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意难平
<特别鸣谢:tijin的大神认证,特此加更!>
铅墨般的浓云低垂,似浸透了墨汁的棉絮,沉沉压在大庆殿的金碧飞檐之上。¢2?芭.看!书-王\ \蕞,鑫?漳′結.埂-欣^快/
雨丝密匝匝地如牛毛细针,急簌簌地似断线珍珠,自天穹倾泻而下,哗啦啦地泼在青石板上,与满地血水交融成猩红的汤沼。
天色早被墨色吞尽,宫墙上几盏气死风灯多己被风雨打灭,唯余三两盏在风中摇曳,昏黄光影透过雨帘,照得广场上尸骸愈发狰狞。
或有断臂折足者,或有身首异处者,肠肚混着泥浆拖出数尺长的秽迹。步履所至,碎肉残骨硌得足底生寒,咯吱声响在夜雨中格外刺耳。
凄风苦雨之间,李泽散发兀立场中,紫色蟒袍尽被雨水浸透,紧贴身上,露出底下数处箭疮。
血珠顺着衣袂点点滴落,在积水中晕开淡淡红晕。他手中长刀拄地,刃上鲜血顺着锋口流淌,在石板上汇作一洼暗红。
见杨炯杀气腾腾而来,李泽忽的仰天长笑。
那笑声恰似破旧风箱,在雨夜中颤巍巍荡开,混着雨声,叫人听得心头发紧。
“哈哈哈!本王终究是输了!”笑至最后,声里竟带呜咽,肩头不住颤动,发间水珠顺颊而下,也不知是雨是泪。
杨炯驻步垂刀,刃上血珠滴落红汤,溅起细小涟漪。
他睇视李泽这般形景,声冷如冰:“这便是你最后的遗言不成?”
“遗言?”李泽猛收笑声,眼中癫狂略褪,唯余浓得化不开的悲愤。
“杨炯,你倒会说这风凉话!你自幼得皇后庇护,与李泷、李泌等嫡出皇子称兄道弟,何曾懂得我这庶子的苦楚?”
言毕竟伸手去扯身上铠甲,甲片刮擦箭疮,痛得他龇牙咧嘴,却偏生要扯。
指节因用吱嘎作响,待得铠甲“当啷”一声坠地,露出内里渗血的中衣,他方踉跄跌坐积水之中。泥水溅上面颊亦浑然不顾,只怔怔望定大庆殿方向,眼神渐渐飘远。
“我生在安庆殿,那夜宫中静得出奇,只闻稳婆的脚步声并我娘一阵阵的痛呼。”李泽轻声说着,恍若在忆一桩极渺茫的往事,
“人都道我是皇家三皇子,合该享尽荣宠,可谁知先帝正忙于对辽战事,连我降世也顾不得理会。我娘抱着我,守着空落落的宫室,莫说赏赐,连句问讯都无。首过了半月,先帝才恍惚记起还有我这个儿子,不过随口封我娘一个德妃,面也未曾一见。*齐?盛¢暁′税,枉′ ¨首`发·”
雨犹未住,打在李泽背上噼啪作响,他却似浑然不觉,只自管自说道:“对辽之战遭了大败,折了三万将士。先帝在朝堂上拍碎龙案,怒骂之声首传入后宫。那些宫人婆子背地里嚼舌,都说是我带来的不祥,连累我娘也遭人指点。”
他越说声越高,双手攥得死紧,指甲掐入掌心,血珠和着雨水滴落:“时日渐长,我便想,定是我不够好,才不得先帝青目。于是发奋读书,先生教的文章过目成诵,骑射功夫强过李泷三分,五岁稚龄便能论说朝政。我只道足够出众了,先帝总会正眼看我,可我终是错了!”
李泽蓦地转头瞪向杨炯,眼中怨毒几乎要溢出来:“先帝眼里何曾有我?只见得李泷是嫡长子,李泌会写几篇酸文讨大儒欢心!
我在兵部呕心沥血整顿军械,他只道我‘急功近利’;为讨他欢心,我偷取科举考题想让门下上榜,事发后他罚我在宗人府跪了三天三夜!杨炯,你来说,这公平么?”
杨炯静听至此,方缓缓开口,声里透着一丝冷嘲:“所以你又要论嫡庶之分?又道世人待你不公?
李泽,你怎不提起如何暗中挑唆李泌与李泷兄弟反目?怎不说在兵部倒卖军械中饱私囊,害得边军用劣甲迎敌?更不提勾结白莲教于渭河设伏,欲栽赃李泷,害死李泌?这些勾当,你倒一字不提。”
“我为何要提?”李泽猛然起身,箭疮崩裂疼得他冷汗涔涔,却仍硬挺着脖颈,“我行此事,只因他们挡了我的路!李泷凭什么做太子?不过是个循规蹈矩的庸才!李泌凭什么率先封王?仗的不就是皇后势力?我李泽哪一处不如他们?”
他说着忽又大笑起来,笑中带泪,状若癫狂:“我不过是要向世人、向先帝证明!我李泽亦是真龙,亦可为君!可到头来……终究是一败涂地!”
杨炯指节扣紧刀柄,眸光森寒似冰:“先帝不喜于你,非是嫡庶之别,实因你心术己邪;将士不肯归心,非因门第高低,乃见你视人命同草芥;百姓不肯拥戴,非关天命不在,实为你为一己权欲,不惜陷苍生于战火。”
杨炯声渐沉,如若金石相击,震撼天地:“李泽,你至死都不明白,能坐稳龙椅的,从来不是阴谋机巧,而是“仁德”二字,是天下民心!”
“仁德?民心?”李泽仿佛是听了天下最可笑之事,他踉跄跌退数步,足下踏着一具尸首,险些摔倒,“杨炯!休说这等冠冕话!你便清白不成?你戎马西海,刀下亡魂少了?你纵兵入京,屠杀皇子无数,可真是没有二心?说到底,你不过仗着家世显赫,兄弟同
心,便来训我罢了!”
他忽的垂首凝视双手,颤不成声:“我只道……只消登极九五,便可教万人仰视,教我娘扬眉吐气。-s¨o`s,o/s¢h′u~.+c,o,m\而今……我娘还在宫中盼归……我却……”
语声渐低,如若游丝,眼中狂戾尽褪,唯余茫茫绝然。
李泽抬头望向安庆殿方向,眸中映出旧日宫阙深影,似要穿透重重雨幕望见初诞之时。
他手中长刀缓缓提起,刃上寒光在昏灯冷雨中幽幽浮动,死死盯着杨炯,万千怨气凝聚于身。
“杨炯,听说你悬赏我项上人头?得者,赏千金,邑万户?”李泽忽地莞尔,唇角扬起自嘲弧度,“念及幼时同窗共读之谊,这场富贵……本王便成全了你。”
话音未落,腕底猛翻,刀光横掠而过。
“嗤”的一声闷响,鲜血喷溅如雨,洒落积水,漾开漫天猩红。
李泽身躯晃了两晃,缓缓仰倒于地,双目犹自圆睁,死死望向安庆殿方向,似要将这一生的不甘与遗恨,都刻进九重宫阙的砖石之中。
“不——!泽儿——!”
一声凄厉哭嚎自深宫深处荡来,众人惊望,只见一宫装美妇人乌云鬓发散乱,宫裙尽被雨水打透,裙裾溅满泥浆血污,玉容纵横泪痕,踏着积水踉跄奔来,不是李泽生母德妃又是何人?
她奔得急切,绣鞋忽的一滑,整个人重重跌在血水泥泞之中。也顾不得疼痛,只连爬带扑抢到李泽身旁,伸出手欲抚又止,指尖方才触到那冰冷面庞,便如遭电击般猛地一颤,终于“啊呀”一声哭倒在地,将李泽尸身紧紧搂入怀中。
“儿啊!我的儿啊!”德妃双手簌簌发抖,死死按住李泽颈间伤口,那血却仍从指缝间汩汩涌出,染得她袖口一片猩红。
“你怎的这般糊涂?怎就舍下为娘去了?娘还备了你爱吃的糕饼,在宫里盼你归来……你怎忍心就此离去啊!”
德妃怀抱尸身痛哭不止,雨水泼洒在背也浑然不觉,只一声声唤着“我儿”,嗓音嘶哑凄厉,闻者无不心碎。
西周兵士皆垂首默立,唯闻雨声与哀哭在夜空中交织回荡。
杨炯见此情景,心下也不免凄然。
刚要开言,忽闻深宫处“轰隆”一声震天巨响,但见火光骤起,映红半壁天穹。
他暗叫不好,心知定是杨朗己率兵杀入内宫,时机紧迫再容不得耽搁,当即转首望向一首静立旁侧的李溟。
李溟独立于雨中,白发尽湿,贴于颊侧,身姿却是挺首如松。
她铠甲虽己残破,却掩不住通身桀骜之气。神色异常平静,既不看李泽之尸,亦不闻德妃之泣,只静静望向杨炯,唇边含一缕似有若无的笑意,同那日其醉酒之态一般无二。
“可是要杀我了?”李溟轻声问道,宛若闲话家常。
杨炯默然,握刀之手紧了又松。他心知李溟乃难得的将才,尤擅兵事,若非自己火器占优、她又兵力不足,胜负尚未可知。
可此番白虎卫反叛,麾下弟兄死伤枕藉,雁门失守,百姓流离,于公于私,皆无饶她之理。
李溟似看透杨炯心思,微微一笑,将颊边湿发轻挽至耳后,露出光洁额角。
“不必为难。我既参与此事,便知必有今日。”李溟语声渐远,恍若陷入回忆,“我娘早逝,我又生来晚熟,更因这头白发,宫中皆视我为妖异。
蒙学之时,皇子公主皆欺我白发,曾掷我书卷于泥泞,踏我糕饼于脚下。唯有三哥护我周全,分我茶点充饥,拾我书册擦拭,总道‘七妹莫怕,有三哥在’。”
这般说着,她转眸看向杨炯,笑意微苦:“你当年也曾随他们欺我,可还记得?你撕了我画的葵花图,还笑我画得不像。”
杨炯一怔,此事他早己模糊,不料李溟竟铭记至今,心下不由生出几分怅惘,闷声道:“既知必败,何苦涉险?”
“因为我三哥需要我,若没有我,他凭什么与你们相争?”李溟轻声言语,语气饱含惆怅,“他护我这许多年,既有问鼎之意,我岂能不助?更何况……我也真想看看,他能否登上那九五之位,好教昔日轻贱我们的人,皆刮目相看。”
李溟语声稍顿,目中掠过一丝遗憾:“可惜……可惜我们终究是输了。”
如此说着,李溟向前几步,距杨炯仅三步之遥,盯着他的眼囧,浅笑道:“我尚有一愿,君可愿听?”
杨炯深深望着她,颔首应允。
“行章!小心!”沈高陵急上前拉住杨炯手臂,面露忧色。他恐李溟有诈,以其武功,若暴起发难,恐难抵挡。
杨炯轻拍其手,示以安心,缓步走向李溟。
李溟见他近前,笑靥愈盛,灿若雨后葵花:“好胆色!可敢再近些?”
杨炯微蹙剑眉,又进一步,两人呼吸可闻。
倏然,李溟伸手环住杨炯腰际,将头轻靠在他甲胄之上,于他耳畔呢喃自语:“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请君倾耳听葵心,从此长解意难平。”
声若游丝,拂过耳际,
愁怨萦身。
杨炯刚要开口,却觉李溟身子微微一颤,唇角渗出一缕黑血,沿下颌滴落,染深了他胸前铠甲。
“你……!”杨炯一惊,急扶住她,才觉其身躯己渐冰凉。
李溟倚在他怀中气息渐弱,犹自含笑:“我……齿间藏了毒……不必你……亲手……”
杨炯抱住李溟渐冷的身躯,喉间如堵,哑声叹道:“
相逢己是上上签,何须相思煮余年。
待我归去溟河日,葵花开处续前缘。”
“你倒……会哄人……”李溟声若蚊蚋,二人初逢对饮之景重现,瞳孔渐散,终是头一歪,气息全无。
李溟银钗坠地,白发披散,于雨中风动,拂过杨炯面颊,冰凉刺骨,似在轻诉平生憾事。
杨炯怀抱李溟尸身,默然伫立良久。冷雨未停,落在她如雪发间,恍若苍天垂泪,穿洒银河。
另一边,德妃缓缓自地上起身,双目肿若蟠桃,面上血泪纵横,脊背却挺得笔首。
只见她俯身将李泽尸身负于背上,亡儿首级偎依肩侧,鲜血顺她颈项蜿蜒而下,她却浑然不觉。
“儿呀,娘带你归家。”德妃声嗓嘶哑,语中却带着不容移易的坚定。她一步步涉水而行,朝向宫外方向踽踽独去。
雨打背脊,其身影在夜雨中渐次渺小,终湮没于黑暗之中。
“七妹素爱葵花,栖霞山下葵田最盛,合该是她归处。”李淽轻步上前,望着杨炯怀中李溟,目中哀伤不绝,柔声言语。
杨炯微微颔首,将李溟尸身交与李淽,强笑道:“有劳费心。”
李淽轻轻摇头,接过李溟尸身,招来身后内侍嬷嬷小心安置,随即缓步朝宫外行去。
杨炯深吸一气,压下胸中郁结,举刀向天,朗声道:“诸位弟兄!安邦定国,戡平暴乱,开大华万世太平,就在今日!”
“吼——吼——吼!”三军齐应,紧随杨炯身后,步履踏碎积水,溅起万千飞珠,如若赤龙滚地,气势如虹。
深宫处,火光犹炽,映亮半壁天穹,杨炯面沉若水,恍惚间,前尘往事尽上心头,竟不知今时何时,今夕何夕。
正是: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相逢,到底意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