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双院士奖励!

周部长只觉得眼前金星乱冒,耳边“嗡”的一声,仿佛有架老式拖拉机在脑子里突突突地发动了,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一……一亿美元?!他下意识地吞了口唾沫,喉结艰难地上下滚动了一下,感觉嗓子眼儿里像是塞了团干棉花,涩得慌。

“白……白所长,”周部长声音都有点发飘,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颤音,试图确认自己是不是幻听了,“您……您刚才说的是……美金?”

他特意加重了“美金”两个字的读音,仿佛这样就能把那个可怕的单位给说没了似的。

白杨看着周部长那副活像是被雷劈了三次的表情,心里暗暗发笑,脸上却依旧是那副风轻云淡的模样。

他理解周部长的震惊。

别说现在是七十年代末,国家外汇储备比金子还金贵的时候。

就算再过个二三十年,一亿美元也不是个小数目,尤其对于一个部委来说,这也是大数字了。

“是的,周部长,是美元。”白杨肯定地点了点头:“t300碳纤维生产线的核心设备,尤其是那些高精度的纺丝、预氧化、碳化设备,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必须从国外引进。这些设备,人家只认美元。”

周部长彻底不说话了,只是嘴巴微张,眼神直勾勾地看着白杨,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魂儿。

瘫坐在沙发上,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在疯狂盘旋:一亿美元……一亿美元……这上哪儿弄去啊!

他掰着指头算了算,第一机械工业部全年的预算,刨去各项硬性支出,能自由支配的资金,别说一亿美元,连一千万美元的零头都凑不齐。

就算把整个部里所有能动的家当都卖了,估计也填不上这个窟窿的十分之一。

这已经不是勒紧裤腰带的问题了,这是要把裤腰带都给当了也未必够啊!

总不能动用之前跟白杨借的那十亿美金吧?

但那十亿早就已经分配下去了,难道还去要回来?

“白所长……这个……这个数字……”周部长感觉自己的舌头都打了结,“是不是……是不是太……太庞大了点?我们部里……,一下子拿出这么多外汇,恐怕……”

他没敢把话说死,但那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白杨看着周部长那张因为极度震惊的表情,心中暗道,火候也差不多了。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才放下茶杯,微微一笑,抛出了一个更让周部长意想不到的“炸弹”。

“周部长,关于资金的问题,您不必过于忧虑。”白杨的笑容带着几分安抚人心的力量,“这笔钱,按照咱们的老规矩,还是由我们研究所来想办法解决。”

“啊?”周部长正沉浸在“一亿美元”带来的巨大冲击中,脑子还有点懵。

听到白杨这话,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只是下意识地“啊”了一声,眼睛里充满了茫然。

“我说,这一个亿的美元,我们研究所出了。”白杨重复了一遍,语气依旧轻松。

“你们……你们研究所出?”

一个亿的美金啊!

不是人民币!

你们研究所?

一个清水衙门……哦不,你们研究所和其他研究所不一样。

你们研究所确实是富得流油。

白杨被周部长这过激的反应逗乐了,他摆了摆手,示意周部长稍安勿躁:“周部长,您先坐,先坐。听我慢慢说。”

白杨笑了笑,解释道:“之前香江那边回来的资金,我早就做了这部分的预算。所以,你根本不用担心。”

听到白杨这么说,周部长顿时也反应过来。

要说国内哪个部门钱最多,可能不是研究所,但要说可支配资金最多,那绝对是白杨的研究所。

而且“老规矩”三个字,他咂摸了一下,立刻就明白了。

每次研究所出了核心技术,最后成果转化产生的利润,研究所可是占了大头的股份。

这次t300项目,如果资金也是研究所出……

“白所长,您的意思是……这次的t300碳纤维生产厂,也按照上次的模式,研究所占股份?”周部长试探着问道,如果真是这样,那他可就彻底没压力了!

技术是人家的,钱也是人家的,部里只需要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就能白得一个填补国内空白、国际领先的碳纤维生产厂,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

“没错。”白杨点了点头,“我们出技术,出资金,自然也要占相应的股份。具体的股份比例,我们可以后续再详细商议。”

“但大方向就是这样,部里负责牵头协调,滨海厂负责提供场地、工人和基础配套,我们研究所负责核心技术和主要资金投入。”

周部长的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整个人都透着一股子拨云见日的轻松和愉悦。

他就说嘛,白所长这么稳重的人,怎么会提出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要求呢!

原来是在这儿等着他呢!

“哎呀!白所长!您可真是……!”周部长一拍大腿:“这么一来,所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资金的问题解决了,这项目就能立刻上马了!”

不过,激动过后,周部长又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他搓了搓手,脸上带着几分愧色:“白所长,您看这事儿闹的……本来研究所出了技术,按理就应该占大股,现在连资金的大头都让你们研究所承担,我们部里这……这简直是占了天大的便宜啊!”

他这话倒也是真心实意。

技术是核心,资金是保障,这两样最关键的东西都让研究所包圆了。

他们第一机械工业部倒像是个甩手掌柜,只管吆喝两声,等着分果果,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白杨笑着摆了摆手:“周部长,您千万别这么说。研究所是国家的研究所,我们搞科研,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强大。”

“t300碳纤维项目意义重大,无论谁出钱,谁出力,只要能把项目搞成功,就是大功一件。”

“再说了,我们研究所占股,将来生产厂盈利了,研究所也能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到新的研发中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不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嘛。”

白杨这番话说得是滴水不漏,既表明了研究所的态度,也给了周部长一个台阶下。

周部长听得连连点头,心中对白杨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瞧瞧人家这思想觉悟,瞧瞧人家这胸襟气度!

年纪轻轻,不仅技术水平顶尖,为人处世也是如此老道成熟,简直就是妖孽。

“白所长说的是!说的是啊!”周部长感慨道,“有您这样的科研带头人,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福气!行,那这事儿就这么定了!资金由研究所负责,我们部里全力配合!后续的具体对接工作,我马上安排人跟进!”

一亿美元的资金压力骤然消失,周部长只觉得浑身轻松,连带着看白杨都觉得格外顺眼,仿佛他头顶上都自带了一圈圣光。

“那太好了。”白杨也露出了笑容,“资金的事情一旦敲定,相关的款项我们会尽快打到部里的指定账户上,或者直接用于采购设备,具体操作方式,咱们再商议。”

“没问题!没问题!”周部长连声应道,心情好得简直想哼小曲儿。

事情谈妥,周部长又坐着喝了会儿茶,聊了些关于项目后续推进的细节,便心满意足地告辞离开了。

临走时,那脚步都透着一股子轻快,与来时那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判若两人。

送走了如释重负的周部长,白杨回到办公室,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眼神变得深邃起来。

一个亿美元,对他个人而言,不过是个数字,但对这个时代的国家而言,却是一笔足以撬动乾坤的巨款。

他希望这笔投入,能够真正为国家碳纤维事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的几天,一切都步入了正轨。

研究所的财务部门在白杨的指示下,开始着手准备相关的资金。

随后,按照与第一机械工业部商议好的流程,一部分资金作为项目启动款,很快便划拨到了部里指定的账户,用于滨海化纤厂的前期改造和准备工作;

另一部分则预留下来,用于后续关键设备的采购。

资金的问题一解决,整个t300碳纤维项目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白杨也没有闲着。

他深知,再好的设备,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合格的人才来操作和掌握。

滨海化纤厂虽然有一定的腈纶生产基础,但碳纤维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远非腈纶可比,对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极高。

于是,在研究所内部,一场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悄然展开。

白杨亲自从各个研究室抽调了一批年轻、有潜力、基础扎实的科研人员和实验员,组建了一个“t300项目技术储备班”。

这个班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能够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工作的碳纤维技术骨干。

这些人,未来都将作为研究所的技术力量,派驻到滨海化纤厂,协助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厂方进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工艺摸索、人员培训以及后续的技术升级工作。

他们是确保t300技术能够顺利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并最终实现稳定量产的关键。

培训地点就设在研究所的碳纤维中试线上。

白杨亲自担任总教官,从碳纤维的基础理论、pAn原丝的制备与性能要求,到预氧化、低温碳化、高温碳化、表面处理、上浆等各个关键工序的工艺原理、操作要点、设备维护、故障排除,他都讲得细致入微,深入浅出。

学员们也都明白这次培训的重要性,一个个听得格外认真,笔记做得密密麻麻。

白天听课、观摩、动手操作,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地消化吸收。

遇到不懂的问题,立刻就向白杨或者其他资深研究员请教。

整个研究所都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热烈的学习氛围。

白杨看着这些充满朝气和求知欲的年轻面孔,心中也充满了欣慰。

这些人,就是碳纤维事业未来的希望。

忙活了大约半个多月,技术储备班的培训初见成效,学员们对t300碳纤维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点都有了比较系统的掌握。

白杨正盘算着下一步的实践安排,这天下午,他办公室的电话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

白杨拿起电话,听筒里传来部里办公室一位干事略显激动的声音。

对方先是确认了他的身份,然后用一种带着几分神秘和郑重的语气,请他尽快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去一趟,说是有重要的事情。

白杨听完电话,眉头微微挑了一下,神色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怔忪。

重要的事情?

能让部里办公室直接打电话过来,还特意强调了“重要”,想来应该不是t300项目的常规事务。

会是什么事呢?

他心中隐隐有了一些猜测,但又不太确定。

没有过多耽搁,白杨简单交代了一下手头的工作,便让司机备车,动身前往第一机械工业部。

车子在部委大院门口停下,白杨径直走进了那栋熟悉的办公楼。

部办公室的干事早已在楼下等候,见到白杨,立刻满脸笑容地迎了上来,客气地将他引向周部长的办公室。

“白所长,您可算来了!周部长等您好一会儿了。”干事一边引路一边说道。

白杨点了点头,心中那份猜测越发清晰了几分。

推开周部长办公室的门,只见周部长正坐在办公桌后,脸上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表情,既有欣慰,又有几分郑重。

“白所长,快请坐。”周部长见白杨进来,立刻站起身,热情地招呼道。

“周部长,您这么急着找我过来,是有什么要紧事吗?”白杨开门见山地问道。

周部长示意白杨坐下,自己也重新坐回椅子上,沉默了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

然后,他抬起头,看着白杨,缓缓开口道:“白所长,还记得去年,我们部里向上面为你申请奖励的事情吗?”

白杨闻言,心中顿时了然。

果然是这件事。

去年,t300碳纤维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后,第一机械工业部便联合相关部门,一同向中央提交了为白杨请功的报告,其中就包括了推荐他参评工程院院士和科学院院士的事项。

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件事一直没有明确的下文。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结果。

“嗯,有点印象。”白杨平静地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太多的情绪波动。

周部长看着白杨那副淡然的样子,心中暗暗赞叹,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份从容淡定,远超同龄人。

他清了清嗓子,语气变得庄重起来:“白所长,经过上级部门的严格评审和综合考量,你的双院士提名,已经通过了。”

“双院士……”白杨轻轻重复了一句。

虽然早有预料,但当这个结果真正被确认时,他心中还是泛起了一丝波澜。

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而言,这无疑是国家给予的最高荣誉之一。

周部长继续说道:“本来呢,按照惯例,这样的荣誉是应该有隆重的表彰大会,各大报纸电视也会进行宣传报道的。”

“但是,考虑到你的特殊性,以及当前的一些……嗯,综合因素,领导们研究决定,这次的授予仪式就从简了,也不再进行公开宣传。”

白杨理解地点了点头。

低调处理,反而是对他和项目的一种保护。

“我明白,周部长。感谢组织的关怀和认可。”白杨诚恳地说道。

周部长欣慰地笑了笑,从办公桌的抽屉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两个制作精美的紫红色绒面证书盒。

“这是科学院院士证书,这是工程院院士证书。”周部长将两个证书盒轻轻推到白杨面前,“领导们最近日程都很紧张,所以委托我将这两个证书代为转交给你。白杨同志,恭喜你!”

周部长的声音中充满了真诚的祝贺。

他亲眼见证了白杨如何从无到有,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

这份荣誉,白杨当之无愧。

白杨站起身,郑重地伸出双手,接过了那两个沉甸甸的证书盒。

打开其中一个,入眼便是烫金的“科学院院士证书”几个大字,

另一个盒子里的工程院院士证书,也是同样的庄重肃穆。

这两本薄薄的证书,却承载了无数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荣光。

白杨抚摸着证书上那略带凹凸感的烫金字迹,心中感叹万分。

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研究所团队辛勤付出的认可,也是国家对碳纤维事业高度重视的体现。

“谢谢周部长,也替我谢谢各位领导的厚爱。”白杨合上证书盒,再次向周部长表示感谢。

“应该的,应该的。”周部长摆了摆手,“这是你应得的荣誉。希望你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带领我们国家的科研事业,取得更大的突破!”

“一定不辜负组织的期望。”白杨郑重承诺。

完成了证书的授予,办公室里的气氛也轻松了许多。

周部长又拉着白杨聊了些家常,询问了一下研究所近期的工作情况,以及t300项目在滨海厂那边的进展。

白杨也都一一作了回答。

大约半个多小时后,白杨才起身告辞。

周部长亲自将他送到办公室门口,握着他的手,再次语重心长地说道:“白杨啊,你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记住,戒骄戒躁,国家和人民都对你寄予厚望啊!”

“我记住了,周部长。”白杨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

白杨的助理小李,今天也跟着一起来了部里,一直在周部长办公室外间等候。

从白杨进去开始,他就有些坐立不安,心里七上八下的,既期待又紧张。

刚才周部长和白杨的谈话声虽然不高,但他隐约也听到了一些“院士”、“证书”之类的字眼,更是让他心痒难耐。

此刻,见到白杨从办公室里出来,手里还多了两个一看就非同凡品的红本本,小李的眼睛瞬间就亮了,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

他可是知道这两个证的含金量有多高!

科学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

这可是国内科技界的最高学术荣誉啊!

多少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老教授,奋斗了一辈子,都未必能得到其中一个。

而自己的所长,还不到三十岁,竟然同时获得了“双院士”的殊荣!

这……这简直是前无古人,恐怕也要后无来者了!

小李跟在白杨身后,激动得脸都有些涨红,想问又不敢问,只能用无比崇拜和炙热的眼神,紧紧盯着白杨手中的那两个红本本,仿佛那是什么稀世珍宝一般。

回到停在楼下的车里,白杨看着小李那一副想看又不敢开口的纠结表情,不禁摇了摇头,哑然失笑。

这小子,还是这么沉不住气。

他随手将两个证书盒递给小李:“想看就看吧。”

“啊?所长,这……这我能看吗?”小李接过证书盒,感觉自己的手都有些发抖,脸上瞬间布满了惊喜和受宠若惊的表情。

这可是院士证书啊!

他一个小小的助理,竟然能亲手摸到!

“有什么不能看的。”白杨不以为意地笑了笑,“也就是两个本子而已。”

小李闻言,更是对自家所长的淡泊名利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么天大的荣誉,在所长眼里,竟然只是“两个本子而已”!

这是何等的境界啊!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其中一个证书盒,当看到那烫金的“科学院院士证书”以及白杨的名字时,小李倒吸一口凉气,眼睛瞪得溜圆,脸上露出了近乎神圣的表情。

他又颤抖着手打开另一个,果然是“工程院院士证书”!

“双……双院士!所长!您……您太厉害了!”小李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变调,看向白杨的眼神,已经从崇拜升级为了狂热的崇拜。

白杨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对小李的激动反应不置可否。

对他而言,荣誉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做好接下来的工作。

小李捧着那两个证书,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每一页都看得仔仔仔细细,仿佛要将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刻在脑子里。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恋恋不舍地将证书重新放回盒子里,恭恭敬敬地递还给白杨。

回到研究所,白杨将两个证书锁进了办公室的保险柜里,便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而作为全程唯一的见证者,助理小李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他觉得,自己能给这样一位年纪轻轻就荣膺双院士的传奇人物当助理,简直是祖坟上冒了青烟,与有荣焉!

时间在忙碌中飞逝。

很快,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强力推动和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下,津门滨海第一化纤厂的t300碳纤维项目正式上马。

来自研究所的专项资金,如同及时雨一般,源源不断地注入到项目中。

滨海厂那边,也抽调了最精干的工人和技术力量,配合部里派来的专家和研究所的技术团队,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厂房改造和设备安装工作。

全新的高精度纺丝设备、大型预氧化炉、以及代表着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低温和高温碳化炉,陆续从海外运抵津门港,然后被小心翼翼地转运到滨海厂区,在白杨亲自规划和指导下,进行安装调试。

研究所这边,也按照之前的计划,派遣了以那批“t300项目技术储备班”学员为骨干的八名技术人员,组成了驻厂技术支援小组,常驻滨海厂,全程参与生产线的建设、调试、工艺优化和本地工人的培训工作。

周部长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甚至在项目建设的关键阶段,亲自跑到滨海那边坐镇指挥,协调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

白杨虽然没有亲自去滨海厂蹲点,但也时刻关注着那边的进展。

他每天都会听取驻厂技术小组的工作汇报,并通过电话与滨海厂的负责人以及周部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解决技术难题,优化工艺参数。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白杨在研究所里,除了远程指导滨海厂的工作,也并没有放松对其他前沿技术的研发。

他深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t300只是一个起点,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着他们去探索。

转眼间,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滨海化纤厂的t300碳纤维生产线,终于完成了全部的安装调试工作,并成功试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t300碳纤维原丝和碳纤维成品。

消息传来,整个第一机械工业部和白杨的研究所都沸腾了!

几天后,滨海化纤厂t300碳纤维生产线正式宣布开工投产!

这是一个值得载入工业史册的日子。

这意味着,国内终于拥有了自主生产高性能碳纤维的能力,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产品封锁,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工业水平和国防实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国内的各大报纸、电台等主流媒体,都对这一重大科技成果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

《仁民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科技引领未来,实干铸就辉煌——我国高性能碳纤维实现自主量产》的重磅文章。

仁民广播电台也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详细播报了这一喜讯。

一时间,关于“国产碳纤维”、“滨海厂”、“技术突破”等词语,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

全国人民都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就感到欢欣鼓舞,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

然而,在所有的宣传报道中,人们只看到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的英明领导,看到了滨海化纤厂工人们的辛勤付出,看到了国家对科技事业的大力支持。

至于那个提供了核心技术、解决了关键资金、并培养了第一批技术骨干的年轻所长——白杨的名字,却依旧像以往一样,没有出现在任何公开的报道之中。

他,以及他所带领的整个研究所团队,依然默默地站在幕后,深藏功与名。

白杨在办公室里,平静地看完了报纸上的相关报道,嘴角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然后,他便将报纸放到一旁,拿起桌上的一份新的研究计划,继续投入到了新的忙碌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