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卢老板南洋考察记(上)
“哦?传遍了?山城这边传的?”他放下茶杯,声音不高,免得惊扰了他人,“那我倒要问问,宋家、孔家,还有那些神通广大的买办们,他们与南洋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白糖、橡胶、锡锭、尼龙丝袜……一车车地运回来,赚得盆满钵满,怎么没听说他们的产业被张弛吞了?
反而他们合同签得规规矩矩,货款结得爽快利落?”
刘鸿生和王崇年闻言一滞。
卢作孚继续道:
“还有南洋的陈老先生,德高望重,为了支援国内抗战,散尽家财,在山城后方建立橡胶厂,功勋卓著。
如今他虽然没在南洋合众国担任任何公职,可他多次往返民国与南洋。我也与他深谈过,提起张弛大统领,陈老言辞恳切,赞誉有加,言其雄才大略,重信守诺,一心为南洋华人谋福祉,从未说过半句怨言,更遑论‘小肚鸡肠’、‘没有容人之量’这等诛心之论。”
他端起茶杯,啜饮一口,语气转冷:
“我看啊,这‘没有容人之量’的评价,放在某些尸位素餐、嫉贤妒能、只知盘剥民脂民膏的人身上,倒更为贴切。诸位听到的,恐怕是某些人刻意散布的流言蜚语,意在阻挠我们与南洋的联系,好继续维持他们那一套罢了。”
这话已经说得相当直白,几乎是指着某些人的鼻子骂了。
刘、王二人脸色变幻,一时语塞,更是左右观察,生怕卢作孚这般诛心言论,被那些无孔不入的白党特务听了去。
卢作孚放下茶杯,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劲: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卢作孚行事,向来不是靠道听途说。南洋建国,是我华夏儿女在海外开疆拓土,拓展生存空间之壮举。同为炎黄子孙,岂能坐视?
我此番南下,就是要带着眼睛去看,带着耳朵去听。看看那张弛治下的南洋,究竟是何等气象。看看那里,有没有我民生公司,有没有我辈实业救国之人,施展拳脚的天地。
我意已决,诸位不必再劝了。”
雅间内一片寂静,只有江风呼呼作响。
刘鸿生和王崇年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无奈和一丝动摇。
卢作孚的决心,如同他当年指挥船队在鬼子轰炸机下抢运物资一样,坚不可摧。
数日后,一支由卢作孚亲自率领的特殊“考察团”悄然离开了山城。
成员除了民生公司几位核心骨干,还有被卢作孚说服的几位同样心怀实业救国梦想、又对民国现状深感失望的实业家:火柴厂的赵老板、面粉厂的孙老板、小型机械厂的李厂长,甚至还有一位在棉纺业颇有经验的老王。
此次南下,他们一方面是想要看看南洋作为新定的国家,有没有商机,毕竟在商言商,赚钱嘛,不磕掺。
一方面是为了寻求帮助,看看能不能互通有无,购买国内急需物资,好早日把大夏国内的鬼子赶出去。
最后也是留个退路,毕竟如今南洋也算是华人的乐土了,这些人家大业大,也在考虑是否可以在南洋开枝散叶。
他们先乘民生公司的小火轮抵达宜宾,接着搭乘汽车到春城,稍作休整。
在春城,他们感受到了与山城截然不同的气氛——这里离南洋更近,关于南洋合众国的消息更为直接和正面。
街头报童叫卖的《南洋日报》、《南华晚报》、《星洲日报》上,经常能看到关于南洋工业建设、劳工保障、新式小区落成的报道,配图清晰,描绘的生活图景令人向往。
一些从南洋返回的商人,提起那里的效率和规矩,无不竖起大拇指。这更坚定了卢作孚南下的决心。
跨过蜿蜒不绝的史蒂文森公路,进入南洋合众国控制下的勃固北部,考察团成员们立刻感受到了不同。
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极致的效率与秩序。
在边境检查站,没有民国关卡常见的散漫、刁难和隐晦的“茶水费”暗示。
穿着笔挺制服、佩戴“南洋海关”臂章的工作人员,态度礼貌而专业,检查证件、登记信息、抽查行李,流程清晰高效。
一个年轻的关员甚至能用流利的川音向他们解释入境规定和注意事项。
“这……这就完了?”火柴厂的赵老板看着盖好章的证件,有点不敢相信。
以往在民国境内跑运输,过一道卡子不磨蹭个把小时、塞点好处,简直寸步难行。
“卢公,您看这路。”机械厂李厂长指着窗外惊呼。
出了检查站,一条崭新、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出现在眼前,一直延伸向远方。
路上车辆不多,但跑得飞快。
道路两旁,是规划整齐的防风林和排水沟。
这与他们来时在民国境内公路上经历的颠簸、泥泞、时常堵塞的景象,形成了天壤之别。
“这是……南华基建公司修的‘南洋3号干线’北段。”随行的南洋方面派来迎接他们的联络员,一位姓陈的年轻人自豪地介绍,“3号线从汴州城(曼德勒)修到密州城(密支那)再连接边境。再加上1号干线和2号干线,这些公路未来要连接整个南洋。大统领说了,‘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才是经济的血脉。”
卢作孚默默地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心中波澜起伏。
光这道路的质量和规划,就远超民国。
民国的官员们哪里会想到发展公路,进而提升商业环境呢?
更遑论‘要致富,先修路’这样精辟的口号。
否则他的民生公司也不会借助长江航运,飞速发展了。至于修公路的钱?怕不是都进耿专员兜里喽……
-----
众人越往南走,进入南洋腹地,这种“政清人和”、“高效务实”的感觉就越发强烈。
在密州城,他们参观了正在扩建的伊洛瓦底江边的港口。
巨大的龙门吊正在安装,码头规划得井井有条。
卢作孚看到悬挂着“南华航运”旗帜的江上货轮正在装卸货物,旁边也有悬挂着南洋旗帜的其他公司商船在作业,秩序井然,效率极高。
港务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起港口的吞吐能力、未来规划,数据详实,思路清晰,毫无民国官场那种云山雾罩、推诿扯皮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