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奖励:银河一号!
电话听筒里,赵振华那因为极度激动而略带嘶哑的“90纳米”,像一枚重磅炸弹,在白杨的耳边轰然炸响。
那股盘踞了三天三夜的疲惫,仿佛被这股声浪瞬间冲刷得一干二净。
成了!
真的成了!
从微米时代,一脚迈入纳米纪元!
这看似只是一次制程工艺的迭代,但其背后所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在尖端制造领域的一次惊天大逆转。
它意味着华夏的“心脏”,将拥有与世界顶级选手同台竞技的资格!
“干得漂亮!老赵!”白杨的声音里也染上了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你们是功臣!是整个国家的大功臣!”
“都是所长您指引的方向好啊!”赵振华的声音依旧哽咽:“没有您拿出的那套duv光刻机整体设计方案,没有您提供的那些关键工艺节点参数,我们……我们还在原地撞得头破血流呢!”
这番话是发自肺腑的。
计算机中心这群人,傲气得很,个个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大牛。
一开始,对于白杨这个年轻得过分的“外行”所长提出的方案,他们是抱着怀疑态度的。
但随着研发的推进,他们越是深入,就越是心惊。
白杨给出的那份方案,就像是一本标准答案。
它不仅指明了最终的目标,甚至连路上的每一个坑,每一个岔路口,都提前标注得清清楚楚。
他们要做的,就是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把这条路走通。
这种感觉,既憋屈,又爽快。
憋屈的是,感觉自己一辈子的积累,都比不上人家脑子里的一个“灵感”。
爽快的是,眼看着一个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技术壁垒,被势如破竹般地攻克,那种成就感,足以让任何一个科研工作者热血沸腾。
“功劳是你们的,我只是动了动嘴皮子。”白杨笑了笑,:“我现在就过去,你把完整的测试报告和流片良率数据准备好。另外,让所有参与核心攻关的同志们都别走,我得当面谢谢大家。”
“好!好!我们等您!我们就在一号净化车间等您!”赵振华连声应道,激动地挂断了电话。
白杨放下听筒,深吸了一口气。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但此刻在他眼中,整个世界仿佛都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充满了希望。
他拿起内线电话,拨通了助理办公室的号码。
“备车,去计算机中心。”
“好的,所长。”
白杨没有片刻耽搁,抓起椅背上的外套,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办公室。
十几分钟后,轿车在一栋戒备森严的建筑前停下。
这里就是计算机中心,整个研究所防御级别最高的地方之一,门口站着荷枪实弹的警卫。
车刚停稳,赵振华就带着几个副手,快步从大楼里迎了出来。
他已经换下了一身褶皱的实验服,穿上了一件还算整洁的白衬衫,但稀疏的头发依旧有些凌乱,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烁着亢奋的光芒。
“白所长!”赵振华快走几步,紧紧握住了白杨的手。
“辛苦了,老赵。”白杨用力地回握了一下:“走,带我去看看我们的‘宝贝’。”
“这边请!”
进入大楼,经过了虹膜识别、身份验证、金属探测等多道严密的安检程序,白杨在一间专门的更衣室里,换上了一套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白色无尘服。
再穿过长长的风淋通道,吹去身上可能携带的最后一丝尘埃,一扇厚重的金属门才缓缓打开。
一个巨大的,充满了未来科技感的空间,展现在白杨面前。
这便是计算机中心的核心——一号净化车间。
车间内,保持着恒温恒湿,空气洁净度达到了百级标准。
一台台价值连城的精密仪器,在柔和的黄光下,安静而有序地排列着,发出低沉的嗡鸣。
几十名同样穿着无尘服,只露出眼睛的工程师和研究员,早已在此等候。
当他们看到白杨走进来时,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那眼神里,有激动,有崇敬,有如释重负,更有一种共同见证历史的自豪。
“同志们,辛苦了!”白杨对着众人,郑重地鞠了一躬。
哗啦啦——
现场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掌声,是献给白杨的,也是献给他们自己的。
赵振华引着白杨,来到了一台高倍率的电子显微镜前。
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静静地躺着一片圆形晶圆。
“所长,您看。”赵振华指着屏幕上放大的图像:“这就是‘龙芯二号’,采用193纳米氩氟激光器的duv光刻机,配合我们自研的双层抗反射涂层和化学增幅光刻胶,一次流片成功。目前测试的晶圆,平均良率达到了71.2%!”
白杨凑到屏幕前,仔细地看着那放大后依然规整得如同艺术品般的电路结构。
线条清晰,边缘锐利,没有任何可见的缺陷。
“主频能跑到多少?”白杨问道。
“设计主频1.2ghz,实测稳定运行在1.35ghz!功耗控制在45瓦,比预期的还要低5瓦!”赵振华报出了一连数据,“我们用最新的操作系统跑了所有的基准测试,无论是整数运算还是浮点运算能力,都已经全面超越了市面上英特尔的奔腾四和Amd的速龙!”
超越!
而且是全面超越!
现场又是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
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在个人电脑最核心的Cpu领域,华夏,第一次站到了世界之巅!
从此以后,后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将不会存在了!
白杨的目光,从屏幕上移开,落在那片小小的晶圆上。
他的眼神深邃而平静,心中却早已是波涛汹涌。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块芯片。
这是撬动整个信息产业格局的杠杆,是国家信息安全的基石,更是未来智能化时代入场券!
“很好。”白杨点了点头,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一个人耳中,“非常好。老赵,我给你两个任务。”
“所长请指示!”赵振华立刻立正。
“第一,立刻整理全部技术文档和工艺流程,准备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我要在一个月内,看到第一批‘龙芯二号’下线!产能、资金、人员,有任何问题,直接找我。”
“第二,以‘龙芯二号’的核心架构为基础,立刻启动‘龙芯三号’的预研。目标,65纳米!同时,要开始探索多核心集成技术。我们不能停,更不能骄傲,我们领先的窗口期很短,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把优势扩大成胜势!”
白杨的话,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里。
刚刚成功的喜悦,迅速转化为了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动力。
“是!保证完成任务!”赵振华和身后的团队齐声应道,声震屋瓦。
白杨满意地看着这支斗志昂扬的队伍,心中充满了欣慰。
他亲手点燃的这把火,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
他正准备再说几句勉励的话,就在这时,一个冰冷而熟悉的机械合成音,毫无征兆地在他脑海深处响起。
【叮!】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龙芯二号”90纳米芯片项目获得成功,对国家信息技术产业产生颠覆性推动,国运指数获得显著提升。】
【综合评定:s级成就。】
【成就奖励发放中……】
【恭喜宿主,获得“银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全套体系资料!】
银河一号!
白杨的瞳孔,微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
他强行压下心头涌起的狂涛骇浪,脸上的表情没有丝毫变化,只是呼吸的节奏,乱了一瞬。
超级计算机!
如果说90纳米芯片是为华夏信息产业造出了一颗强劲的“心脏”,那么超级计算机,就是为这个国家,锻造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大脑”!
从天气预报到地震模拟,从基因测序到新药研发,从金融模型分析到国家安全领域的高端武器模拟……
它的应用,几乎囊括了所有需要进行大规模、高精度科学计算的领域!
在后世,算力,就是国力!
拥有了顶级的超级计算机,就等于拥有了洞察未来的水晶球,拥有了在科技竞赛中开辟新赛道的无上利器!
这个奖励,来得太及时了!
白杨的内心波澜壮阔,但他知道,现在不是失态的时候。
他深吸一口气,将那股巨大的惊喜死死地压在心底,对着眼前的众人,露出了一个鼓励的微笑。
“同志们,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我批准,计算机中心全体人员,放假一天!另外,这个月奖金,全员翻三倍!核心攻关团队,十倍!”
“哦!!!”
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白杨又和赵振华交代了一些后续工作的细节,婉拒了他们庆功宴的邀请,便在众人崇敬的目光中,转身离开了净化车间。
坐上来时的那辆黑色轿车,白杨靠在后座上,闭上了眼睛。
车窗外,景物飞速倒退。
……
回到自己在研究所的独立宿舍,白杨反锁上门,拉上了窗帘。
整个世界,再次被隔绝在外。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先去冲个澡,而是直接走到了客厅的沙发前,整个人重重地陷了进去。
太累了。
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精神上的。
先是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地“翻译”液态金属技术,紧接着又是“龙芯二号”成功带来的巨大冲击,最后,系统更是直接丢下了一个“超级计算机”的王炸。
这一连串的事件,信息量之大,足以让任何一个普通人的大脑宕机。
他闭着眼睛,静静地躺在沙发上,放空思绪,足足过了十几分钟,那颗因为过度亢奋而狂跳的心脏,才渐渐平复下来。
“开始接收吧。”
他在心中默念了一句。
下一秒,那股被他暂时压制的庞大信息洪流,如同开闸的洪水,咆哮着,奔涌着,冲入了他的意识深处。
这一次的感觉,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猛烈!
如果说之前接收汽车图纸,像是在看一部高清电影;
接收液态金属技术,像是在读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
那么这一次,接收“银河一号”的资料,就像是把一整个国家图书馆,硬生生地塞进了他的脑子里!
海量!
无与伦比的海量信息!
首先涌入的,是硬件体系架构。
不是单一的芯片设计,而是一个庞大无比的计算集群设计!
《“银河”系列高性能计算专用处理器(hpC-Cpu)设计图》
《“银河”系列高带宽内存(hBm)堆叠技术》
《高速光互联网络交换芯片及拓扑架构设计》
《分布式存储系统与并行文件系统设计方案》
……
每一个标题,都代表着一个尖端到令人窒息的技术领域。
白杨感觉自己的大脑仿佛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处理器,无数的逻辑门在疯狂开合,处理着这些超越时代的设计理念。
他看到了那款专门为超算设计的,拥有数百个精简核心的hpC-Cpu,它的设计理念与追求高主频的“龙芯”系列完全不同,追求的是极致的并行处理能力。
他看到了如同搭积木一般,将一个个内存芯片垂直堆叠起来,从而获得恐怖内存带宽的hBm技术。
他看到了如同人体神经网络般复杂而高效的光互联网络,它能让数万个计算节点,像一个统一的整体那样协同工作,信息传输延迟低至纳秒级!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领先了,这是对现有计算机体系的降维打击!
紧随硬件之后的,是更加庞杂的软件体系。
《“银河”并行操作系统内核源码》
《“银河”高性能并行计算编译环境》
《大规模并行算法库(数学、物理、化学、流体力学……)》
《超算集群资源管理与调度系统》
……
如果说硬件是超级计算机的骨骼与肌肉,那么软件,就是它的灵魂与神经。
系统给出的,是一个完整、成熟、且经过了无数次优化迭代的软件生态!
白杨甚至在其中看到了许多针对特定应用领域的,已经优化到极致的软件和算法模型。
比如,《全球高精度气象预报与气候变化模拟系统》,它能将全球天气预报的精确度,从“天”提升到“小时”,从“区域”提升到“街道”!
比如,《全尺寸飞行器气动仿真与电磁隐身特性分析软件》,它可以在计算机中,完美模拟出高超音速飞行器在万米高空的所有飞行姿态和受力情况,极大地缩短研发周期,节省海量的风洞试验经费!
再比如,《蛋白质折叠与药物靶点筛选高速计算平台》,它能将一种新药的研发周期,从十年缩短到一两年!
白杨的意识,沉浸在这片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贪婪地吸收着,理解着,震撼着。
他仿佛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俯瞰着整个科技文明的发展脉络。
他看到了算力是如何像催化剂一样,引爆一个又一个的科技奇点。
他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如何利用这台“超级大脑”,在经济、军事、民生的各个领域,建立起无可撼动的绝对优势。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当白杨再次睁开眼睛时,窗外已经是一片漆黑。
墙上的时钟,显示已经过去了整整两个小时。
那股庞大的信息洪流,终于被他完整地接收、并初步消化完毕。
他缓缓地从沙发上坐起身,感觉自己的大脑前所未有的充实,但也传来一阵阵的胀痛。
他走到书桌前,打开台灯,铺开了一叠崭新的A4纸。
和之前处理液态金属技术时一样,他需要做的第一步,依然是“翻译”和“降维”。
“银河一号”太超前了。
无论是它的专用Cpu,还是光互联网络,都远远超出了目前华夏的工业制造能力。
直接把图纸丢给赵振华他们,他们也造不出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白杨的笔尖,在纸上轻轻落下。
他的眼神,变得无比专注和深邃。
他要做的,是为这个时代的华夏,量身定做一条通往“超级大脑”的,切实可行的攀登之路。
第一步,不是去造那个最顶级的hpC-Cpu。
而是……
白杨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字:
《基于“龙芯二号”的万亿次计算机集群先行验证方案》。
是的,先用现有的,最成熟的“龙芯二号”作为计算节点!
虽然单颗芯片的并行能力不强,但可以用数量来弥补!
先搭建一个拥有数千个节点的“迷你版”超算,把并行操作系统、高速互联网络这些“软”的部分先做起来,把队伍锻炼出来!
这就像是,在造航母之前,先造一艘万吨大驱来练手。
第二步,他另起一行,写道:
《硅光技术预研项目》。
这是实现未来高速光互联的关键,必须提前布局。
将光路集成在硅基芯片上,用光代替电来传输信号,这是绕开“摩尔定律”物理极限的必由之路。
第三步……
第四步……
白杨的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
他就像一个最顶级的棋手,脑海中已经推演了未来几十步的棋局。
他要做的,就是将每一步,都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一份份详尽的文档,然后,交给他手下那群最值得信赖的将士们,去冲锋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