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招了个大学生
姚继英决定以德服人,替姚金明做一些工作。
他开始按照姚金明的方案,用那十二个高音大喇叭,广播轧钢厂招工的事。
姚继英把招工条件,学历要求、招工的人数,需要考试,报名截止日期,进行了详细的广播。
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须来高台大队部找李广义报名,。
再由姚金明厂长,择期进行笔试。
姚继英把一切都说的井井有条,唯独忘了讲招工的年龄限制。
姚继英打发李广义去外屋,进行轧钢厂报名登记的工作。
自己开始思考爱情。
在举国欢度春节的时候时,要怎样才能在不挨打的情况下,跟老姨友好的见一面。
姚继英沉醉于此事中。
李广义推开门,小心地说道:
“师父,有个大学毕业的人要见你。”
姚继英怀疑自己听错了,反问道:
“什么毕业?”
“他自己说是大学毕业。”
这个年代,怎么会有大学生在农村,连中专生都不会有。
也就是自己别有用心,才放弃国家正式工,回到了高台大队。
姚继英连忙对李广义说道:
“快请那个人进来。”
一个面相六十多岁的老农,穿着一件破烂的蓝色劳动布大衣,小心翼翼的出现在门口。
姚继英差点以貌取人,把这人轰出去。
细观察不认识此人,对外村人员的基本礼貌,让他微笑的说道:
“大爷,报考轧钢厂,你年龄太老了,还是回家养老合适。”
那个老农像背书一样,开始小声介绍自己:
“我叫高泰山,今年46岁、高家庄人,1956年毕业于燕京钢铁学院,分配到燕钢工作。
1957年被燕钢开除,回到了高家庄务农,1978年平反了。
目前还在高家庄务农。”
听完高泰山的自我介绍。
姚继英的第一反应是,此人跟老丈人高泰来,应该是叔伯兄弟的关系。
接着狂喜,破轧钢厂,有了一个钢铁学院毕业,专业对口的大学生。
说我不是天选之子,谁信?
姚继英赶紧起身,上前给高泰山让座道:
“大叔,您快坐,虽说您年龄大一些,但您老当益壮,咱们坐下慢慢聊。”
高泰山才46岁,岁月的艰难,让他的面容苍老如六十多岁的老农。
高泰山拘谨的坐下,说道:
“姚队长,我虽然看着面相老一些,但我的实际年龄是46岁。
如果能参加轧钢厂的工作,我还能再干十几年没问题。”
姚继英立刻拍板,答应道:
“高大叔,你不但能去轧钢厂工作,而且我最重视人才。
我现在就任命你,做轧钢厂的总工程师,工资待遇跟厂长一样。”
高泰山感激的掏出,8分钱一盒的迎春牌香烟,抽出一支递给姚继英,激动的说道;
“姚队长,谢谢你,我来本以为这一辈,要一直种地了。
可我这一生骄傲的资本,是钢铁学院的毕业生啊。”
高泰山说完,两行泪滚滚落下。
姚继英划着了一根火柴,点燃了那根,比佳宾烟劣质很多的迎春烟。
猛吸了一大口,等待着高泰山的平静。
高泰山把多少年压抑的委屈,一股脑的诉说出来。
高泰山从小的性格就很胆小怕事。
他在燕钢参加了工作后。
当时的燕钢领导,号召厂里的干部和工人,给他提意见。
当时高泰山的同屋同事,给厂领导写了几千字的意见书。
高泰山胆小,出于好意劝了同事一句,别乱提意见,小心厂领导是在引蛇出洞。
同事不听劝阻,勇敢的批评了厂长的作风。
毫不意外,同事被打压了。
紧接着同事迫于压力,供述出了高泰山那句劝告的话。
高泰山立刻就被关进了,厂里办的学习班。
结果跟同屋同事两人,都被开除了公职。
高泰山回到家乡高家庄,娶妻生子、有了三个孩子。
高泰山诉说完。
姚继英真感到大势弄人,只好安慰道:
“高大叔,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我们一起向前看。
努力把以后的日子过好,咱俩争取做一个好亲戚。”
高泰山被姚继英的无赖话语,逗的嘿、嘿笑道:
“姚队长,你那大喇叭,不但让我知道了轧钢厂的招工。
还早就知道了,你在追求我本家侄女。
你真有魄力!”
姚继英立刻厚着脸皮、改口道:
“叔,我请你去供销饭店喝酒,研究研究咱们应该咋做,才能成为亲戚。”
高泰山直接拒绝道;
“我可做不了红梅的主,吃你的嘴短,我还是回家吃窝头心安。”
姚继英瞪眼吓唬道:
“不吃饭,我决不让你走出高台大队。”
高泰山不为所动,坚决要走,客气的说道:
“姚队长,等轧钢厂投产,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咱们再喝庆功酒。”
姚继英略微一想说道:
“我带着你去,见一下轧钢厂的厂长。
他们都在设备安装现场,中午吃大锅饭,咱俩也去那儿吃。”
高泰山这才痛快的答应道:
“好!咱们去设备安装现场看看。”
在路上,姚继英嫌弃高泰山认亲不积极,调侃他道:
“叔,你这一生充满挫折,都是名字起的不好。”
高泰山疑惑地问道:
“泰山为五岳之首,这名字咋个不好?”
姚继英一本正经的分析道:
“叔,正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首,所以不能作为普通人的名字。
以泰山为名,只会有两种结果。
不能登临泰山之顶、一览众山小,就要反被泰山所镇压。
我看你命格各占一半,前半生被泰山所压,后半生就要登临泰山之顶。
你所做的钢铁事业,将在钢铁行业一览众山小,没有人能超越你。”
委屈了一辈子的高泰山,听完姚继英的迷信套路。
先是觉得很有道理,接着浑身上下的热血沸腾起来。
姚继英说出了他年轻时的梦想,唤醒了他要为共和国造好钢的理想。
那是多么火热的一个年代,那时人人都有一个梦想。
共和国要在钢材产量上、质量上,超英赶美。
高泰来觉得还能再干二十年,也许真还来得及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