到你面前了,可有何辩解?”

颜九心开口问道。

冥淏烨嗫嚅着讲不出来一句话,颜九心根本没理他,转头看着皇帝:“回禀皇上,臣女有通灵之能,被梁大公子以及郑国将军杀害的那个丫鬟,因为怨气久久不散,所以盘踞在镇国将军府内,所以才致使镇国将军府近日发生了那样的惨案。”

“而臣女昨日也问过了那个丫鬟,这一切的源头,都源自于五皇子殿下。”她说着,目光直勾勾的落在冥淏烨身上。

也正因如此,根本没有看到皇帝越发幽深的目光。

“父皇,鬼神之言,怎能胡乱相信呢?颜小姐又做不到,把那个丫鬟所谓的魂灵带到殿前与您对话,那丫鬟他真的说什么了,父皇,您又怎会知道呢?”

冥淏烨急切的为自己辩解。

颜九心忍不住哼笑一声,“殿下这话,说的极对,所以殿下,您现在算是死无对证,无论是那个丫鬟还是镇国将军府的其他人,现在都已魂归西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那还不是靠着殿下您一张嘴,说什么是什么?”

她又指着粱映秋,“甚至还要堵上唯一的一个活口的嘴。”

粱映秋颇为认同的点点头,“皇上,颜小姐就是臣女请来,为臣女做人证的,如若五殿下没有与我父兄勾连,那这一封封信件,又是从何而来?”

“而且这封折子的最后一页,还有五皇子的私印!”

冥淏烨心底实在慌乱的很,但还是强装镇定,“回父皇的话,儿臣只是与镇国将军府的长公子梁应墨,关系颇好而已,只不过是交友,又如何能说是结党营私呢?”

“至于这奏折上的内容,儿臣确实要向父皇认错,知道那梁公子做了如此伤天害理之事,却因为情义还想着要包庇隐瞒,特地以此,来劝他迷途知返。”

冥淏烨装的可怜,说的倒是真切。

颜九心走过去,将地上的奏折捡了起来,匆匆翻看了一下,果然如她所料。

冥淏烨如此谨慎的人,必然不会留下如此显眼的证据,这只能证明他们确实私交过,甚可若说是关系很好,那这倒也不算什么。

尤其是这封折子上的内容,字字句句都只提及了梁应墨和芙蓉的事情麻烦,他要去向皇帝禀明,却并没有一个字是说,要拿这些威胁梁应墨去杀人。

她一下子合上了褶子,目光幽暗的盯着冥淏烨。

冥淏烨感受到他的目光,微微抬眼,二人四目相对,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憎恶。

颜九心沉默了。

恐怕这件事情,冥淏烨暂时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粱映秋,五皇子此言,你可还有别的证据能够反驳?”皇帝开口,虽然听着平淡,可有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在里面。

粱映秋一下就愣住了。

她的确是没有别的证据了,这证据还是她好不容易,才从她爹的书房里找出来的。

“臣女……”

她开口,却并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朕知道,你骤然间得知,自己的父兄竟做了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一时之间接受不了,倒也没什么,只是你不该,凭着几封信和这一封奏折,就误判五皇子参与其中。”

皇帝开口,语气里满是痛心疾首。

粱映秋有些惊愕的抬起头来,看着皇帝,“不是的,

皇上,臣女——”

“好了,你今日之举也算是大义灭亲,朕自然不会追究你的过错,只不过,这证据之中,表明了你父兄有私相授受,结党营私之过,理应流放。”

他顿了顿,“但是因为之前带来的祸患,现如今已经全都死了,朕自然不能追究一个死人的过错,朕会昭告天下,镇国将军府所做之事,也会将这名单上与你父兄结党营私之人,都揪出来。”

“不过你父兄犯下如此大祸,梁氏三族免不了抄家流放。”

粱映秋跪在地上,面色惨白,竟不知自己还能如何辩解。

她静默了许久之后,重新跪正了身子,朝着皇帝叩首:“臣女遵旨。”

“朕方才已经说了,你有功,自然不在这抄家流放的人员之内,朕还要对你嘉奖,封你为郡主,赐你郡主宅邸。”

闻言,除了冥淏烨之外,二人都是非常震惊的看着皇帝。

颜九心咬了咬唇,却并不能在此时开口。

她只觉得,皇帝果然擅长弄权。

“皇上,既然臣女姓梁,就不能因为检举有功而避开灾祸,自然该与族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是因检举之功,我反倒荣升郡主,又如何能对得起梁家的其他族人呢?”

“臣女检举,只是为了还受害者一个公道,而并非为自己求情,还望皇上能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