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又给了李向南一次机会
投资五十万元的罐头工厂,每天一千多元的利润,只相当于二十一世纪时,闹市一个早点摊的利润。
可在81年的高台大队,这个利润让姚继英非常满意。
轧钢厂跟三省供销社,都是大额的资金往来,出漏洞的概率极低。
罐头厂资金的收支,不但分散而且频繁,姚继英不得不预防漏洞。
高台大队的轧钢厂和罐头厂,都已经开始盈利,薄膜厂在等待吹塑生产机组。
每家安装压水机的工程,已经有一半的家庭装完压水机。
村子里的路面,原本就是石头粉面硬化的路面,等资金充沛后,再用水泥翻新。
姚继英在领地转了一圈,总感觉缺点什么东西,走到大队部,见几个孩子正在踢足球,没再玩保险气球。
这才一拍大腿的想起来,高台大队的企业员工缺保险。
现在连一个西装革履的保险推销员都没有,自己竟然忘了如此重大的事。
落后的保险市场环境,相比后来手机里推销员的狂轰乱炸,半斤八两的都没啥好处。
姚继英立刻安排李广义道:
“广义,你去把轧钢厂、铁矿、罐头厂,所有人员的名单整理好,明天去平阳的保险公司,给他们全部买工伤保险。”
“师父,什么是保险啊?”李广义不解的问道。
姚继英想了片刻,也不怪徒弟的无知,保险公司去年才恢复营业,进入九十年代,才会出现保险推销员。
姚继英要让徒弟,免费进行保险知识的培训,说道:
“你到平阳县城打听保险公司的位置,然后让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给你讲,什么是保险。
你办完企业员工的工伤保险后,捎着问问他们,有没有村民的大病保险业务。”
在姚继英的记忆中,面对农村的医疗大病保险,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的事情。
他故意让李广义问保险公司这个问题,是想给保险从业人员提个醒,现在市场有大病保险的需求了。
也许一句话,就能让保险公司的大病保险业务,提前几年开展起来。
李广义去整理企业员工的名单,两个会计分别去了轧钢厂和罐头厂对账。
姚继英拿起一张国家日报,看见有川蜀省遭遇特大洪灾的报道。
如果姚继英不看今天的报纸,在前世的记忆中,对川蜀省的这次洪水灾害,没有任何印象。
姚继英立刻意识到,如此大的洪灾集中在一个省。
在社会的信息不发达,没有大范围援助的情况下,川蜀省遇到的困难,简直不敢想象。
各位重要领导们,必定会为此事夜不能寐。
姚继英拿起电话开始摇,给平阳县邮电局总机,摇了3分钟电话。
总机才给接通了,李向南办公室的电话,是他秘书接的电话。
“我是高台大队的姚继英,麻烦你给李县长说一声,我有急事找他。”姚继英严肃道。
片刻后,李向南拿起主电话,官腔十足的说道:
“你有什么事尽快说。”
姚继英也知道李向南很忙,语速飞快的说道:
“我刚看了国家日报上,关于川蜀省遭受特大洪灾的报道。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认为哪怕全平阳县,只为川蜀捐款一万元,也是给川蜀群众的支持和温暖。
我代表高台大队,给川蜀省捐款一千元。”
姚继英不等李向南说话,就啪的一下挂上了电话,心想:
我对你仁义至尽,能不能抓住机会,看你自己了。
李向南的脑中,立刻开始思索这件事,并没在意姚继英不礼貌的挂上电话。
接着,他立即明白过来,这是姚继英又一次,让他向上级表现出,自己的胸襟和才华。
国家地位越高的领导,越重视干部的路线和胸襟。
政策观念和性格品质,决定了一个干部能走多远。
李向南暗道:麻的,一个生产队长,把大队部当成隆中对的茅庐,还真是个小妖怪。
这件事做成后,平阳县必定会成为国家电视台、国家报纸的报道新闻。
李向南立刻让秘书起草通知,号召全县的各个企事业单位。
为川蜀大地的群众们,献出一份温情,帮扶一把物资,捐助一点资金。
天色擦黑时,姚继英回到家。
姚树深跟姚树堂在院子里,摆上了小方桌,正在你一口、我一口,就着白桃罐头喝二锅头。
“小子,你还知道有个家啊。”姚树深道。
姚继英连着在公社住了三天,也没觉得很久没回家。
“没有大家、怎么会有小家,我为了高台大队日理万机,亲爹这样说我,觉悟太低。”姚继英耍贫嘴道。
姚树堂嘎、嘎笑道:“大哥,你要是再敢说继英,他准说没有他的努力,咱俩连这白桃罐头也吃不上。”
姚树深瞪圆了两眼,冲姚继英叫板道:“小子,你说出来试试。”
姚继英不想没事跟亲爹找别扭,认怂的说道:
“没有亲爹把我养大,没有六叔对我的栽培,全大队都吃不上这白桃罐头。”
两个老头儿闻听此言,像孩子一般好哄,一起嘿、嘿的笑起来。
姚继英见小桌上,只有一瓶白桃罐头,再无其它的菜。
他进屋炸了个花生米端出来,坐下和二位老人一起喝酒。
“继英,你这一年确实干的不错。”姚树堂表扬道。
“就怕他没长性,干工作是三天的热度。”姚树深道。
小辈跟长辈聊工作、聊人生、聊感情的话题,都是自取灭亡的话题。
姚继英八卦的问道:“六叔,最近咱村里的寡妇们,有没有什么新鲜事?”
“好像没什么新鲜事。”姚树堂思索着说道。
“那个老妇女主任,没再缠着六叔。”姚继英深挖道。
“你说高淑英啊,她纠缠着我,是因为她一直想当你后妈,不信问你爹。”
姚树深态度坚决的否认道:“继英,别听你六叔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