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谋划
汉武帝幼子刘弗陵,8岁登基,成为大汉第八位皇帝。
直到18岁,都是辅政大臣霍光代为处理朝政。这是先武帝遗诏定好的事。
先帝遗诏的辅政大臣是四位: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
不过,金日磾早死。上官桀、桑弘羊后来也被霍光诛杀、绝户了。
另一位大臣田千秋不在先帝遗命之列,但他是丞相,是必然的辅政大臣。
不过,田千秋已死。御史大夫王欣继任,只过了一年也死了。现在由御史大夫杨敞顺位接任了丞相。蔡义进御史大夫。
眼看再过两个月,刘弗陵就要年满18岁。
这天早朝时,皇帝提出自己经验尚不够,希望18岁之后,由霍光继续“辅政”。请大臣们讨论一下此事。
即便是头猪,都能听出皇帝在说反话。
可是,所有大臣都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因为,一方面,先帝遗诏说得清楚明白:皇帝刘弗陵18岁亲政。
皇帝在皇位上坐了10年,如今已成年。亲政似乎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10年来,代替皇帝执政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可不是善茬。
大臣们深怕说错话,毁了自己前途是小,家破人亡也不出奇。
于是,朝堂上一时间安静得落针可闻。
霍光起身,看看众人,离席,对着刘弗陵抱拳道:“陛下,先帝遗诏不可改。臣立即着手准备皇上亲政大典。”
刘弗陵也离席扶住霍光,笑道:“大司马大将军,万万不可。朕说的是真心话。朕一直惫懒,出席朝会也不多。由现在起,朕每朝必出,开始随大司马大将军用心学习,争取早些熟悉政务。但是在此之前,还是请霍大人不辞劳苦,继续多担待些。霍大人万勿推辞。”
经过这一番君臣奏对,大臣们心里明白了:皇帝意思不是现在就要掌权,而是要开始学习掌权。
也就是说,皇帝要开始安插人手。
就看霍光如何接招。
霍光思索一会,道:“老臣遵旨。”
大臣们松了一口气。
霍光的态度,表明他接受了皇帝的条件。
如果他不同意皇帝意见,他就会以退为进,直接撂挑子。
现在的朝廷,离开了霍光,不说立马就会崩溃,起码是一团糟,转不动。
如果霍光不想配合,皇帝还真的不能硬来。
皇帝也硬不起来。
皇帝没有军队,没有大臣、小官,凭什么建立威信、维持稳定?又靠谁保证政府机器运转?
皇帝与霍光达成了初步协议。这样避免了朝局震荡。
于是,朝廷在平稳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最瞩目的是,原来被霍光打压的两个人:徐又成、魏江,调回了长安城。
徐又成任大司农,光禄大夫。
魏江任少府卿。
两人都是九卿之一。分管两个钱袋子。
*****
大汉现在的基本盘是3000万人。
诸侯王封地18个,约1000万人口。这些其实是诸侯国,与中央政府关联较少。
唯一作用是对外战争时,皇帝有权征调他们的部分军队。
皇帝真正的辖地是91个郡,2000万人口。
其中军队70万。
朝官400名,胥吏2000。
郡县官员2600名。胥吏一万。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汉官员/人口比是3000/2000万=1.5/万。
也就是1:6667。
有意思的是,这个数据的历史变化是:
东汉:1:7464;
唐朝:1:2927;
元朝:1:2613;
明朝:1:2299;
清朝:1:911;
1949:1:290;
1998:1:40;
(数据摘自1998年财政部部长助理刘某某发言)
…
官员与总人口的比例,也就是说多少人供养一名官员。
汉朝7000人供养一名当官的,1998年40人供养一名当官的。相较之下,当然汉朝人要轻松得多。
由上也可看出:大汉时期,供养军队,才是老百姓最大的负担:70万:2000万=1:286
大汉军队正常年份开支是:
口粮:每人每月粮食约2.5石,平均折合铜钱2.5x80=200铢。一年是2400铢。
服装:每人每年一单衣、一袭、一袍、一绔、一履。大约1700铢。
由上可知,每人的口粮和服装费是4100铢,即4.1贯。
这样,每年这部分军费开支是4.1x70万=287万贯。
军官开支须另外计算。
战争年份是正常年份的3~6倍。
这些还只是日常开支。
还有至少两样基础开支:
武器、马匹。
武器各种各样,包括刀、剑、锤、矛、戟、戈、斧、弩、盾、铠甲、战车、战船等。
以普通刀、剑来算,一般价格是500铢上下。
弩,3000铢以上。
战车,5000铢以上。
战船,一万铢打底。
牛的价格是1.5万铢左右。
普通马匹是3万铢。好的战马10万铢以上。
一万铢就是一个金币。
武帝时期,最高峰有战马40万匹。
但是到了浚稽山之战时,李陵的5000精锐出战,却无法给他们装备战马。
战争时期,大汉每年花费超过一亿贯。绝大多数是战争开支。
其中田赋和丁税贡献只有一千万贯多点。
其余九千多万是由盐铁专营和酒榷收入提供。
酒榷制度在盐铁会议后取消了。
这时代的管理国家,其实就是三方面内容:1.调配官员;2.盘算收入,应付开支;3.应对战争。
有没有战争,是百姓日子好不好过的最大影响因素。
目前,大汉朝廷的这三项工作,都是由霍光掌控着。
徐又成和魏江回归朝廷,掌控了财政收入来源部门,算是打开了霍光权力阵营的一个缺口。
不过,皇帝亲政,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
王西风回到王家马场,引起的风波当然不会小。
家里人自不必多说,个个喜笑颜开,欢欣鼓舞。
邻里乡亲、乡县贤达,也都与有荣焉。
因为,王西风如今又担任宫廷议郎,品秩提了几级,成了高官。这是其一。
其二,王家马场是在抗住霍氏高压后幸存的。意味着是无敌的存在。
以后谁想动王家,得掂量掂量。
王西风在家住一阵,又到天山庄园住了一阵。
师陵公主听到王西风的消息后,也自愿来到了长安城,担任车师国驻长安城大使。
不过她现在不算质子,来去自由。
王西风见到她们的葡萄酒生意发展不错,心里有了一点想法。
他回宫与皇帝商量后,决定成立一间合资公司,生产烈酒。
酒榷制度取消了,也就是酿酒放开了。
大汉的米酒、黄酒,包括西域葡萄酒,都是低度酒。
世界还没进入高度酒时代。
王西风决定自己来做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