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反对砸村里的大锅饭

高台生产大队,在这次村集体资产卖光的浪潮中。

占高台村一半人口的姚姓家族的大能人,拿到了村集体的主要资产,吃了肉。

占全村三分之一人口的李姓家族喝了一碗肉汤。

高台生产大队其余的渣渣沫沫,刷锅水一样的集体资产,自然落到各路小势力手里。

可高台村是五分山、三分田、两分河滩的地貌。

全村六百多户,三千多人,只有两千多亩农田。

分田到户,把村集体资产卖光。

人均也就分到不足一亩的农田。

各人种个人的地,并没有让全体村民富裕起来。

最后还是要依赖城市的工业化,村民们去各地打工。

去各个城市,各显神通的做各种小生意,才让日子好起来。

高台村的有势力人们吃完了集体资产的盛宴。

而那些真正老实厚道,在道德上更具备优势的村民。

开始逐渐的背井离乡,奔赴全国各地去打拼生存。

姚继英刚要用前世的眼光,对老父亲分析未来富的富死,穷的穷死。

村里的贫富极端分化,会使一切恶果皆有可能。

姚继英刚要开言。

却被西墙跟的姚树堂洪亮的声音打断:

“大哥,我可是闻着二锅头的酒香过来的!”

姚树堂家就在西侧隔壁,西墙上开了一个没有门扇的小门。

他是抬脚就能迈到姚继英家来。

五十八岁的姚树堂高大健硕,一张黑脸和姚树深的白净面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姚继英连忙起身让座。

“六叔,您坐,今天的二锅头管够!”

姚树深同时撘言道:

“老六,你今天一定要陪我喝尽兴!”

姚继英又去拿了一个小黑瓷碗,从堂屋的水缸里舀出半瓢水,冲洗了一下。

回到桌前,见姚树堂已经在用自己的酒碗和老父亲碰杯。

就没再张罗给六叔换酒碗,安静的坐在了一旁。

姚树堂一仰脖儿,小黑瓷碗里的酒少了一半,对姚树深说道:

“大哥,先说正事,免得我喝多了胡咧咧给忘了。

高台大队的分田到户,今天你一定得拿个主意,我可是快顶不住公社的压力了。”

姚树深少有的露出笑容,下颚冲姚继英摆了摆说道:

“我想听听刚上任的生产队长,对此事有何高见。”

姚树深模模糊糊的态度,让姚继英有些意外。

难道老父亲对分田到户,分干卖净集体资产的事,也在犹豫中。

可前世咋还分干卖净了。

姚继英脑中放下疑惑,迅速的整理思路。

怎样才能说服这两位长辈支持自己。

说话的切入角度,一定要从表扬他们开始。

姚继英不再犹豫,带着一脸正义的表情,怀着满腔敬佩长辈的热血忽悠道:

“你们二老当民兵打鬼子流过血,解放战争奋勇支前负过伤,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没有穷人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你们带领全体村民,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奋斗,才积累下来这些家底。

三十年攒的这些家财,如果明天说分完就分完,说卖光就卖光。

我心疼啊!我从感情上,坚决地接受不了!

虽说现在国家的政策是鼓励分田到户,鼓励村集体资产私有。

可国家毕竟还没有下达正式的文件。

我相信,等真有下达文件的那一天,国家也会让村民有选择的权利。”

1980年的全国各地,虽说分田到户已经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可此时确实还没有形成正式的文件指示。

国家直到1982年1月1号的一号文件,才有了关于分田到户的指示。

并且文件里留下了灵活的口子,指出,村民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保留集体的生产方式。

姚树堂“嘿、嘿”的笑了两声,不上当的冲姚继英说道:

“你小子少给我们哥俩戴高帽,反正在公社领导面前遭难的不是你。

高台大队的这些家底啊,一半是艰苦积攒下来的。

还有一半是我跟大哥俩人,无数次的厚着脸皮,跑县里、跑地区、跑省里,甚至跑首都。

哭着喊着让首长们支援革命老区,是用两张脸皮换来了另一半的家财。”

姚树深微微皱起眉头,沉重的说道:

“只要是国家的号召的事,我坚决拥护。

我不心疼村集体的那些瓶瓶罐罐。

卖也就卖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我压着这事没动,只担心一点。

等村集体被分家,家家单干后。

大队里的那八个五保户,以后谁再去管!”

姚继英见机行事,顺势对二位长辈,来了一句重锤:

“集体真分家后,就是有人想管这些五保户,也没有能力去管。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并且您二老可以试试。

如果你们再厚着脸皮去上面,为五保户要钱,看看还能要来不!

为革命老区的大队集体要钱天经地义!

为个人要钱,您们二老和首长们都说不清处,这钱应该怎么给!”

这八家五保户,以前一直是高台大队集体照顾帮扶。

姚树堂听到姚继英合情合理的分析,不自信的对姚树深说道:

“我给公社领导提出了这个问题。

王主任跺着脚发誓说。

只要高台大队完成分田到户的任务,公社和县里一定解决五保户的问题。”

不等老父亲说话,姚继英开始极限施压:

“58年,县里领导要求放粮食产量的,各个生产大队比着。

最后县领导拍拍屁股挪窝,接着去别的县当了领导。

高台大队没有发生严重的饥荒。

是因为你们二老不听蝲蝲蛄瞎叫,顶住了压力,保持住了革命的初心。

今天公社领导给你们的压力。

肯定没有58年时,让你们放粮食产量的压力大吧。

我严重怀疑,现在不是公社领导给您们压力大的问题,而是你们忘了刚干革命时的初心问题!”

姚继英这话对二老是先捧后削。

高台大队的全体村民们,能平稳的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的饥荒时期。

这是让姚树深、姚树堂两人,有资格一生骄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