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蛋,我被公主包围啦著花迟
第785章 江湖再见
小
大
<今日立秋,诸君且乐:岁华过半休愁偿,且对西风贺立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尘埃落定,已是三日后的光景。
一条氏倭国既已覆灭,王修便以中枢令的名分传下旨意,令全国十三藩尽数进京。这一来是要立定正统的名分,二来也是为着安抚天下人心。
如今的平安京,早由王修全盘接掌。她除了忙着料理母亲藤原定子的后事,其余大半时日,都只在政务里埋着头。
万幸的是,媄子与王修的底方总算还在,藤原道月仔细验看了再三,决意即刻配药,七日后便正式开治为二人解毒。
偏是这局面,倒叫杨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心里头七上八下。起初他的盘算,原不过是闪击倭国,顶到头也只想着占了那石见银矿,再夺几个沿海港口罢了。
可他先前猜度王修的身份,猜了不知多少回,总以为顶破天不过是藤原氏的哪位贵女,哪里想得到,她竟是倭国的嫡长公主?
更叫人犯难的是,她被众人拥戴做了樱町天皇,菖蒲又被推为玉藻天皇。这名号与实权的纷争之所以没闹起来,一来是有自己那位“好姐姐”杨渝在里头镇着场子,二来呢,自己手里管着所有的军队。偏这两位,又都是自己的妻子,真要闹起来,总有些碍难。
可这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又能撑到几时?
菖蒲原也不是在意什么天皇虚名的人,只是她既收拢了部下,总得摆出些姿态来,好叫底下人瞧着,跟着她,断不会吃了亏去。
这便是政治人事里头的缠夹处了。
有时候,你身在那个位置上,原是身份定着你,许多事,由不得你不表态。
王修此番召集十三外藩进京,恐怕正是要了结这名实纷争。
除此之外,菖蒲与叶子那点误会,也还横亘当前。
虽说菖蒲并非有意,私下里也向叶子陪了不知多少回不是,可这般事体,哪里是说过去就能过去的?瞧着二人如今相处时那份客气,便知心里头怕是已生了嫌隙,再也回不到从前那般热络了。
一想到这些,杨炯坐于阴阳寮观星台上,心内就如麻团乱搅,倭国初定,千头万绪,更有两位天皇妻子名分未明,兼之叶子与菖蒲间那难解的隔阂,种种烦难,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不由得对空长叹:“这妻子多了,当真是要命呀!”
话音刚落,忽闻一声清越之音,带着几分久违的熟稔,自阶下传来:“哼!如今晓得烦难了?当初招惹那些姑娘时,怎不见你口中抱怨半句?”这声音清越,如冰泉击石,穿透五月的微燥空气,直抵观星台顶。
杨炯眉峰微蹙,循声望去。
只见那白石阶上,一人正拾级而上。五月的天光清亮如水,泼洒在她身上,勾勒出修长挺拔的身影。
谢令君今日是一身素净至极的月白细布衫子,非绫非罗,毫无纹饰,唯腰间束着一条天青色丝绦,愈发显得纤腰一束,身姿如修竹临风。
头上亦是简素,如墨似漆、光可鉴人的长发并未挽成繁复发髻,只用一根同色的天青缎带松松束在脑后,长长地垂至腰际以下,宛如一匹上好的玄色锦缎倾泻而下,偶有微风掠过,几缕发丝便俏皮地拂过她白玉般的脸颊与颈项,那缎带亦随之款款飘动。
全身上下,竟无半点珠翠妆点,唯独左腕上笼着一只翠色莹然的玉镯,水头极足,绿意沁人。
她步履轻盈,右手却提着两只沉甸甸的土陶酒坛,粗朴的坛身与她通身清冷出尘的气韵奇异地交融,非但不显粗陋,反添几分江湖儿女的疏朗与不羁。
那面容,仍是记忆中熟悉的冷艳,眉含黛,目映星,鼻挺直,唇色淡,天然一股拒人千里的孤高。
只是细看之下,那孤高之中,竟隐隐透出一丝往日不曾有的、极力掩饰的柔弱,如同深秋薄霜覆盖下的劲草,坚韧之下藏着易折的脆弱。这脆弱,仿佛只对着观星台上这一个人显露,少有人见。
五月的暖风,拂过她单薄的肩头,月白衣袂飘飘,几似乘风而来。
杨炯望着这步步走近的表姐,心头滋味复杂难言。
自他魂灵易体,对这位曾当众予他难堪、言明死亦不嫁的谢家贵女,实无半分旧情牵念。
然则,谢令君孤身一人,凭着一股子不要命的执拗,万里奔波,深入这异国战乱之地,更在海上、在敌阵中救下数名麟嘉卫兄弟的性命,这份胆气与情义,又令他无法再如从前那般冷面相对。
此刻见谢令君明显是精心拾掇过才来寻他,那月白衣衫衬着如瀑青丝,在晴光下竟有惊心动魄的洁净之美,杨炯心头微动,唇边不自觉地漾开一丝笑意,脱口道:
“今日是什么黄道吉日?竟打扮得这般漂亮?”那“漂亮”二字,说得有些生涩,却是真心。
谢令君正踏上最后一级石阶,闻言脚步几不可察地一顿,面上掠过一丝极淡的红晕,旋即被她眼中浮起的薄怒与一丝羞恼压下。
她飞了杨炯一个白眼,那眼波流转间,依稀可见当年那个骄傲少女的影子,只是少了刻薄,多了几分被岁月磨砺过的风霜与复杂。
“油嘴滑舌!”谢令君口中嗔着,手臂却已扬起,一坛酒带着风声稳稳当当地朝杨炯掷去。
杨炯抬手轻松接住沉甸甸的酒坛。谢令君自己则提着另一坛,步履从容地走上这空旷的观星台顶,竟不言语,径直走到杨炯身侧,拂了拂台沿微尘,便与他并肩坐下。
两人之间隔着半尺之距,不远不近。她并未看向杨炯,目光投向西方天际,越过平安京重重叠叠的屋脊,越过茫茫大海,仿佛能穿透时空,望见那魂牵梦萦的长安故都。
谢令君拍开自己手中酒坛的泥封,一股清冽中带着醇厚的酒香立时弥漫开来,似是极熟悉的中原味道。
杨炯亦默默拍开坛封,两人谁也没有提议碰杯,只是各自提起酒坛,仰头便饮。辛辣的酒液滚入喉中,灼烧感一路蔓延至胸腹。
夏风带着草木的清新气息和远方海水的微咸,轻轻拂过观星台,卷起谢令君垂落鬓边的几缕青丝,也拂动了两人沉默的心绪。
台上唯有风声,酒液入喉的轻微吞咽声,以及一种无声的、沉甸甸的过往,在两人之间悄然流淌。阳光将他们并肩的影子投在光滑的台面上,挨得那样近,却又泾渭分明。
这沉寂如深海气氛,压得杨炯心头有些发闷。他终是耐不住,侧过脸,目光落在谢令君沉静的侧颜上,寻了个最寻常不过的话头打破沉默:“听说受了不少伤?”
话一出口,便觉不妥,太过刻意,倒显出几分生硬的关切。
谢令君并未立刻回答。她依旧望着西方,喉间又咽下一口酒,方才缓缓转过脸来。她的眼神清亮,直直看进杨炯眼底,唇边噙着一抹若有似无的、带着点揶揄的笑意,全然避开了他笨拙的关怀,反而问道:
“怎么,如今倒不躲着我了?”语气轻松,如同谈论天气,可那目光深处,却有一丝小心翼翼的探寻。
杨炯被她看得有些不自在,心头那点因她万里而来的感佩和因旧怨而生的疏离搅在一起,没好气地顶了回去:“我何曾躲你?这倭国天大地大,我躲你作甚?倒显得我是小肚鸡肠之人了!”
谢令君闻言,并未着恼,只是凝视着他,那目光似要穿透他此刻的皮囊,看进他灵魂深处,去印证那翻天覆地的变化。
良久,她才轻轻吁出一口气,如同卸下心头重担,声音里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轻叹:“看来,李嵬名的事,真让你长进了许多。”
这话语,七分慨叹,三分不易察觉的怅惘。
“彼此彼此,”杨炯提起酒坛又灌了一口,辛辣之气直冲顶门,也冲淡了些许尴尬,“你不也一样?当初陈郡谢氏捧在手心的凤凰,如今也能提刀杀人,海上搏命了。”
这话半是调侃,半是实话。
“呵,”谢令君轻笑一声,那笑声在空旷的台上显得格外清脆,也带着几分自嘲,“凤凰?不过是只落了毛、差点淹死的山鸡罢了。”
她晃了晃手中的酒坛,斜睨着杨炯,眼波流转间,竟有几分旧时捉弄他的狡黠神采,“倒是你,当年长安城里出了名的浪荡子,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灭国擒王、威震四海的镇南侯,左拥右抱,齐人之福呀!啧啧,当年姑母揪着你耳朵骂你不成器时,恐怕也没想到你会有今日呢!”
谢令君提起旧事,语气轻松,如同在说旁人的笑话,将那些曾如尖刀般刺伤彼此的过往,裹上一层戏谑的糖衣。
杨炯也笑了,那笑容里没有介怀,只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浪荡子是真,不成器也是真。至于齐人之福……如你所见,这‘福’字背后,是千钧重担,是焦头烂额。若早知今日,当年……”
他顿了顿,终究没往下说,只举起酒坛示意,“还是喝酒吧。”
“当年如何?”谢令君却不放过他,追问道,眼中促狭之意更浓,“当年若知今日,便不来招惹这么多公主了?还是……当年便该听姑母的话,老老实实娶我进门?”
杨炯被她自嘲噎住,一时竟不知如何接话,只得苦笑摇头:“你这张嘴,还是这般不饶人。”
谢令君哈哈大笑,仰头又饮一大口,酒液顺着她优美的下颌线滑落,没入月白的衣领。
笑声清越,在风中传得很远,带着一种刻意为之的豪放,试图驱散那重新聚拢的沉默与暗涌的情绪。
“不饶人?我不过是说了几句实话罢了!想想当年上元灯市,我当着满长安勋贵子弟的面,指着你的鼻子骂你‘纨绔膏粱’,说‘便是死也绝不入你杨家之门’……”
她模仿着当年自己那尖利决绝的语调,惟妙惟肖,说完自己也忍不住摇头失笑,“那时节,可真真是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啊!只想着挣脱姑母的安排,奔我的‘江湖’去,哪曾想,江湖险恶,远非话本子里写的逍遥。”
谢令君笑着,语气轻松地提起那桩曾让两家颜面扫地、让杨炯沦为长安笑柄的旧事,仿佛在讲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
杨炯静静地听着,看着她在阳光下飞扬的眉眼,心中并无怨恨,反倒生出一种奇异的平静。那些曾令他切齿的羞辱,经过战火与生死的淬炼,如今再听来,竟真如隔世烟云,只余下淡淡的、对少不更事的唏嘘。
杨炯不知为何,也跟着笑起来,接口道:“是啊,你倒是奔你的江湖去了,留下我,成了长安城最大的笑料。父亲差点打断我的腿。若非后来……”
他顿了顿,没提自己魂灵易体之事,“若非后来被逼得无路,去了西北,只怕我真要烂死在长安了。”
“所以啊,”谢令君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着他,带着几分玩笑的挑衅,“说起来,你倒该谢我当年那一骂。若非我骂醒了你,或是骂醒了‘那时’的你,焉有今日的镇南侯?”
杨炯被她这歪理逗得哭笑不得,举起酒坛:“歪理邪说!不过,这一路万里风雨,刀头舔血,能走到这里,还能坐在这里同我说笑,我敬你这份胆气!”
谢令君眼神微微一凝,随即也举起酒坛,朗声道:“好!那便敬这阴差阳错,敬这劫后余生!”
两只酒坛在空中遥遥相对,各自仰头痛饮。
酒液入喉,那短暂的、刻意营造的轻松氛围,却如同潮水般迅速退去,留下更为空旷的寂静。
阳光依旧明亮,风依旧温柔,两人并肩坐着,望着平安京错落的屋瓦和远方淡青色的山峦轮廓,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方才的笑语犹在耳边,可那些被刻意避开的、更深沉的东西,却在这沉默中无声地发酵、膨胀,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时间悄然流逝,坛中的酒已下去小半。
谢令君握着酒坛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节泛白。她似乎在下定某种决心。终于,她缓缓地转过头,目光不再是方才的戏谑或疏朗,而是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专注,直直地望向杨炯的眼底。
“杨炯,”谢令君开口,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每一个字都像投入静湖的石子,“你……”
她顿了顿,仿佛要凝聚全身的力气,才将那盘旋心头已久、重逾千斤的问句吐露出来,“你会娶我吗?”
风,似乎在这一刻停滞了。
杨炯猝不及防,整个人如遭雷击,僵在原地。他握着酒坛的手猛地一紧,坛中的酒液晃荡起来。他愕然地看着谢令君,看着她眼中那毫不掩饰的、混合着倔强、脆弱、期待与深深恐惧的复杂光芒。
这问题来得如此直接,如此突兀,却又仿佛在情理之中,是他们之间所有纠葛、所有试探、所有未竟之言的最终指向。
杨炯张了张嘴,喉头滚动,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会吗?”谢令君紧盯着他,不肯放过他脸上任何一丝细微的变化,再次追问。
那声音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清冷的眸子,瞬间蒙上了一层水光,晶莹的泪珠迅速汇聚,在她眼眶中打转,却倔强地不肯落下。
一阵微风适时拂过,撩起她额前鬓边的几缕长发,丝丝缕缕拂过她光洁的额头和微微发红的眼角,更添几分令人心碎的委屈与凄楚。
谢令君像一只濒临绝境、却又强撑着不肯倒下的孤鹤,等待着最终的审判。那等待的姿态,凝聚了此生所有的勇气与卑微。
杨炯望着她强忍泪水的模样,望着她眼中那近乎绝望的期待。心头如沸水翻腾,无数个念头冲撞,应允?拒绝?解释?推诿?
每一个选择都重若千钧,每一个字都可能将她彻底击垮或推向不可知的境地。
杨炯动了动嘴唇,终究还是一个字也说不出。
最终,杨炯猛地提起酒坛,仰起头,将辛辣的酒液狠狠地灌入喉中,用这灼烧的刺激来逃避那两道几乎要将他灵魂洞穿的目光。
沉默,成了他唯一的回答。
泪水,终于在那无声的沉默中,从谢令君的眼眶滚落。
一滴,两滴,悄无声息地砸在她月白的衣襟上,晕开深色的湿痕。谢令君没有哭出声,只是任由泪水无声地流淌。
她看着杨炯逃避般痛饮的姿态,最后一丝微弱的希冀之光,彻底熄灭了。心口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狠狠攥住,揪扯般的剧痛蔓延开来,远比在海上受的刀伤、在倭国被暗器擦过的痛楚更甚百倍。
原来,她自以为的释然,在真正面对这无言的答案时,竟脆弱得不堪一击。
谢令君也提起酒坛,不再追问,不再看他,只是仰起头,学着杨炯的样子,大口大口地吞咽着那同样苦涩的液体。
酒水混着泪水,滑入喉咙,又咸又辣。
两人依旧并肩坐着,各自的酒坛举在唇边,中间隔着那段永远无法跨越的、名为“过去”的深渊。
杨炯从未见过谢令君落泪。
在他的记忆中,无论是当年拒婚时的决绝高傲,还是后来东宫遭难逃出时的狼狈坚韧,抑或是海上搏杀、倭国血战时的悍勇凌厉,她始终是昂着头的,像一柄宁折不弯的剑。
此刻,这柄骄傲的剑,竟在他面前无声地碎裂,泪如雨下。那无声的悲恸,比任何嚎啕大哭都更令他震撼,更令他手足无措。
一股强烈的酸涩与不忍猛地冲上喉头,哽在那里,噎得杨炯几乎无法呼吸。几乎是下意识的,他放下了酒坛,缓缓抬起手,朝着谢令君被风吹乱、粘在泪湿脸颊上的几缕青丝伸去。
就在杨炯的指尖即将触碰到那冰凉湿润的脸颊时,谢令君却并未躲闪,反而一把抓住了杨炯伸来的手腕。她的手指冰凉,却异常有力,如同铁箍般紧紧攥住。
杨炯一惊,还未来得及反应,谢令君已抓着他的手,用力按在了自己泪痕斑驳、冰凉的脸颊上。
肌肤相触的瞬间,两人都如被电流击中,浑身一颤。
谢令君像是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一直压抑着的呜咽再也控制不住,骤然爆发出来。她紧紧贴着杨炯温热的手掌,将整个脸庞的重量都压了上去,仿佛那是茫茫大海中唯一的浮木。
滚烫的泪水汹涌而出,瞬间濡湿了杨炯的手背。她哭得浑身颤抖,肩膀剧烈地耸动,不再是无声的饮泣,而是压抑了太久、终于破堤而出的悲声。
那哭声里,有对过往任性的悔恨,有对命运捉弄的怨愤,有对求而不得的绝望,更有一种撕心裂肺的告别。
“我……”杨炯喉头滚动,艰难地吐出一个字。他看着眼前崩溃痛哭的谢令君,看着她紧紧抓着自己的手贴在脸上,感受着她泪水的滚烫与身体的颤抖,心乱如麻。
杨炯想说点什么,安慰?承诺?解释?可哪一个字在此刻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虚伪。他张了张嘴,终究还是哑然,只能任由她紧紧抓着自己的手,哭得肝肠寸断。
也不知过了多久,那撕心裂肺的哭声渐渐低了下去,变成了断断续续的抽噎。
谢令君依旧紧握着杨炯的手腕,脸颊贴着他的掌心,仿佛耗尽了所有的力气。忽然,她低下头,张开嘴,对着杨炯那只被她泪水浸透的手背,狠狠地咬了下去。
杨炯浑身一僵,却没有抽回手。他清晰地感受到牙齿嵌入皮肉的尖锐刺痛,甚至能想象到皮肤被咬破渗血的景象。
然而,那预想中的剧痛并未持续。
谢令君的贝齿在即将刺破皮肤、留下永久印记的刹那,力道骤然松懈了。她只是那样含着,牙齿轻轻抵着他的皮肉,如同一个委屈到极致的孩子,用这种方式宣泄着最后的、无言的怨与痛。
温热的呼吸喷在杨炯的手背上,带着泪水的咸涩气息。
片刻,谢令君松开了口。
抬起头,泪眼婆娑地望着杨炯,长长的睫毛被泪水濡湿,粘成一簇簇,眼中是哭过后的红,却奇异地洗去了一些沉重,多了一丝近乎透明的脆弱和决绝。
谢令君松开紧握杨炯手腕的手,用袖子胡乱抹了一把脸上的泪痕,动作带着一种近乎粗鲁的率真。
然后,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像是要把所有的悲伤、不甘、怨怼都吸进肺腑,再彻底呼出。她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依旧坐着的杨炯,脸上竟绽开一个带着泪痕的笑容,那笑容异常明亮,如同雨后初霁的天空般澄澈。
“给你跳支舞吧。”谢令君说道,声音因哭泣而沙哑,语气却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种奇异的轻松。
杨炯愕然,满眼都是难以置信:“跳舞?你?”他下意识地追问,“你何时学的?你不是最看不起那些以姿色取悦他人的伶人伎俩么?”
谢令君却不再回答。她只是又对杨炯笑了笑,转过身,提着那还剩小半坛酒的酒坛,一步一步,稳稳地走向观星台最高最中心的位置。
那里,毫无遮拦,是整个平安京视野最为开阔之处,天风浩荡,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而下。
谢令君将酒坛轻轻放在脚边,站定。
五月的风,比方才更强劲了些,鼓荡着她月白的单薄衣衫,吹拂着她如墨的长发和天青的发带,整个人仿佛随时要羽化登仙。
谢令君微微仰起头,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带着阳光和草木气息的空气。再睁开眼时,眸中已是一片清明澄净,再无泪痕,只余下一种近乎原始的、属于天地自然的野性与自由。
谢令君缓缓而动,没有章法,没有韵律,更没有柔媚婉转的姿态。她的舞,全然是随心所欲的舒展与释放。
她猛地张开双臂,如同大鹏展翅,迎向浩荡天风,宽大的月白衣袖被风灌满,猎猎作响,仿佛两片巨大的、即将乘风而去的羽翼。她踢腿,那动作干净利落,带着青萍剑法的劲道,不似舞蹈,倒像凌厉的剑招起势,裙裾翻飞间,露出同样素白的里裤和半旧的软靴。
她旋转,长发随着身体的转动飞扬开来,在金色的阳光下划出一道道流动的玄色瀑布,发带如青鸟的尾翼,在乌黑的波涛中上下翻飞。她时而如苍鹰搏击长空,双臂挥动,带着千钧之势;时而又似倦鸟归林,缓缓收拢双臂,微微屈膝,头颅低垂,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静谧。
她的动作大开大合,带着习武之人的筋骨力道,却又奇异地融入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源自生命本真的韵律。
风是她的伴奏,阳光是她的华裳。
谢令君越舞越快,身姿在广阔的天空背景下,如同一个挣脱了所有束缚、只与天地对话的精灵。那月白的身影在澄澈的蓝天下跳跃、旋转、俯仰,乌黑的长发狂舞如墨龙,每一次伸展都仿佛要将积郁多年的块垒尽数吐出,每一次跳跃都像是要挣脱大地的引力,飞向无垠的虚空。
阳光慷慨地洒落在她身上,在她飞扬的发丝、飘舞的衣袂上镀上一层流动的金边,熠熠生辉。
渐渐地,那眉宇间最后一丝阴霾与纠结也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的、近乎孩童般的欢畅,一种放下一切、只在此刻的酣畅淋漓。
杨炯坐在原地,仰头望着高台上那忘情舞动的身影,望着那在阳光与风中涅槃重生般的女子,心中五味杂陈,翻江倒海。
杨炯看着谢令君从痛哭崩溃到此刻的恣意飞扬,看着她将那柄名为“青萍”的剑,重新淬火、锻打、开锋,绽放出截然不同却更加夺目的光芒。
她是他的表姐,是他童年记忆里骄傲的凤凰,是他少年时求而不得的执念,是他魂灵易体后刻意疏远的旧人,也是如今这万里相随、救他袍泽、敢爱敢恨的奇女子。
过往的怨怼、母亲的期许、内心的隔阂、对“爱”与“责任”的迷茫,无数念头纷至沓来,最终都在这洒脱的舞姿面前,化为一声长长的、无声的叹息。
不知过了多久,谢令君的动作渐渐缓了下来。最后一个旋身,她稳稳收住身子,背对着杨炯,双臂在身后随意地交叠,如同负手观云。
谢令君微微喘息着,肩背挺直如松。然后,她缓缓转过身来,脸上带着剧烈运动后的红晕,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几缕发丝粘在颊边,可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
她迎着杨炯复杂难言的目光,朗声一笑,笑声清越如鹤唳长空:“怎么样?平生头一遭跳舞,不赖吧?”
杨炯被她那明亮得晃眼的笑容和坦荡的询问所感染,胸中那沉甸甸的块垒似乎也被这笑声冲散了不少。他站起身,脸上露出一个同样释然的笑容,朝着高台上的谢令君,竖起了大拇指,声音洪亮而真诚:“棒!棒极了!谢女侠,好风姿!”
谢令君闻言,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几分,带着一种孩子气的满足。她抬手随意地将颊边汗湿的发丝拢向耳后,动作洒脱自然。
谢令君的目光深深地在杨炯脸上停留了片刻,那目光清澈见底,再无半分纠缠与怨怼,只剩下纯粹的、属于亲人的关切与叮嘱,如同长姐对幼弟的殷殷寄语:
“行章,”谢令君唤着他的字,声音温和而清晰,“少饮些酒,倭国事毕,早些回家。”
言罢,谢令君不再多看一眼,俯身提起脚边的酒坛,转身,沿着来时的石阶,一步一步,从容不迫地向台下走去。
杨炯望着她决然离去的背影,那背影挺拔如初,却又分明多了些什么。方才高台上那惊鸿一舞,那朗朗笑声,那最后深切的叮嘱,如同烙印般刻在他心头。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猛地攫住了他,他几乎是本能地冲前几步,对着那即将消失在台阶下的身影,用尽力气大喊出声:“去哪呀?!”
谢令君的脚步在阶下微顿,却并未回头。清越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开阔与自由,顺着风清晰地送了上来,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游历天下!为自己活一回!”
‘为自己活一回!’这六个字,如同洪钟大吕,震得杨炯心神激荡。他看着谢令君即将隐没在台下的身影,心头那股莫名的冲动更加强烈,再次扬声追问:“不回家了吗?!”
这一次,回应他的是一阵极其爽朗、穿透云霄的大笑。
那笑声里充满了挣脱樊笼、拥抱天地的快意与豪情,再无半分阴霾。笑声中,谢令君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观星台边。
紧接着,只听一声清脆的鞭响划破长空,伴着一句中气十足、侠气纵横的清叱:“观我旧往,同我仰春!行章,咱们——江湖再见!”
“驾!”蹄声嘚嘚,轻快而坚定,自观星台下响起,一路向北,渐行渐远,终至不闻。
杨炯疾步冲到观星台边缘,凭栏远眺。
但见平安京外,绿野平畴间,二人一驴,踽踽北行。
驴上女子,月衫若雪,青带当风,猎猎作金石声。
侧有童子,总角垂髫,负长剑过顶,其穗及股,摇曳如旌。
师徒之影,渐行渐渺,终没于远山翠霭,杳然远隐。
请收藏本站:www.c3719.lol。笔趣阁手机版:m.c3719.lol
尘埃落定,已是三日后的光景。
一条氏倭国既已覆灭,王修便以中枢令的名分传下旨意,令全国十三藩尽数进京。这一来是要立定正统的名分,二来也是为着安抚天下人心。
如今的平安京,早由王修全盘接掌。她除了忙着料理母亲藤原定子的后事,其余大半时日,都只在政务里埋着头。
万幸的是,媄子与王修的底方总算还在,藤原道月仔细验看了再三,决意即刻配药,七日后便正式开治为二人解毒。
偏是这局面,倒叫杨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心里头七上八下。起初他的盘算,原不过是闪击倭国,顶到头也只想着占了那石见银矿,再夺几个沿海港口罢了。
可他先前猜度王修的身份,猜了不知多少回,总以为顶破天不过是藤原氏的哪位贵女,哪里想得到,她竟是倭国的嫡长公主?
更叫人犯难的是,她被众人拥戴做了樱町天皇,菖蒲又被推为玉藻天皇。这名号与实权的纷争之所以没闹起来,一来是有自己那位“好姐姐”杨渝在里头镇着场子,二来呢,自己手里管着所有的军队。偏这两位,又都是自己的妻子,真要闹起来,总有些碍难。
可这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又能撑到几时?
菖蒲原也不是在意什么天皇虚名的人,只是她既收拢了部下,总得摆出些姿态来,好叫底下人瞧着,跟着她,断不会吃了亏去。
这便是政治人事里头的缠夹处了。
有时候,你身在那个位置上,原是身份定着你,许多事,由不得你不表态。
王修此番召集十三外藩进京,恐怕正是要了结这名实纷争。
除此之外,菖蒲与叶子那点误会,也还横亘当前。
虽说菖蒲并非有意,私下里也向叶子陪了不知多少回不是,可这般事体,哪里是说过去就能过去的?瞧着二人如今相处时那份客气,便知心里头怕是已生了嫌隙,再也回不到从前那般热络了。
一想到这些,杨炯坐于阴阳寮观星台上,心内就如麻团乱搅,倭国初定,千头万绪,更有两位天皇妻子名分未明,兼之叶子与菖蒲间那难解的隔阂,种种烦难,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不由得对空长叹:“这妻子多了,当真是要命呀!”
话音刚落,忽闻一声清越之音,带着几分久违的熟稔,自阶下传来:“哼!如今晓得烦难了?当初招惹那些姑娘时,怎不见你口中抱怨半句?”这声音清越,如冰泉击石,穿透五月的微燥空气,直抵观星台顶。
杨炯眉峰微蹙,循声望去。
只见那白石阶上,一人正拾级而上。五月的天光清亮如水,泼洒在她身上,勾勒出修长挺拔的身影。
谢令君今日是一身素净至极的月白细布衫子,非绫非罗,毫无纹饰,唯腰间束着一条天青色丝绦,愈发显得纤腰一束,身姿如修竹临风。
头上亦是简素,如墨似漆、光可鉴人的长发并未挽成繁复发髻,只用一根同色的天青缎带松松束在脑后,长长地垂至腰际以下,宛如一匹上好的玄色锦缎倾泻而下,偶有微风掠过,几缕发丝便俏皮地拂过她白玉般的脸颊与颈项,那缎带亦随之款款飘动。
全身上下,竟无半点珠翠妆点,唯独左腕上笼着一只翠色莹然的玉镯,水头极足,绿意沁人。
她步履轻盈,右手却提着两只沉甸甸的土陶酒坛,粗朴的坛身与她通身清冷出尘的气韵奇异地交融,非但不显粗陋,反添几分江湖儿女的疏朗与不羁。
那面容,仍是记忆中熟悉的冷艳,眉含黛,目映星,鼻挺直,唇色淡,天然一股拒人千里的孤高。
只是细看之下,那孤高之中,竟隐隐透出一丝往日不曾有的、极力掩饰的柔弱,如同深秋薄霜覆盖下的劲草,坚韧之下藏着易折的脆弱。这脆弱,仿佛只对着观星台上这一个人显露,少有人见。
五月的暖风,拂过她单薄的肩头,月白衣袂飘飘,几似乘风而来。
杨炯望着这步步走近的表姐,心头滋味复杂难言。
自他魂灵易体,对这位曾当众予他难堪、言明死亦不嫁的谢家贵女,实无半分旧情牵念。
然则,谢令君孤身一人,凭着一股子不要命的执拗,万里奔波,深入这异国战乱之地,更在海上、在敌阵中救下数名麟嘉卫兄弟的性命,这份胆气与情义,又令他无法再如从前那般冷面相对。
此刻见谢令君明显是精心拾掇过才来寻他,那月白衣衫衬着如瀑青丝,在晴光下竟有惊心动魄的洁净之美,杨炯心头微动,唇边不自觉地漾开一丝笑意,脱口道:
“今日是什么黄道吉日?竟打扮得这般漂亮?”那“漂亮”二字,说得有些生涩,却是真心。
谢令君正踏上最后一级石阶,闻言脚步几不可察地一顿,面上掠过一丝极淡的红晕,旋即被她眼中浮起的薄怒与一丝羞恼压下。
她飞了杨炯一个白眼,那眼波流转间,依稀可见当年那个骄傲少女的影子,只是少了刻薄,多了几分被岁月磨砺过的风霜与复杂。
“油嘴滑舌!”谢令君口中嗔着,手臂却已扬起,一坛酒带着风声稳稳当当地朝杨炯掷去。
杨炯抬手轻松接住沉甸甸的酒坛。谢令君自己则提着另一坛,步履从容地走上这空旷的观星台顶,竟不言语,径直走到杨炯身侧,拂了拂台沿微尘,便与他并肩坐下。
两人之间隔着半尺之距,不远不近。她并未看向杨炯,目光投向西方天际,越过平安京重重叠叠的屋脊,越过茫茫大海,仿佛能穿透时空,望见那魂牵梦萦的长安故都。
谢令君拍开自己手中酒坛的泥封,一股清冽中带着醇厚的酒香立时弥漫开来,似是极熟悉的中原味道。
杨炯亦默默拍开坛封,两人谁也没有提议碰杯,只是各自提起酒坛,仰头便饮。辛辣的酒液滚入喉中,灼烧感一路蔓延至胸腹。
夏风带着草木的清新气息和远方海水的微咸,轻轻拂过观星台,卷起谢令君垂落鬓边的几缕青丝,也拂动了两人沉默的心绪。
台上唯有风声,酒液入喉的轻微吞咽声,以及一种无声的、沉甸甸的过往,在两人之间悄然流淌。阳光将他们并肩的影子投在光滑的台面上,挨得那样近,却又泾渭分明。
这沉寂如深海气氛,压得杨炯心头有些发闷。他终是耐不住,侧过脸,目光落在谢令君沉静的侧颜上,寻了个最寻常不过的话头打破沉默:“听说受了不少伤?”
话一出口,便觉不妥,太过刻意,倒显出几分生硬的关切。
谢令君并未立刻回答。她依旧望着西方,喉间又咽下一口酒,方才缓缓转过脸来。她的眼神清亮,直直看进杨炯眼底,唇边噙着一抹若有似无的、带着点揶揄的笑意,全然避开了他笨拙的关怀,反而问道:
“怎么,如今倒不躲着我了?”语气轻松,如同谈论天气,可那目光深处,却有一丝小心翼翼的探寻。
杨炯被她看得有些不自在,心头那点因她万里而来的感佩和因旧怨而生的疏离搅在一起,没好气地顶了回去:“我何曾躲你?这倭国天大地大,我躲你作甚?倒显得我是小肚鸡肠之人了!”
谢令君闻言,并未着恼,只是凝视着他,那目光似要穿透他此刻的皮囊,看进他灵魂深处,去印证那翻天覆地的变化。
良久,她才轻轻吁出一口气,如同卸下心头重担,声音里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轻叹:“看来,李嵬名的事,真让你长进了许多。”
这话语,七分慨叹,三分不易察觉的怅惘。
“彼此彼此,”杨炯提起酒坛又灌了一口,辛辣之气直冲顶门,也冲淡了些许尴尬,“你不也一样?当初陈郡谢氏捧在手心的凤凰,如今也能提刀杀人,海上搏命了。”
这话半是调侃,半是实话。
“呵,”谢令君轻笑一声,那笑声在空旷的台上显得格外清脆,也带着几分自嘲,“凤凰?不过是只落了毛、差点淹死的山鸡罢了。”
她晃了晃手中的酒坛,斜睨着杨炯,眼波流转间,竟有几分旧时捉弄他的狡黠神采,“倒是你,当年长安城里出了名的浪荡子,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灭国擒王、威震四海的镇南侯,左拥右抱,齐人之福呀!啧啧,当年姑母揪着你耳朵骂你不成器时,恐怕也没想到你会有今日呢!”
谢令君提起旧事,语气轻松,如同在说旁人的笑话,将那些曾如尖刀般刺伤彼此的过往,裹上一层戏谑的糖衣。
杨炯也笑了,那笑容里没有介怀,只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浪荡子是真,不成器也是真。至于齐人之福……如你所见,这‘福’字背后,是千钧重担,是焦头烂额。若早知今日,当年……”
他顿了顿,终究没往下说,只举起酒坛示意,“还是喝酒吧。”
“当年如何?”谢令君却不放过他,追问道,眼中促狭之意更浓,“当年若知今日,便不来招惹这么多公主了?还是……当年便该听姑母的话,老老实实娶我进门?”
杨炯被她自嘲噎住,一时竟不知如何接话,只得苦笑摇头:“你这张嘴,还是这般不饶人。”
谢令君哈哈大笑,仰头又饮一大口,酒液顺着她优美的下颌线滑落,没入月白的衣领。
笑声清越,在风中传得很远,带着一种刻意为之的豪放,试图驱散那重新聚拢的沉默与暗涌的情绪。
“不饶人?我不过是说了几句实话罢了!想想当年上元灯市,我当着满长安勋贵子弟的面,指着你的鼻子骂你‘纨绔膏粱’,说‘便是死也绝不入你杨家之门’……”
她模仿着当年自己那尖利决绝的语调,惟妙惟肖,说完自己也忍不住摇头失笑,“那时节,可真真是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啊!只想着挣脱姑母的安排,奔我的‘江湖’去,哪曾想,江湖险恶,远非话本子里写的逍遥。”
谢令君笑着,语气轻松地提起那桩曾让两家颜面扫地、让杨炯沦为长安笑柄的旧事,仿佛在讲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
杨炯静静地听着,看着她在阳光下飞扬的眉眼,心中并无怨恨,反倒生出一种奇异的平静。那些曾令他切齿的羞辱,经过战火与生死的淬炼,如今再听来,竟真如隔世烟云,只余下淡淡的、对少不更事的唏嘘。
杨炯不知为何,也跟着笑起来,接口道:“是啊,你倒是奔你的江湖去了,留下我,成了长安城最大的笑料。父亲差点打断我的腿。若非后来……”
他顿了顿,没提自己魂灵易体之事,“若非后来被逼得无路,去了西北,只怕我真要烂死在长安了。”
“所以啊,”谢令君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着他,带着几分玩笑的挑衅,“说起来,你倒该谢我当年那一骂。若非我骂醒了你,或是骂醒了‘那时’的你,焉有今日的镇南侯?”
杨炯被她这歪理逗得哭笑不得,举起酒坛:“歪理邪说!不过,这一路万里风雨,刀头舔血,能走到这里,还能坐在这里同我说笑,我敬你这份胆气!”
谢令君眼神微微一凝,随即也举起酒坛,朗声道:“好!那便敬这阴差阳错,敬这劫后余生!”
两只酒坛在空中遥遥相对,各自仰头痛饮。
酒液入喉,那短暂的、刻意营造的轻松氛围,却如同潮水般迅速退去,留下更为空旷的寂静。
阳光依旧明亮,风依旧温柔,两人并肩坐着,望着平安京错落的屋瓦和远方淡青色的山峦轮廓,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方才的笑语犹在耳边,可那些被刻意避开的、更深沉的东西,却在这沉默中无声地发酵、膨胀,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时间悄然流逝,坛中的酒已下去小半。
谢令君握着酒坛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节泛白。她似乎在下定某种决心。终于,她缓缓地转过头,目光不再是方才的戏谑或疏朗,而是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专注,直直地望向杨炯的眼底。
“杨炯,”谢令君开口,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每一个字都像投入静湖的石子,“你……”
她顿了顿,仿佛要凝聚全身的力气,才将那盘旋心头已久、重逾千斤的问句吐露出来,“你会娶我吗?”
风,似乎在这一刻停滞了。
杨炯猝不及防,整个人如遭雷击,僵在原地。他握着酒坛的手猛地一紧,坛中的酒液晃荡起来。他愕然地看着谢令君,看着她眼中那毫不掩饰的、混合着倔强、脆弱、期待与深深恐惧的复杂光芒。
这问题来得如此直接,如此突兀,却又仿佛在情理之中,是他们之间所有纠葛、所有试探、所有未竟之言的最终指向。
杨炯张了张嘴,喉头滚动,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会吗?”谢令君紧盯着他,不肯放过他脸上任何一丝细微的变化,再次追问。
那声音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清冷的眸子,瞬间蒙上了一层水光,晶莹的泪珠迅速汇聚,在她眼眶中打转,却倔强地不肯落下。
一阵微风适时拂过,撩起她额前鬓边的几缕长发,丝丝缕缕拂过她光洁的额头和微微发红的眼角,更添几分令人心碎的委屈与凄楚。
谢令君像一只濒临绝境、却又强撑着不肯倒下的孤鹤,等待着最终的审判。那等待的姿态,凝聚了此生所有的勇气与卑微。
杨炯望着她强忍泪水的模样,望着她眼中那近乎绝望的期待。心头如沸水翻腾,无数个念头冲撞,应允?拒绝?解释?推诿?
每一个选择都重若千钧,每一个字都可能将她彻底击垮或推向不可知的境地。
杨炯动了动嘴唇,终究还是一个字也说不出。
最终,杨炯猛地提起酒坛,仰起头,将辛辣的酒液狠狠地灌入喉中,用这灼烧的刺激来逃避那两道几乎要将他灵魂洞穿的目光。
沉默,成了他唯一的回答。
泪水,终于在那无声的沉默中,从谢令君的眼眶滚落。
一滴,两滴,悄无声息地砸在她月白的衣襟上,晕开深色的湿痕。谢令君没有哭出声,只是任由泪水无声地流淌。
她看着杨炯逃避般痛饮的姿态,最后一丝微弱的希冀之光,彻底熄灭了。心口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狠狠攥住,揪扯般的剧痛蔓延开来,远比在海上受的刀伤、在倭国被暗器擦过的痛楚更甚百倍。
原来,她自以为的释然,在真正面对这无言的答案时,竟脆弱得不堪一击。
谢令君也提起酒坛,不再追问,不再看他,只是仰起头,学着杨炯的样子,大口大口地吞咽着那同样苦涩的液体。
酒水混着泪水,滑入喉咙,又咸又辣。
两人依旧并肩坐着,各自的酒坛举在唇边,中间隔着那段永远无法跨越的、名为“过去”的深渊。
杨炯从未见过谢令君落泪。
在他的记忆中,无论是当年拒婚时的决绝高傲,还是后来东宫遭难逃出时的狼狈坚韧,抑或是海上搏杀、倭国血战时的悍勇凌厉,她始终是昂着头的,像一柄宁折不弯的剑。
此刻,这柄骄傲的剑,竟在他面前无声地碎裂,泪如雨下。那无声的悲恸,比任何嚎啕大哭都更令他震撼,更令他手足无措。
一股强烈的酸涩与不忍猛地冲上喉头,哽在那里,噎得杨炯几乎无法呼吸。几乎是下意识的,他放下了酒坛,缓缓抬起手,朝着谢令君被风吹乱、粘在泪湿脸颊上的几缕青丝伸去。
就在杨炯的指尖即将触碰到那冰凉湿润的脸颊时,谢令君却并未躲闪,反而一把抓住了杨炯伸来的手腕。她的手指冰凉,却异常有力,如同铁箍般紧紧攥住。
杨炯一惊,还未来得及反应,谢令君已抓着他的手,用力按在了自己泪痕斑驳、冰凉的脸颊上。
肌肤相触的瞬间,两人都如被电流击中,浑身一颤。
谢令君像是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一直压抑着的呜咽再也控制不住,骤然爆发出来。她紧紧贴着杨炯温热的手掌,将整个脸庞的重量都压了上去,仿佛那是茫茫大海中唯一的浮木。
滚烫的泪水汹涌而出,瞬间濡湿了杨炯的手背。她哭得浑身颤抖,肩膀剧烈地耸动,不再是无声的饮泣,而是压抑了太久、终于破堤而出的悲声。
那哭声里,有对过往任性的悔恨,有对命运捉弄的怨愤,有对求而不得的绝望,更有一种撕心裂肺的告别。
“我……”杨炯喉头滚动,艰难地吐出一个字。他看着眼前崩溃痛哭的谢令君,看着她紧紧抓着自己的手贴在脸上,感受着她泪水的滚烫与身体的颤抖,心乱如麻。
杨炯想说点什么,安慰?承诺?解释?可哪一个字在此刻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虚伪。他张了张嘴,终究还是哑然,只能任由她紧紧抓着自己的手,哭得肝肠寸断。
也不知过了多久,那撕心裂肺的哭声渐渐低了下去,变成了断断续续的抽噎。
谢令君依旧紧握着杨炯的手腕,脸颊贴着他的掌心,仿佛耗尽了所有的力气。忽然,她低下头,张开嘴,对着杨炯那只被她泪水浸透的手背,狠狠地咬了下去。
杨炯浑身一僵,却没有抽回手。他清晰地感受到牙齿嵌入皮肉的尖锐刺痛,甚至能想象到皮肤被咬破渗血的景象。
然而,那预想中的剧痛并未持续。
谢令君的贝齿在即将刺破皮肤、留下永久印记的刹那,力道骤然松懈了。她只是那样含着,牙齿轻轻抵着他的皮肉,如同一个委屈到极致的孩子,用这种方式宣泄着最后的、无言的怨与痛。
温热的呼吸喷在杨炯的手背上,带着泪水的咸涩气息。
片刻,谢令君松开了口。
抬起头,泪眼婆娑地望着杨炯,长长的睫毛被泪水濡湿,粘成一簇簇,眼中是哭过后的红,却奇异地洗去了一些沉重,多了一丝近乎透明的脆弱和决绝。
谢令君松开紧握杨炯手腕的手,用袖子胡乱抹了一把脸上的泪痕,动作带着一种近乎粗鲁的率真。
然后,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像是要把所有的悲伤、不甘、怨怼都吸进肺腑,再彻底呼出。她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依旧坐着的杨炯,脸上竟绽开一个带着泪痕的笑容,那笑容异常明亮,如同雨后初霁的天空般澄澈。
“给你跳支舞吧。”谢令君说道,声音因哭泣而沙哑,语气却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种奇异的轻松。
杨炯愕然,满眼都是难以置信:“跳舞?你?”他下意识地追问,“你何时学的?你不是最看不起那些以姿色取悦他人的伶人伎俩么?”
谢令君却不再回答。她只是又对杨炯笑了笑,转过身,提着那还剩小半坛酒的酒坛,一步一步,稳稳地走向观星台最高最中心的位置。
那里,毫无遮拦,是整个平安京视野最为开阔之处,天风浩荡,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而下。
谢令君将酒坛轻轻放在脚边,站定。
五月的风,比方才更强劲了些,鼓荡着她月白的单薄衣衫,吹拂着她如墨的长发和天青的发带,整个人仿佛随时要羽化登仙。
谢令君微微仰起头,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带着阳光和草木气息的空气。再睁开眼时,眸中已是一片清明澄净,再无泪痕,只余下一种近乎原始的、属于天地自然的野性与自由。
谢令君缓缓而动,没有章法,没有韵律,更没有柔媚婉转的姿态。她的舞,全然是随心所欲的舒展与释放。
她猛地张开双臂,如同大鹏展翅,迎向浩荡天风,宽大的月白衣袖被风灌满,猎猎作响,仿佛两片巨大的、即将乘风而去的羽翼。她踢腿,那动作干净利落,带着青萍剑法的劲道,不似舞蹈,倒像凌厉的剑招起势,裙裾翻飞间,露出同样素白的里裤和半旧的软靴。
她旋转,长发随着身体的转动飞扬开来,在金色的阳光下划出一道道流动的玄色瀑布,发带如青鸟的尾翼,在乌黑的波涛中上下翻飞。她时而如苍鹰搏击长空,双臂挥动,带着千钧之势;时而又似倦鸟归林,缓缓收拢双臂,微微屈膝,头颅低垂,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静谧。
她的动作大开大合,带着习武之人的筋骨力道,却又奇异地融入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源自生命本真的韵律。
风是她的伴奏,阳光是她的华裳。
谢令君越舞越快,身姿在广阔的天空背景下,如同一个挣脱了所有束缚、只与天地对话的精灵。那月白的身影在澄澈的蓝天下跳跃、旋转、俯仰,乌黑的长发狂舞如墨龙,每一次伸展都仿佛要将积郁多年的块垒尽数吐出,每一次跳跃都像是要挣脱大地的引力,飞向无垠的虚空。
阳光慷慨地洒落在她身上,在她飞扬的发丝、飘舞的衣袂上镀上一层流动的金边,熠熠生辉。
渐渐地,那眉宇间最后一丝阴霾与纠结也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的、近乎孩童般的欢畅,一种放下一切、只在此刻的酣畅淋漓。
杨炯坐在原地,仰头望着高台上那忘情舞动的身影,望着那在阳光与风中涅槃重生般的女子,心中五味杂陈,翻江倒海。
杨炯看着谢令君从痛哭崩溃到此刻的恣意飞扬,看着她将那柄名为“青萍”的剑,重新淬火、锻打、开锋,绽放出截然不同却更加夺目的光芒。
她是他的表姐,是他童年记忆里骄傲的凤凰,是他少年时求而不得的执念,是他魂灵易体后刻意疏远的旧人,也是如今这万里相随、救他袍泽、敢爱敢恨的奇女子。
过往的怨怼、母亲的期许、内心的隔阂、对“爱”与“责任”的迷茫,无数念头纷至沓来,最终都在这洒脱的舞姿面前,化为一声长长的、无声的叹息。
不知过了多久,谢令君的动作渐渐缓了下来。最后一个旋身,她稳稳收住身子,背对着杨炯,双臂在身后随意地交叠,如同负手观云。
谢令君微微喘息着,肩背挺直如松。然后,她缓缓转过身来,脸上带着剧烈运动后的红晕,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几缕发丝粘在颊边,可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
她迎着杨炯复杂难言的目光,朗声一笑,笑声清越如鹤唳长空:“怎么样?平生头一遭跳舞,不赖吧?”
杨炯被她那明亮得晃眼的笑容和坦荡的询问所感染,胸中那沉甸甸的块垒似乎也被这笑声冲散了不少。他站起身,脸上露出一个同样释然的笑容,朝着高台上的谢令君,竖起了大拇指,声音洪亮而真诚:“棒!棒极了!谢女侠,好风姿!”
谢令君闻言,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几分,带着一种孩子气的满足。她抬手随意地将颊边汗湿的发丝拢向耳后,动作洒脱自然。
谢令君的目光深深地在杨炯脸上停留了片刻,那目光清澈见底,再无半分纠缠与怨怼,只剩下纯粹的、属于亲人的关切与叮嘱,如同长姐对幼弟的殷殷寄语:
“行章,”谢令君唤着他的字,声音温和而清晰,“少饮些酒,倭国事毕,早些回家。”
言罢,谢令君不再多看一眼,俯身提起脚边的酒坛,转身,沿着来时的石阶,一步一步,从容不迫地向台下走去。
杨炯望着她决然离去的背影,那背影挺拔如初,却又分明多了些什么。方才高台上那惊鸿一舞,那朗朗笑声,那最后深切的叮嘱,如同烙印般刻在他心头。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猛地攫住了他,他几乎是本能地冲前几步,对着那即将消失在台阶下的身影,用尽力气大喊出声:“去哪呀?!”
谢令君的脚步在阶下微顿,却并未回头。清越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开阔与自由,顺着风清晰地送了上来,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游历天下!为自己活一回!”
‘为自己活一回!’这六个字,如同洪钟大吕,震得杨炯心神激荡。他看着谢令君即将隐没在台下的身影,心头那股莫名的冲动更加强烈,再次扬声追问:“不回家了吗?!”
这一次,回应他的是一阵极其爽朗、穿透云霄的大笑。
那笑声里充满了挣脱樊笼、拥抱天地的快意与豪情,再无半分阴霾。笑声中,谢令君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观星台边。
紧接着,只听一声清脆的鞭响划破长空,伴着一句中气十足、侠气纵横的清叱:“观我旧往,同我仰春!行章,咱们——江湖再见!”
“驾!”蹄声嘚嘚,轻快而坚定,自观星台下响起,一路向北,渐行渐远,终至不闻。
杨炯疾步冲到观星台边缘,凭栏远眺。
但见平安京外,绿野平畴间,二人一驴,踽踽北行。
驴上女子,月衫若雪,青带当风,猎猎作金石声。
侧有童子,总角垂髫,负长剑过顶,其穗及股,摇曳如旌。
师徒之影,渐行渐渺,终没于远山翠霭,杳然远隐。
请收藏本站:www.c3719.lol。笔趣阁手机版:m.c3719.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