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美1625一贱下天山
第472章 扰动(二)
小
大
崇祯十四年(1641年)八月十日,在皇帝和兵部的连番催促下,洪承畴最终抵受不住巨大的压力,遂在宁远誓师出发(比原有历史时空推迟半个月),率军向锦州推进。
八月十三日,大军进抵松山。
当天夜里,洪承畴登上乳峰山观察清军大营,随即命令明军占领乳峰山,同时进兵东西石门。
明军行动极为迅速,对驻守于锦州外围的数万清军形成前后合围态势。
八月十七日,两军在东西石门爆发激战。宣府总兵杨国柱率部冲锋时,意外被清军冷箭射中咽喉,当场坠马身亡。
明军攻势为之一挫,但各部仍拼死向前,与清军反复争夺每一寸阵地。
就在两军激战之际,锦州城里的祖大寿趁势率军出城向外冲杀。
清军当即陷入到前后夹击之中,设置的三道封锁线被明军连续冲开两道,形势一度危急万分。
但清军主帅多尔衮反应迅速,立即补防,抽调大批巴牙喇精兵填充缺口,将祖大寿所部又给堵了回去,不得不再次退回锦州城。
八月二十三日,清军进攻明军乳峰山西营,试图扭转被动局面,但被明军火铳齐射击退。
八月二十四日,但因清军依托壕垒死守,最终受挫退回。
八月三十日,两军再战西石门,明军攻势被清军骑兵侧击冲散,伤亡千余,被迫后撤。
九月一日,明军重整旗鼓,再次出击,以车营火器压制清军阵线,步卒随后突进,斩首三百余级,获得小胜。
大战爆发以来,明军展现出难得的韧性和勇气,对清军大阵反复冲杀,即使伤亡惨重,队形被打乱,但在各级将校的组织下,重新进行编组整队,再次发起进攻。
清军镶蓝旗、镶红旗、正白旗在明军的持续攻击下伤亡骤然增加,一度让主帅多尔衮产生信心动摇,准备撤兵北返。
但在济尔哈朗的劝阻下,多尔衮终是稳住了战线,与内外两层的明军继续对峙相持。
一时间,整个战场上形成了僵局。
明清双方的阵线像两条互相咬合的巨蟒,谁也无法吞噬对方。
从锦州城头飘扬的明旗,到松山脚下堆积的尸山,再到杏山方向不断传来的炮声,数十里范围内硝烟弥漫。
夕阳将天空染成血色,无数的人仍在阵前厮杀,他们的呐喊声、兵器碰撞声、濒死者的呻吟声交织在一起,在关外的旷野上久久回荡。
九月二日,辰时,晨雾像一匹湿漉漉的灰布,将笔架山裹得密不透风。
前屯副将佟瀚邦站在一座高高的瞭望台上,左手按着腰刀,右手搭在眉骨上,向西边的陆地上望去。
雾霭中隐约可见两侧碧波的海水,但更远处的战场却被浓雾吞噬,只有偶尔传来的炮声像闷雷般滚过,震得瞭望台的木柱微微发颤。
“大人,喝口热茶暖暖身子吧。”家丁捧着个粗瓷碗走上前来,碗沿还沾着茶渍。
佟瀚邦接过茶碗,温热的水汽模糊了他眼角的皱纹。
这位前屯副将今年三十有六,脸上刻满了风霜,左手无名指缺了半截。
那是崇祯四年,在广宁城下被清虏甲兵垂死之中一口咬掉的。
他呷了口茶,目光扫过台下连绵的粮仓,喉结忍不住动了动。
笔架山确实像支倒扣的笔架,三座小山峰之间的洼地被辟成了囤积粮草的营地。
此刻,十几座粮仓像蛰伏的巨兽卧在山坳里,每座粮仓都有两丈来高,用粗壮的松木搭成骨架,外面糊着厚厚的黄泥以防火。
粮仓之间的空地上,五万多捆战马草料堆成了一座座小山,草料的清香混着海水的咸腥味,在潮湿的空气里弥漫。
更远处的木寨里,堆满了用油布包裹的火药桶和箭矢,营寨四周站着一队队手持鸟铳的士兵,警惕注视着海边方向。
“吩咐下去,各营部伍都警醒一点,仔细巡查,万不可有任何闪失!”佟瀚邦将茶碗递给家丁,然后对身边的几名粮官嘱咐道:“昨天到的那批糙米,务必晾透了再入仓。要是捂出了霉味,前线的弟兄们吃坏了肚子,咱们都得掉脑袋!”
几名粮官连连应是,转身带着几个小吏去检查粮仓。
佟瀚邦又望向那道连接陆地的“天桥”--这是条由潮汐冲刷而成的沙堤,涨潮时没在水下,退潮时才露出水面,最窄处仅容两匹马并行。
此刻,正是低潮期,沙堤露出大半,湿沙上插着密密麻麻的鹿角,尖刺上还挂着昨日涨潮时带上来的海草。
几队明军士卒正挎着刀、背着弓箭来回巡逻,靴底踩在湿沙上发出噗呲噗呲的声响,惊起的沙蟹横着钻进洞穴。
就在这时,码头方向传来一阵喧哗。
佟瀚邦探头望去,只见几艘广船正在吃力靠岸,船身比常见的漕船要高出一截,而且吃水颇深,显见载运了不少粮草。
十几个穿着短褂长裤的兵将从跳板下来,大檐帽的帽檐压在眉骨,武装带勒着紧实的腰身,腰间短刃的刀鞘在雾中闪着冷光。
驻守码头的小校将他们拦住,似乎正在对他们的身份进行盘问。
几名随行的明军将领连忙上前交涉,还从怀里掏出一份文书,表明这些身着奇怪军服的兵将来历。
那十几名军将虽然被阻拦在岸边,但神情并不慌张,没人交头接耳,排列成伍,而且还一个个身形挺立,保持着军人姿态,与周遭歪斜懒散的明军士卒形成鲜明对比。
就像一群凤凰,立在一堆草鸡中间!
“这是哪来的兵将?”佟瀚邦皱眉时,左手不自觉地摩挲着残缺的无名指,指腹碾过那道凹凸的疤痕。
亲兵闻言,立时跑下去打听。
片刻,他回来禀报:“将主,是新洲来的兵将,说是随着东江镇押粮船一起过来,还带了些火器,以壮我军声势。”
佟瀚邦走下瞭望台,那群新洲兵将已经进入营寨,为首的是个身材敦实的年轻人,约莫二十七八岁,没有蓄须,皮肤是健康的古铜色,眼神锐利而有锋芒。
他见到佟瀚邦,停下脚步,右手并指,举到额头右侧,行了个奇怪的举手礼:“在下新华陆军第二混成营少校营长周成平,见过佟将军。”
他的官话带着奇怪的口音,像是辽东话混着山东话。
佟瀚邦上下打量着周成平,注意到他的衣领和肩膀装饰着漂亮的铜扣,在晨光中闪着微光。
“嗯,你们远道而来,有何贵干?”他点了点头,和声问道。
这新华外藩,是我大明难得的“恭顺”藩属小邦,几年来累计为我大明提供了近百门“新夷大炮”和大量优质火铳,对维系辽东战局和剿灭关内流寇助益良多。
另外,他们还在沿海港口城镇,广设粥棚,招揽各地饥民,然后装船运往他们新洲本土,为地方着实减轻了不少治安压力,还省去了不少赈济之费。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这个外藩小邦还频频出兵联合东江镇和辽南镇打击清虏侧后,更是将叛明投虏的朝鲜给搅得天翻地覆,算是间接为我大明提供了一定的军事臂助。
据说,对新华人的这番襄举,皇帝也甚感“欣慰”,曾多次晓谕地方,对新华人沿海揽民经商一事,给予诸多便利,勿要慢待,以免辜负藩邦的一片赤诚之心。
可以说,新华人在辽海地区,口碑还是有的。
虽然,佟瀚邦未曾与他们打过任何交道,但冲着他们能为辽东诸镇提供火器这件事上,他也是对新华人充满了好感。
因而,寒暄问话之中,他便带着几分客气。
“佟将军……”周成平迟疑了一下,然后便开门见山地说道:“我们想要去杏山,实地观摩贵军与清虏的战事。”
他身后的几个新华兵将也纷纷点头,眼神里满是期待。
“这如何使的?”佟瀚邦一口回绝道:“你们可知前线有多少人马?超过二十万!那可不是你们新洲大陆那般几十数百人的土邦械斗!几千铁骑一个冲锋,就能把你们碾成齑粉!”
“呃……”周成平脸上顿时露出尴尬的神情,搓了搓手,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让人小瞧了!
不过,人家说的话虽然刺耳,但也没说错,我们新华除了九年前跟西班牙人打过一场千人规模的战争外,大多数时间也确实如他所言,都是几十人,数百人规模的部落围剿战。
而且,以土著部落的武器装备和组织力,战斗也根本没有任何强度可言,往往一排火枪齐射,再一个刺刀冲锋,便轻松地击败当面之敌。
哪比得上眼前这场尸山血海的大战?
也正是因为新华陆军没有像样的对手,为了提升部队战斗力,所以两年前,军部才将他们第二混成营丢到大明,切实经历一番实战,从而检验部队训练的成效。
他们在北瀛岛休整数月后,便被转移至耽罗岛(即济州岛),然后便混同地方民兵武装登陆朝鲜,配合光海君组建的朝鲜复国军,参加一些烈度不大的战斗,热热身,熟悉一下战场氛围。
今年四月,第二混成营又被调至东江镇所辖的铁山城,配合当地明军扫荡不服“王化”的朝鲜地方郡县,扩大铁山屯殖区域。
该部随同东江镇两千余官兵一度攻鸭绿江右岸,然后掩护东江镇重筑义州城(此前,明军攻陷该城后,一把火将其焚毁殆尽),准备彻底锁死鸭绿江下游,断绝朝鲜与清虏之间的往来联系。
在上个月,他们再被调至旅顺,准备跟临近的清虏哨所据点见见真章。
然而,因为松锦大战的规模越打越大,为了筹措更多的兵力,清虏竟然将盖州、耀州、熊岳等前沿据点的驻守军队悉数抽调,仅留下数十到上百的守军,而且大多以老弱汉军和包衣为主,让第二混成营数百官兵未曾经历太过激烈的战事,便配合明军以极小代价逐一克复。
不过,忌惮于清虏骑兵的超强机动性,新华军倒也不敢脱离海上掩护,深入内陆,去碰海州、千山卫(今鞍山市千山区)这些腹地城镇据点。
于是,他们便想着,能否前往松锦前线,实地观摩一下明清双方二十万大军的鏖战。
即便不能亲临战场,但在旁边瞧几眼,对新华军官的成长和眼界开阔,也是大有裨益的。
却没想到,他们跟随东江镇的押粮船到了笔架山明军后勤营地,向这位佟将军刚开口提出,便遭到对方回绝。
周成平脸上露出些许不甘:“佟将军说笑了。我们带了这个……“
说着,他从背包里拿出个铁皮盒子,打开后是个单通望远镜,“这个能在十数里外看清敌方旗号。若是将军不许前往杏山,那我等可站在笔架山西坡,远远观望,绝不靠近战场。如此,将军意下如何?“
佟瀚邦盯着那望远镜,镜筒锃亮,边缘打磨得光滑,倒比工部造的精致。
瞧着对方一脸神往的表情,他心中不由少许松动。
或许,他们就在此地观察一番陆上情形,也不打紧。
正犹豫时,西边隐隐传来一阵炮声,比先前更响,震得地上的草叶都在颤。
周成平的眼睛亮了亮,下意识地垫脚朝西边望去。
佟瀚邦看着他,又望向远处被浓雾笼罩的战场,忽然叹了口气:“罢了。我且让亲兵带你们去西坡,只许在瞭望哨附近待着,不许随意走动,更不得越过‘天桥’,前往陆地。要不然……”
他拍了拍腰间的刀,“我便以大明军中所律,执行军法。“
周成平眼睛一亮,再次举手行礼:“谢佟将军!我等绝不敢妄动!“
雾渐渐散了些,笔架山的轮廓清晰起来。
远处的炮声还在滚,像天边的闷雷。
佟瀚邦望着西坡的方向,那里,十几个新华兵正跟着亲兵往上爬,他们的身影在晨光里移动,像串移动的墨点,落在这血色战场的边缘。
——
请收藏本站:www.c9bfbcdc82.sbs。笔趣阁手机版:m.c9bfbcdc82.sbs
八月十三日,大军进抵松山。
当天夜里,洪承畴登上乳峰山观察清军大营,随即命令明军占领乳峰山,同时进兵东西石门。
明军行动极为迅速,对驻守于锦州外围的数万清军形成前后合围态势。
八月十七日,两军在东西石门爆发激战。宣府总兵杨国柱率部冲锋时,意外被清军冷箭射中咽喉,当场坠马身亡。
明军攻势为之一挫,但各部仍拼死向前,与清军反复争夺每一寸阵地。
就在两军激战之际,锦州城里的祖大寿趁势率军出城向外冲杀。
清军当即陷入到前后夹击之中,设置的三道封锁线被明军连续冲开两道,形势一度危急万分。
但清军主帅多尔衮反应迅速,立即补防,抽调大批巴牙喇精兵填充缺口,将祖大寿所部又给堵了回去,不得不再次退回锦州城。
八月二十三日,清军进攻明军乳峰山西营,试图扭转被动局面,但被明军火铳齐射击退。
八月二十四日,但因清军依托壕垒死守,最终受挫退回。
八月三十日,两军再战西石门,明军攻势被清军骑兵侧击冲散,伤亡千余,被迫后撤。
九月一日,明军重整旗鼓,再次出击,以车营火器压制清军阵线,步卒随后突进,斩首三百余级,获得小胜。
大战爆发以来,明军展现出难得的韧性和勇气,对清军大阵反复冲杀,即使伤亡惨重,队形被打乱,但在各级将校的组织下,重新进行编组整队,再次发起进攻。
清军镶蓝旗、镶红旗、正白旗在明军的持续攻击下伤亡骤然增加,一度让主帅多尔衮产生信心动摇,准备撤兵北返。
但在济尔哈朗的劝阻下,多尔衮终是稳住了战线,与内外两层的明军继续对峙相持。
一时间,整个战场上形成了僵局。
明清双方的阵线像两条互相咬合的巨蟒,谁也无法吞噬对方。
从锦州城头飘扬的明旗,到松山脚下堆积的尸山,再到杏山方向不断传来的炮声,数十里范围内硝烟弥漫。
夕阳将天空染成血色,无数的人仍在阵前厮杀,他们的呐喊声、兵器碰撞声、濒死者的呻吟声交织在一起,在关外的旷野上久久回荡。
九月二日,辰时,晨雾像一匹湿漉漉的灰布,将笔架山裹得密不透风。
前屯副将佟瀚邦站在一座高高的瞭望台上,左手按着腰刀,右手搭在眉骨上,向西边的陆地上望去。
雾霭中隐约可见两侧碧波的海水,但更远处的战场却被浓雾吞噬,只有偶尔传来的炮声像闷雷般滚过,震得瞭望台的木柱微微发颤。
“大人,喝口热茶暖暖身子吧。”家丁捧着个粗瓷碗走上前来,碗沿还沾着茶渍。
佟瀚邦接过茶碗,温热的水汽模糊了他眼角的皱纹。
这位前屯副将今年三十有六,脸上刻满了风霜,左手无名指缺了半截。
那是崇祯四年,在广宁城下被清虏甲兵垂死之中一口咬掉的。
他呷了口茶,目光扫过台下连绵的粮仓,喉结忍不住动了动。
笔架山确实像支倒扣的笔架,三座小山峰之间的洼地被辟成了囤积粮草的营地。
此刻,十几座粮仓像蛰伏的巨兽卧在山坳里,每座粮仓都有两丈来高,用粗壮的松木搭成骨架,外面糊着厚厚的黄泥以防火。
粮仓之间的空地上,五万多捆战马草料堆成了一座座小山,草料的清香混着海水的咸腥味,在潮湿的空气里弥漫。
更远处的木寨里,堆满了用油布包裹的火药桶和箭矢,营寨四周站着一队队手持鸟铳的士兵,警惕注视着海边方向。
“吩咐下去,各营部伍都警醒一点,仔细巡查,万不可有任何闪失!”佟瀚邦将茶碗递给家丁,然后对身边的几名粮官嘱咐道:“昨天到的那批糙米,务必晾透了再入仓。要是捂出了霉味,前线的弟兄们吃坏了肚子,咱们都得掉脑袋!”
几名粮官连连应是,转身带着几个小吏去检查粮仓。
佟瀚邦又望向那道连接陆地的“天桥”--这是条由潮汐冲刷而成的沙堤,涨潮时没在水下,退潮时才露出水面,最窄处仅容两匹马并行。
此刻,正是低潮期,沙堤露出大半,湿沙上插着密密麻麻的鹿角,尖刺上还挂着昨日涨潮时带上来的海草。
几队明军士卒正挎着刀、背着弓箭来回巡逻,靴底踩在湿沙上发出噗呲噗呲的声响,惊起的沙蟹横着钻进洞穴。
就在这时,码头方向传来一阵喧哗。
佟瀚邦探头望去,只见几艘广船正在吃力靠岸,船身比常见的漕船要高出一截,而且吃水颇深,显见载运了不少粮草。
十几个穿着短褂长裤的兵将从跳板下来,大檐帽的帽檐压在眉骨,武装带勒着紧实的腰身,腰间短刃的刀鞘在雾中闪着冷光。
驻守码头的小校将他们拦住,似乎正在对他们的身份进行盘问。
几名随行的明军将领连忙上前交涉,还从怀里掏出一份文书,表明这些身着奇怪军服的兵将来历。
那十几名军将虽然被阻拦在岸边,但神情并不慌张,没人交头接耳,排列成伍,而且还一个个身形挺立,保持着军人姿态,与周遭歪斜懒散的明军士卒形成鲜明对比。
就像一群凤凰,立在一堆草鸡中间!
“这是哪来的兵将?”佟瀚邦皱眉时,左手不自觉地摩挲着残缺的无名指,指腹碾过那道凹凸的疤痕。
亲兵闻言,立时跑下去打听。
片刻,他回来禀报:“将主,是新洲来的兵将,说是随着东江镇押粮船一起过来,还带了些火器,以壮我军声势。”
佟瀚邦走下瞭望台,那群新洲兵将已经进入营寨,为首的是个身材敦实的年轻人,约莫二十七八岁,没有蓄须,皮肤是健康的古铜色,眼神锐利而有锋芒。
他见到佟瀚邦,停下脚步,右手并指,举到额头右侧,行了个奇怪的举手礼:“在下新华陆军第二混成营少校营长周成平,见过佟将军。”
他的官话带着奇怪的口音,像是辽东话混着山东话。
佟瀚邦上下打量着周成平,注意到他的衣领和肩膀装饰着漂亮的铜扣,在晨光中闪着微光。
“嗯,你们远道而来,有何贵干?”他点了点头,和声问道。
这新华外藩,是我大明难得的“恭顺”藩属小邦,几年来累计为我大明提供了近百门“新夷大炮”和大量优质火铳,对维系辽东战局和剿灭关内流寇助益良多。
另外,他们还在沿海港口城镇,广设粥棚,招揽各地饥民,然后装船运往他们新洲本土,为地方着实减轻了不少治安压力,还省去了不少赈济之费。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这个外藩小邦还频频出兵联合东江镇和辽南镇打击清虏侧后,更是将叛明投虏的朝鲜给搅得天翻地覆,算是间接为我大明提供了一定的军事臂助。
据说,对新华人的这番襄举,皇帝也甚感“欣慰”,曾多次晓谕地方,对新华人沿海揽民经商一事,给予诸多便利,勿要慢待,以免辜负藩邦的一片赤诚之心。
可以说,新华人在辽海地区,口碑还是有的。
虽然,佟瀚邦未曾与他们打过任何交道,但冲着他们能为辽东诸镇提供火器这件事上,他也是对新华人充满了好感。
因而,寒暄问话之中,他便带着几分客气。
“佟将军……”周成平迟疑了一下,然后便开门见山地说道:“我们想要去杏山,实地观摩贵军与清虏的战事。”
他身后的几个新华兵将也纷纷点头,眼神里满是期待。
“这如何使的?”佟瀚邦一口回绝道:“你们可知前线有多少人马?超过二十万!那可不是你们新洲大陆那般几十数百人的土邦械斗!几千铁骑一个冲锋,就能把你们碾成齑粉!”
“呃……”周成平脸上顿时露出尴尬的神情,搓了搓手,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让人小瞧了!
不过,人家说的话虽然刺耳,但也没说错,我们新华除了九年前跟西班牙人打过一场千人规模的战争外,大多数时间也确实如他所言,都是几十人,数百人规模的部落围剿战。
而且,以土著部落的武器装备和组织力,战斗也根本没有任何强度可言,往往一排火枪齐射,再一个刺刀冲锋,便轻松地击败当面之敌。
哪比得上眼前这场尸山血海的大战?
也正是因为新华陆军没有像样的对手,为了提升部队战斗力,所以两年前,军部才将他们第二混成营丢到大明,切实经历一番实战,从而检验部队训练的成效。
他们在北瀛岛休整数月后,便被转移至耽罗岛(即济州岛),然后便混同地方民兵武装登陆朝鲜,配合光海君组建的朝鲜复国军,参加一些烈度不大的战斗,热热身,熟悉一下战场氛围。
今年四月,第二混成营又被调至东江镇所辖的铁山城,配合当地明军扫荡不服“王化”的朝鲜地方郡县,扩大铁山屯殖区域。
该部随同东江镇两千余官兵一度攻鸭绿江右岸,然后掩护东江镇重筑义州城(此前,明军攻陷该城后,一把火将其焚毁殆尽),准备彻底锁死鸭绿江下游,断绝朝鲜与清虏之间的往来联系。
在上个月,他们再被调至旅顺,准备跟临近的清虏哨所据点见见真章。
然而,因为松锦大战的规模越打越大,为了筹措更多的兵力,清虏竟然将盖州、耀州、熊岳等前沿据点的驻守军队悉数抽调,仅留下数十到上百的守军,而且大多以老弱汉军和包衣为主,让第二混成营数百官兵未曾经历太过激烈的战事,便配合明军以极小代价逐一克复。
不过,忌惮于清虏骑兵的超强机动性,新华军倒也不敢脱离海上掩护,深入内陆,去碰海州、千山卫(今鞍山市千山区)这些腹地城镇据点。
于是,他们便想着,能否前往松锦前线,实地观摩一下明清双方二十万大军的鏖战。
即便不能亲临战场,但在旁边瞧几眼,对新华军官的成长和眼界开阔,也是大有裨益的。
却没想到,他们跟随东江镇的押粮船到了笔架山明军后勤营地,向这位佟将军刚开口提出,便遭到对方回绝。
周成平脸上露出些许不甘:“佟将军说笑了。我们带了这个……“
说着,他从背包里拿出个铁皮盒子,打开后是个单通望远镜,“这个能在十数里外看清敌方旗号。若是将军不许前往杏山,那我等可站在笔架山西坡,远远观望,绝不靠近战场。如此,将军意下如何?“
佟瀚邦盯着那望远镜,镜筒锃亮,边缘打磨得光滑,倒比工部造的精致。
瞧着对方一脸神往的表情,他心中不由少许松动。
或许,他们就在此地观察一番陆上情形,也不打紧。
正犹豫时,西边隐隐传来一阵炮声,比先前更响,震得地上的草叶都在颤。
周成平的眼睛亮了亮,下意识地垫脚朝西边望去。
佟瀚邦看着他,又望向远处被浓雾笼罩的战场,忽然叹了口气:“罢了。我且让亲兵带你们去西坡,只许在瞭望哨附近待着,不许随意走动,更不得越过‘天桥’,前往陆地。要不然……”
他拍了拍腰间的刀,“我便以大明军中所律,执行军法。“
周成平眼睛一亮,再次举手行礼:“谢佟将军!我等绝不敢妄动!“
雾渐渐散了些,笔架山的轮廓清晰起来。
远处的炮声还在滚,像天边的闷雷。
佟瀚邦望着西坡的方向,那里,十几个新华兵正跟着亲兵往上爬,他们的身影在晨光里移动,像串移动的墨点,落在这血色战场的边缘。
——
请收藏本站:www.c9bfbcdc82.sbs。笔趣阁手机版:m.c9bfbcdc82.s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