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公岁月神偷

第八十二章 终于(1)

时间就是一头狂奔的野驴,根本拉不住。

人们刚熟悉了酷夏的气息,且适应了它。但不知不觉之中,天色之间,已有了微微的霜气。

许是怕人们感知不到,于是那园中的花卉和田野之中的麦穗,相互攀比一般呈现着饱满的躯体。

就像是一名,已经成熟了,开始迫不及待朝着世界,展示自已曼妙身姿的少女。

(失眠...焦虑...)

(恍惚...无力...)

~

乾清宫中,老朱披着一件半旧的外衣,斜坐在摇椅上。

“这么早就回来了?”

老朱的面容还算柔和,说话的声音也很轻,“别人当钦差,最少都要大半年,你倒好...这么快就回来了!”

他说话时,不断的打量着面前,风尘仆仆的李景隆。

曾经稚嫩顽皮的少年,如今已完全蜕变成了一个稳重的男子汉。曾经那双总是不可一世的眼睛,如今也变得谦和内敛。

再加上军旅的历练,权力的磨砺,使得李景隆整个人都好似一把藏在鞘中的宝剑。

即便锋利的剑刃被刻意的藏了起来,但身上那股雍容之气,却依然...不断的闪现。

“地方上的事,臣办的已经差不多了!”

李景隆在朱元璋面前站着,微微垂首,声音低沉却格外的清晰,“河南山东两省的灾民,得到了赈济。青壮被被组织起来,或是疏通运河,或是修筑黄河堤坝。有地方上的文武官员看着,一切都井井有条!”

“熬过这场大灾,只是时间的事!”

“臣身为钦差,节制两省连河道兵权,这次赈灾,已...”

说到此处,李景隆微微一笑,“已干预了地方上许多文武官员的升迁调任,若是再待下去,恐怕会让地方上一切官员误会,从而削尖了脑袋,往臣的身边钻营。”

成熟!

稳妥!

朱元璋笑着点头,心中对李景隆的赞赏,又高了两分。

他李景隆在地方上所做的一切,包括见了哪个官员,提拔了谁,罢黜了谁,重用了谁,警告了谁,其实朱元璋这边都一清二楚。

而现在李景隆在他面前如此的坦诚,正是一种在政治上极其成熟稳妥的表现。

权力之道,最难的不是如何使用手中的权力。

而是要学会如何克制使用权利的欲望,还有对权利使用的把控。

不骄不贪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如登天!

“这是此次臣赶赴河南山东赈灾,相关的有功官员名单!”

李景隆从怀中掏出一本奏折,“后面,是此次赈灾一共的花费,微臣都记得清清楚楚,请皇上过目!”

“嗯!”

朱元璋略微点头,示意把奏章放在桌上。

然后拿起来扫了两眼,忽笑道,“怎么还说老五的好话?”

有些出乎他的意料,在李景隆所奏报的有功官员之中,周王朱橚竟然排在第一位。

“咱听说,他一直都待在王府之中,赈灾的事可没出上什么力?”

“五爷是恬淡之人!”

李景隆接口笑道,“不愿意在人前太显眼!但从臣尚未赶到开封时,五爷就命相关官员,开始在开封赈济灾民了。等臣赶到开封之后,五爷先是从王府内库调拨钱粮,而后又帮着微臣召集城内大户,进行捐款!”

“而且五爷之所以不愿意人前显眼,也是怕压了臣这个钦差的身份!”

“同时他也是个好脾气的,有些官员做的不好,他也抹不开处置!”

“呵呵呵!”

明知他李景隆是故意说朱橚的好话,可朱元璋还是笑得合不拢嘴。

谁不愿意听自已儿子的好话呢?

“此次微臣在河南赈灾的事宜,五爷还派人详细的记录下来!”

李景隆继续道,“尤其是今年的灾情正赶上夏天,防治时疫乃是头等大事。用了什么药材,如何防病,何种药材能对症下药,五爷那边都问得清清楚楚。以便日后,若是再闹灾,不至于抓瞎!”

“呵呵呵!”

朱元璋又是大笑,“咱这些儿子当中,就属老五心细!”

说着,他忽然有些感慨道,“好像他们小时候的日子,就在咱的眼巴前儿。这一转眼,你们,他们,都大人了!咱...老了!”

“您哪老了!”李景隆笑道,“臣看着跟臣小时候,十几年前没啥两样?”

“呵呵!你小子,故意欺君呢!咱老不老咱还知道?”

朱元璋笑笑,裹了下身上的外衣,“明明还没冷呢,可咱这把老骨头,都觉察到寒意了!”

正说话间,忽见乾清宫总管朴不成踩着小碎步,快步进来。

“何事?”朱元璋坐直了身子,正色道。

“山西三爷来信!”朴不成躬身,将一封奏折奉上,“八百里加急过来的!”

“嗯?”

朱元璋的脸色凝重起来,“北元犯边了?不能呀,刚把他们打的大半条命都没了,这么快又来折腾?”

说着,他打开奏折,看了几眼之后,神情之中的焦虑,直接呼之欲出。

李景隆瞥了一眼皇帝的神色,而后飞快的低头。

“老三病了!”

朱元璋皱眉开口,“而且还很重!”

“应该不会吧!”

李景隆抬头,“三爷正值春秋鼎盛的年纪,又是驰骋疆场的马上亲王....?”

“人得什么病,跟这些都没干系!”

朱元璋摆摆手,又道,“老三的信中说,去年开始经常腹痛,吃了太医院戴先生给开的方子之后好了许多,今年开始时好时坏的,最近这阵突然加重,有时候疼得直不起腰来!”

闻言,李景隆迅速低头,没有接话。

“赶紧的!”

朱元璋对朴不成说道,“让戴先生准备准备,派些侍卫护送至太原,给老三瞧病!”

“他这一去,正好完美的错过了朱标返京的时间!”

李景隆心中暗道,“一旦朱标身子有恙,远在山西的戴思恭根本就赶不回来......今年是洪武二十四,明年就是洪武二十五....”

想着,他心中突然咯噔一下。

好似有根针,深深的扎了进去,且用力的搅动了两圈。

直让他在瞬间,后背之上出了一层冷汗。

但那种感觉并不是疼,而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