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全套最新电池技术资料
白杨应了一声,算是听到了。
林慧将一个铝制饭盒轻轻放在办公桌一角,又把一双筷子整齐地摆在旁边。
“白所长,饭给您放桌上了,您趁热吃。要是凉了,我去食堂再给您热热。”林慧的声音总是那么轻,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生怕打扰到眼前这个男人的思考。
白杨的目光依旧没有离开桌上的那份数据报告,他只是摆了摆手,示意自己知道了。
林慧见状,也不再多言,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还体贴地将办公室的门轻轻带上。
门合拢的瞬间,隔绝了走廊里隐约传来的嘈杂,小小的办公室再次回归了绝对的安静,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又过了不知多久,白杨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身体向后靠在吱呀作响的木椅子上,伸手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他端起桌上那个巨大的搪瓷茶缸,喝了一大口,早已冰凉的浓茶苦涩无比,却正好能让他疲惫的大脑稍微清醒几分。
他的目光,落在了刚刚签批完的一份文件上。
文件的封面上,用宋体字印着几个大字:《第三代小型无人侦察机“蜂鸟”项目结题报告》。
这是研究所最新的成果,也是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一个项目。
白杨拿起报告,再次翻阅起来。
上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数据,他都早已烂熟于心,但此刻看着,依旧有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蜂鸟三代”,整机采用了最新的复合材料,结构强度大幅提升的同时,重量也得到了极致的控制。
报告上的数据清晰明了:
旋翼展开直径:五十厘米。
机身自重:两公斤。
最大任务载荷:五公斤。
看到这里,白杨的嘴角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扬。
这个数据,即便是放在二十年后,也算得上是相当优秀了。
两公斤的自重,却能背负起超过自身两倍的重量,这意味着“蜂鸟”拥有了极强的任务拓展性。
无论是挂载高精度的光学侦察设备,还是小型的电子干扰模块,甚至是某些“特殊”的战斗部,都游刃有余。
这只小小的“蜂鸟”,已经具备了成为未来战场上空幽灵的潜力。
然而,当他的目光继续向下,落到最后一栏关键数据上时,那刚刚浮现的笑意,又缓缓凝固了。
续航时间:十五分钟(满载状态下)。
短短的七个字,像一盆冷水,将所有的喜悦都浇熄了大半。
十五分钟。
太短了。
短到几乎失去了实战价值。
起飞,爬升,飞抵目标区域,执行任务,再返航……整个流程走下来,十五分钟的续航捉襟见肘,稍有差池,就是机毁人亡的下场。
问题出在哪里,白杨心知肚明。
电池。
为了极致减重,项目组用的是当前国内能找到的性能最好的镍镉电池组。
但即便是这样,电池的重量依然占了整个机体自重的将近一半,而提供的电量,却只能支撑它飞行短短的十五分钟。
这是一个死结。
想要增加续航,就要增加电池容量;
而增加电池容量,就意味着增加重量;
重量上去了,为了维持飞行性能,又需要更大的动力,消耗更多的电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整个项目的瓶颈,就卡在这小小的电池上。
就像是造出了一台性能炸裂的超级跑车发动机,却发现只能给它配一个摩托车的油箱,那种憋屈感,让白杨感到一阵无力。
“心脏有了,骨架也有了,就是这血脉太短,供不上劲儿啊……”他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这不单单是“蜂死鸟”项目的问题,更是当前国家整个工业体系面临的共同难题。
从军用到民用,从大型装备到便携设备,能源存储技术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太多领域的发展。
白杨的思绪飘得很远,他在思考着,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绕开这个技术壁垒,或者用现有的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哪怕只能提升五分钟的续航,也是巨大的突破。
可想来想去,似乎都走进了死胡同。
这不是结构设计或者软件算法的问题,这是基础材料科学的硬伤,是整个化学体系的代差,几乎无法依靠小聪明来弥补。
就在他眉头紧锁,陷入沉思之际,一道冰冷而熟悉的机械音,毫无征兆地在他脑海中轰然响起!
【检测到宿主通过海外布局,成功收购全球未来高精尖产业(荷兰AsmL)部分股权,对国家未来科技走向产生正面影响,小幅度扭转国运……】
【国运改变,奖励结算中……】
【恭喜宿主,获得奖励:全套锂离子电池技术资料(包含:基础理论、材料配方、电芯设计、制造工艺、Bms电池管理系统、全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图纸)!】
轰!
白杨的身体猛地一僵,瞳孔在瞬间收缩到了极致!
来了!
是系统的声音!
自从重生以来,这个只在他做出足以影响国运的重大决策后才会响起的系统,每一次出现,都带来了足以改变一切的惊喜。
而这一次的奖励,更是让他心脏都漏跳了一拍。
锂离子电池!
全套技术!
他刚刚还在为镍镉电池的性能瓶颈而头疼不已,转眼之间,系统就将领先这个时代至少十五年的终极解决方案,直接拍在了他的脸上!
这已经不是雪中送炭了,这简直是开着满载煤炭的火车直接冲进了冰天雪地!
一股巨大的狂喜瞬间冲垮了理智,让他的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猛然站起身,椅子腿与地面摩擦,发出一声刺耳的尖啸。
不行,这里不是地方!
系统奖励的技术资料,是以一种近乎信息灌输的方式直接注入他的大脑。
那个过程,信息量之庞大,冲击力之强悍,绝不能在办公室里进行。
他快步走到门口,拉开门,对着外面探头探脑的林慧沉声吩咐道:“林慧,我有点累,回宿舍休息一下。下午任何人找我,都说我不在,有什么事等我回来再说。”
“啊?哦,好的,白所长。”林慧看着白所长那张异常严肃甚至有些苍白的脸,虽然心中疑惑,但还是乖巧地点了点头。
白杨没有再多做解释,转身就走,脚步快得几乎像是在小跑。
他一路疾行,穿过研究所的林荫道,直奔后方的专家宿舍楼。
这个时间点,大部分人都在办公室或者实验室,宿舍区里空无一人,安静得很。
回到自己那个陈设简单的单人宿舍,他反手将门“咔哒”一声锁死,然后拉上了窗帘,整个房间顿时陷入一片昏暗。
做完这一切,他才靠在门板上,对着脑海中的系统,用意念下达了指令。
“开始接收!”
下一秒,一股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庞大信息洪流,如同决堤的长江大河,冲破了时空的阻隔,狠狠地撞进了他的意识深处!
那不是在看书,也不是在听课,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灌顶”。
无数复杂的化学分子式、密密麻麻的材料性能参数、数以万计的工艺流程图、精密到纳米级别的电极结构设计……
从正极材料的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到负极材料的石墨、硅碳,再到隔膜、电解液的配方和制备工艺,最后到整个电芯的封装技术、电池管理系统的软硬件构架……
一整个庞大到令人战栗的现代锂电池工业技术体系,被压缩成纯粹的信息数据,野蛮地、粗暴地涌入他的大脑。
“呃……”
白杨闷哼一声,额头上青筋暴起,身体顺着门板滑落在地。
他双手抱着头,牙关紧咬,感觉自己的脑袋像是一个被强行塞进太多东西的硬盘,随时都要因为过载而炸裂开来。
冷汗瞬间浸透了他的衬衫,浑身的肌肉因为剧痛而不由自主地痉挛着。
他知道这个过程不好受,但没想到会如此痛苦。
这就像是让一个只习惯了用算盘的人,去瞬间理解超级计算机的运行原理,那种认知跨度带来的冲击,足以摧毁一个普通人的意志。
但白杨死死地挺着。
他的意志,早就在前世今生的无数次磨砺中,变得坚如磐石。
他知道,这些痛苦,与这份技术所能带来的巨大价值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时间,在极致的痛苦中被无限拉长。
也许只过了几分钟,也许是几个小时。
当最后一缕关于“全固态锂电池”的超前概念涌入脑海后,那股狂暴的信息洪流终于缓缓退去。
“呼……呼……呼……”
白杨瘫软在地板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胸膛剧烈地起伏着。
他浑身上下,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被汗水彻底湿透,衬衫紧紧地贴在身上,勾勒出他因为长期伏案而略显单薄但依然充满力量感的身体轮廓。
整整两个小时。
他躺在冰凉的地板上,足足缓了半个多钟头,那种灵魂都被抽空的感觉才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他缓缓地闭上眼睛,那浩如烟海的技术资料,已经不再是杂乱无章的信息碎片,而是像一座井然有序的图书馆,静静地陈列在他的记忆宫殿里,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参数,都清晰无比,随时可以调取。
他扶着墙,晃晃悠悠地站起身,走到水池边,用冷水狠狠地泼了几把脸。
冰冷的刺激让他彻底清醒了过来。
他看着镜子里那个脸色苍白,但双眼却亮得吓人的自己,一抹抑制不住的笑容,终于从嘴角漾开,越扩越大。
他没有片刻停留,甚至顾不上换一身干爽的衣服,转身拉开房门,再次朝着办公室的方向大步走去。
回到熟悉的办公室,白杨反锁上门,从抽屉里拿出厚厚的一沓稿纸和一支崭新的英雄牌钢笔,拧开笔帽,深吸了一口气。
他没有立刻动笔。
而是先将那杯已经冷透的浓茶一饮而尽,任由那股苦涩的味道在口腔里蔓延,强迫自己那依旧有些亢奋的大脑冷静下来。
他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将脑子里的东西默写出来。
他要做的,是结合当前国内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对这套来自未来的技术进行“降维”和“翻译”。
直接把最顶尖的、需要全自动化生产线才能实现的技术方案拿出来,那不是解决问题,那是给所有人出难题。
以国内目前的精密加工能力、材料提纯水平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根本不可能实现。
他要做的,是抽丝剥茧,从这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中,找出一条最适合当下、最容易实现、投资回报比最高的攀登路径。
“首先,是正极材料。”
白杨的笔尖,终于落在了雪白的稿纸上。
他的笔速极快,几乎没有丝毫停顿,一个个专业名词,一个个化学方程式,一行行工艺步骤,流畅地从笔下流淌而出。
“钴酸锂(LiCoo2),技术最成熟,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是当前阶段的最佳选择。国内钴矿储量虽然不多,但可以从非洲想办法。而且初期用量不大,完全可以支撑。”
“磷酸铁锂(Lifepo4),成本低,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是未来的大方向。但现阶段能量密度偏低,对工艺要求也更高,可以作为下一代的技术储备进行预研。”
“其次,负极材料。人造石墨,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国内石墨资源丰富,可以作为主攻方向。”
“隔膜,这是核心技术之一。干法工艺相对简单,可以先上。湿法工艺性能更好,但设备投资巨大,可以列为二期工程。”
“电解液,六氟磷酸锂……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合成难度大,提纯要求高,必须成立专门的攻关小组,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它搞出来!”
白杨的思路无比清晰。
他就像一个站在山顶的向导,俯瞰着整条登山的路径,哪里有捷径,哪里有悬崖,哪里可以搭建营地,哪里需要重点攻坚,全都了然于胸。
他写的不是一份简单的技术文档,而是一份详细到令人发指的“锂电池国产化”作战地图!
这项技术,在普通人看来,或许只是让电池变得更轻、更耐用了一些。
但在白杨心中,他清楚地知道,这玩意儿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困扰“蜂鸟”无人机的续航问题,将迎刃而解。
十五分钟的续航将成为历史,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的超长滞空,将让“蜂鸟”真正成为一柄悬在敌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它意味着,笨重的步兵电台将可以做得像砖头一样小,单兵的野外生存和作战能力将得到革命性的提升。
它意味着,未来将会出现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便携式医疗设备,都有了最核心的动力来源。
更深远一点,它意味着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基石!
这是下一个时代的能源革命的入场券!
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未来几十年的工业命脉之一!
前世,国家为了突破这项技术,花费了无数科研人员几十年的心血,投入了海量的资金,走了无数的弯路,才最终追赶上来。
而现在,这条通往山顶的康庄大道,就以最完整、最清晰的方式,铺展在了他的面前!
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
因为他写的不是字,是未来!
是一个国家在下一个能源和信息时代,实现弯道超车,甚至领跑世界的巨大机遇!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窗外的天色由明转暗,又渐渐被研究所里的灯光点亮。
桌上的稿纸越堆越高,旁边的废纸篓里也塞满了写错或者思路不畅时揉掉的纸团。
白杨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甚至忘记了疲惫。
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将那庞大的信息库与现实的工业条件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优化和重组。
当他写下最后一个字,为整个技术路线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时,才猛地惊觉,脖子和后背已经僵硬得如同石头一般。
他活动了一下酸痛的脖颈,抬起头,看向窗外。
夜色已深,一轮明月高悬空中。
他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时针已经指向了晚上十一点。
他竟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写了将近十个小时!
桌上的饭盒早就凉透了,但他却丝毫感觉不到饥饿,精神反而异常的亢奋。
他拿起那份刚刚完成的、还带着墨香的报告,从头到尾仔细地看了一遍。
报告的标题,他只写了简单的几个字:《关于新型高能可充电电池组技术开发的可行性报告》。
报告内容却详尽无比,从技术原理,到实现路径,再到初期投入预估、应用前景分析,甚至连项目团队的人员构成建议,都一一列明。
他将这份报告,与那份“蜂鸟”无人机的结题报告并排放在一起。
一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边是完美无缺的“答案”。
白杨看着这两份文件,脸上露出了尽在掌握的笑容。
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
他拿起那份“蜂鸟”的报告,看着“续航十五分钟”那一行字,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
十五分钟?
有了这个,我能让它飞上一个半小时!
我能让它飞越海峡,也能让它在高原雪山之巅盘旋!
他将两份报告小心翼翼地收好,放进带锁的抽屉里。
这件事太大了。
大到已经超出了他这个研究所所长的职权范围。
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项目,而是一个足以影响国家战略的庞大工程。
想要启动,必须得到最高层的支持。
他需要资源,需要政策,需要一个可以为他遮风挡雨的“绿灯”。
而能给予他这一切的,只有一个人。
白杨站起身,走到办公室角落,那里放着一部红色的保密电话。
他拿起听筒,手指在拨号盘上熟练而又坚定地拨出了一串烂熟于心的号码。
电话“嘟嘟”地响了几声,很快就被接通了。
听筒里传来一个沉稳而熟悉的声音。
“喂,哪位?”
白杨深吸一口气,沉声说道:“周部长,我是白杨。有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立刻向您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