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没有粮食是最危险的,我从前提议粮食进口,但我们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能动用来购买粮食的外汇不多。今年我看到黑省提议出口土特产、拖拉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老许你们黑省的工作做得不错。”

“你们今年搞出了不小的动静,造出很不错的拖拉机!”

被点到名的许昌龙脸上浮起了淡淡的笑,“都是底下的年轻人脑子活泛。”

陆老称赞一声,继续说:“土特产我们要出口,像新省的棉花、豫、冀省的红枣、苏省的扇子,杭市的绸伞,丝绸、芝麻、花生这类土产品都是很有竞争力的,质量好、成本低……

但多出口意味着留给老百姓用的就少了,到底是保哪一头?老百姓的棉布已经缩减得不像样了,以前每人十八尺定量,现在缩减后每人领到手的实际只有六尺。外衣、裤子、袜子都要用布,一件成人上衣就要花去六七尺布,六尺实际是很少很少的。

但每人减少一尺布,就能多进口十亿斤粮食……五美元一匹布,七千万匹布就是三千五百万美元,恰好能买十亿斤麦子,我看宁愿每人缩减一尺布……”

各位领导听着陆老“斤斤计较”地反复算着经济账,心中不免一阵心酸。

如果不是捉襟见肘,何至于此?

他们看见陆老两鬓风霜,比去年更白了几分。他的心脏不好,去年已经是几度住院。今年却拖着病体奔波在各省乡村,深入考察。

再看看他那打了补丁的朴素外套,更是沉默无言。

陆老又翻了翻提交上来的报告,翻出许昌龙的那一份,兴致勃勃地说:“你们的菌草行业下乡主意不错,我批准了!”

“蘑菇营养价值高,产量高、成本低廉,能够充分利用荒地。近一点的港城、远一点的欧洲都是发达的地区,居民人均收入高,更舍得在食物上消费。

蘑菇要是出口,一来粗加工做成蘑菇干,出口发展中国家,二来精加工做成蘑菇罐头,不要用农药,要干净一些……”

许昌龙听着领导敦敦教诲,频频点头。

……

黑省,军区大院。

冰城的“菌草下乡”项目热闹地展开,原则上菌草的养殖户优先包括山区不方便种植粮食的农民、以及无业的城镇居民。

这样不影响农业生产,还能充分调动劳动力资源。

食用菌厂派了三名技术员和一名教授,指导兰县以及附近村庄的老百姓,军区大院很多没有工作的家属纷纷报名。

农垦和它旗下的食用菌厂承诺,向种植户收取符合规格的蘑菇,按三毛钱一斤收购蘑菇干。

听过几节课的宣传后,群众们心里算了一笔明白帐:每亩优质蘑菇每日能够产600斤,十斤蘑菇可以晒一斤干蘑菇,每天能挣十八元,种蘑菇的回报真是太诱人了,钱帛动人心。

即便每亩菌草需要至少3~5人,加上种食用菌杂七杂八的费用,摊到人均上还有挣头。

一大批家属积极踊跃地报名,活动报名的条件是识字、脑子灵活,还要会种地、懂一点基础的农业知识。

识字倒是难不倒人,但会种地筛掉了一大片人。空军大院的家属很多都是城市户口,农村户口变得吃香起来。

李三丫闻风都赶去报名,虽然她是城市职工,但小时候跟随着祖父辈料理过一段时间庄稼,后来才变成城镇户口。

她怕林红樱找自己茬,去报名的时候特意用一块旧花布遮住自己的脸,小心翼翼地报上自己的大名,看见林红樱没注意到她,大大地松了口气。

林红樱就在报名的现场,看群众们踊跃地排成长龙般的队伍,跟技术员有说有聊。

她怎么可能没看到李三丫鬼鬼祟祟的行迹?

她摇头轻笑了声,看了眼报名报。原来李三丫并不叫李三丫,她真正的名字叫李珍珠,她还顺手给儿媳妇杨秀娥报了名。

徐奶奶眉目都含着笑意,给家属解决工作问题这桩大事终于落定了。作为领导的母亲,徐奶奶平时是很关心军区大院的家属们工作归属的。

“红樱啊,你们食用菌厂干了一件天大的好事。我替家属们多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