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技术成熟,环境不许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老周就已经坐在了他那辆半旧的“伏尔加”轿车里。

车子启动时,发动机发出略显沉闷的轰鸣,像是还没睡醒的老伙计。

司机小王技术娴熟,尽量让车子开得平稳,但路面上的一些坑洼还是让老周微微晃动。

他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心思却早已飞到了即将抵达的研究所。

白杨,真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年轻人。

昨天会议上,几位老伙计听到是他搞出来的东西,那表情,啧啧,跟看外星人似的。

也难怪,这么年轻,搁在大部分单位,能当个小组长就顶天了,他倒好,直接揣着个能让国家工业“心脏起搏”的大宝贝。

老周心里有点打鼓。

倒不是怀疑白杨的能力,那份文件摆在那儿,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真金不怕火炼。

他担心的是这小子的态度。

这个技术和他之前研究的东西相比,还是有些不够份量,就怕等下自己找上门去,对方当个甩手掌柜,把图纸一扔,说:“诺,东西给你们了,怎么搞定是你们的事。”

那可就麻烦了。

这项目,缺了主心骨,光靠他们这些搞行政协调的,心里没底。

很快就来到了研究所,司机出示了证件,又用内部电话联系确认后,车子才被放行。

研究所里面别有洞天,绿化不错,几栋灰色的苏式风格办公楼和实验楼掩映在树木之间。

偶尔能看到穿着蓝色或灰色工作服、行色匆匆的科研人员,脸上大多带着专注或者疲惫的神情。

老周的车直接停在了主办公楼前。

“周部长,您好!白所长在办公室等您。”小李热情而又不过分殷勤,引着老周往里走。

楼道里光线不算明亮,水磨石地面被擦得锃亮,能映出人影。

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儿和纸张油墨混合的味道。

白杨的办公室在三楼。

门是普通的木头门,上面挂着一块小小的牌子:“所长室”。

张强轻轻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声清朗的回应:“请进。”

推开门,老周看到了那个让他颇费思量的年轻人。

白杨正站在窗边,手里拿着一个搪瓷缸子,似乎在看外面的什么。

听到动静,他转过身来。

还是那副样子,穿着干净的白衬衫和蓝裤子,身形挺拔,面容平静,眼神清澈,看不出多少情绪。

只是那份超乎年龄的沉稳,让老周心里再次嘀咕:这小子,心理年龄怕是得有四五十岁了吧?

“周部长,您好!快请坐。”白杨放下缸子,迎了上来,伸出手。

他的手温暖而有力,不像个纯粹搞理论研究的。

“白杨同志,你好啊。”老周跟他握了握手,脸上露出标准的、和煦又不失威严的笑容,“冒昧来访,没打扰你工作吧?”

“您太客气了,欢迎您来指导工作。”白杨示意老周在简陋的沙发上坐下,自己则去给他倒水。

办公室不大,陈设极其简单。

一张老旧的办公桌,上面堆满了各种文件和图纸,但并不显得凌乱。

一个铁皮文件柜,一个书架,上面塞满了专业书籍,还有就是这张待客用的、蒙着人造革的旧沙发和小茶几。

墙上除了几张科研成果的图表,再无他物。

“研究所条件简陋,您多担待。”白杨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放在老周面前的茶几上。

茶叶是普通的茉莉花茶,香气很浓。

老周摆摆手:“搞科研的地方,要那么铺张干什么?关键是出成果。”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目光落在白杨脸上,“白杨同志,你最近可是给我们出了个大难题,也是个大惊喜啊。”

白杨笑了笑,没接话,等着老周的下文。

他大概能猜到这位大部长亲自跑一趟是为什么。

老周呷了口茶,润了润嗓子,也不再绕圈子,直接切入正题:“昨天,我把你的那份……嗯,关于‘激光雷达系统’的初步技术方案,给轻工、重工、冶金几个部的老同志都看了看。”

他观察着白杨的表情,对方依旧平静。

“大家的反应,怎么说呢?”老周斟酌着用词,“非常激动,也非常……嗯,急切。这东西要是能搞出来,对我们国家整个工业体系,尤其是高端制造和国防建设,意义太重大了。说是‘工业领域的两弹一星’,我看一点不为过。”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恳切起来:“所以,今天我来,主要是想听听你本人的想法。这个项目,从图纸变成现实,你估计,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中间可能会遇到哪些主要的技术瓶颈或者现实困难?还有,你个人……打算在这个项目上投入多少精力?”

老周问得很直接,也很全面。

他知道,跟白杨这样的人打交道,绕弯子没用,不如开门见山。

白杨听完,并没有立刻回答。

他端起自己的搪瓷缸子,也喝了一口水,似乎在整理思路。

办公室里一时间只有墙上老式挂钟轻微的“咔哒”声。

老周耐心地等着。

他心里其实有点七上八下。

要是白杨说个十年八年,或者干脆说条件不成熟搞不了,那回去可就不好交代了。

这帮老伙计的胃口都被吊起来了,再给他们泼冷水,那滋味……

过了大概半分多钟,白杨才放下缸子,抬起头,看着老周,语气平静地开口了:

“周部长,您问需要多长时间……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

老周心里“咯噔”一下。

来了,这小子,果然不按套路出牌。

他就怕听到“复杂”这两个字。

“技术层面,”白杨继续说道,语速不快,但字字清晰,“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核心的技术原理,关键的设计方案,我们已经基本吃透了。”“

甚至,如果资源到位,实验室环境下,做出一个具备基础功能的原理样机,可能并不需要太长时间,也许一年,甚至更快。”

“哦?”老周眼睛一亮,身体微微前倾,“这么快?”

这可比钱宏远他们评估的三到五年乐观多了!

然而,白杨接下来的话,却像是一盆冷水,浇在了老周刚刚燃起的热情上。

“但是,”白杨话锋一转,“您刚才问的是‘从图纸变成现实’。我理解,这个‘现实’,不仅仅是指实验室里的一个样品,而是指能够稳定生产、性能可靠、并且具备一定经济性,能够真正装备应用的产品,对吗?”

老周点了点头,神情凝重起来:“对,是这个意思。我们需要的是能用、能造、能装备的东西。”

“那就不是一两年的事了。”白杨轻轻摇了摇头,“甚至可以说,现在强行上马大规模生产,时机还不成熟。”

“时机不成熟?”老周皱起了眉头,“技术不是已经……”

“技术本身,我们可以说走在了前面。”白杨打断了他的话,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判断,“但是,支撑这项技术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可靠性生产的整个工业基础,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他站起身,走到办公桌旁,从一堆图纸里抽出一张,又走回来,递给老周。

那似乎是一张零部件的加工图纸。

“您看这个,”白杨指着图纸上的几个标注,“这是激光雷达系统里一个关键的光学部件的基座。它的材料要求是特定的低膨胀系数合金,目前国内能不能稳定量产,成本如何,我需要打个问号。”

“它的加工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部分关键部位甚至要求更高。我们现有的精密机床,有多少能满足这种稳定、批量生产的需求?操作这些机床的高级技工,我们储备了多少?”

“还有这个,”他又指向另一个部分,“这是信号处理单元的核心芯片。我们目前的设计是基于现有能找到的最好的元器件,但性能冗余很小,可靠性也需要大量实验验证。”

“如果想达到更高的性能和可靠性,就需要下一代的半导体工艺支持。我们国家的半导体产业,现在是什么水平,您比我更清楚。”

“除此之外,高精度的光学镜片研磨抛光、特种镀膜技术、高稳定性的激光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应着一系列的材料、工艺和设备。其中很多,都不是我们目前的强项。”

白杨一口气说了很多,条理清晰,直指要害。

他不是在泼冷水,而是在陈述一个工程师眼中冷冰冰的现实。

老周拿着那张图纸,手指微微有些发颤。

他不是技术专家,但白杨说的这些问题,他大多能听懂,也知道这些确实是目前国内工业体系的短板。

他原本以为,最大的难题是技术本身。

现在白杨告诉他,技术骨架已经搭好,但血肉,也就是支撑技术落地的工业基础,还跟不上。

“所以……”老周的声音有些干涩,“你的意思是,这个技术我们已经掌握了,但因为我们目前的工业能力限制,没办法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可以这么理解。”白杨点头,“强行上的话,成本会高到无法承受,可靠性也难以保证。造出来几台样机没问题,但要想像常规装备那样列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路’,不仅仅是我们研究所的路,更是整个国家工业体系需要走的路。”

老周沉默了。

他靠回到沙发上,感觉有些脱力。

这个结果,真是……既让人震惊,又让人意外,还有深深的无奈。

震惊的是,白杨团队竟然真的已经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技术本身已经成熟到这个地步!

意外和无奈的是,明明抱着金饭碗,却因为缺少配套的碗筷和桌子,一时半会儿还吃不上饭。

“那……你估计,大概需要多久,我们的工业基础才能支撑起这个项目的量产?”老周不死心地追问。

他需要一个大致的时间表,哪怕只是一个预期。

白杨沉吟了一下:“这很难精确预测,周部长。这取决于国家在精密加工、特种材料、半导体、光学仪器等相关基础工业领域的投入决心和发展速度。”

“如果各项配套产业能够按照最乐观的规划发展,也许……五年?十年?或许更长。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需要整个工业战线的协同努力。”

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老周心里反复咀嚼着这个时间。

虽然比之前担心的“搞不了”要好,但这依然是一个漫长的等待。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明明是他拿出了足以改变格局的技术,但他却比任何人都要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的限制。

这份冷静和务实,让老周既感到佩服,又有些……心疼?

或许是替国家感到一种时不我待的焦虑。

“我明白了。”老周缓缓点了点头,把图纸还给白杨,“白杨同志,你今天跟我说的这些,很重要。虽然不是我们最想听到的那个‘立刻就能用’的答案,但这是实情,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

他站起身:“我们需要回去,好好消化一下你今天提供的信息。看来,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的攻关,更要下大力气,尽快把相关的工业基础给搞上去。这碗筷和桌子,得抓紧时间造出来才行啊。”

白杨也站起身:“是的,部长。技术是种子,工业基础是土壤。没有肥沃的土壤,再好的种子也难以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说得好!”老周赞许地点点头,“种子已经有了,接下来,就是改良土壤了。白杨同志,这件事,后续还需要你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在明确哪些‘土壤’最关键,需要优先改良这方面。”

“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白杨回答得干脆利落。

老周看着他,心里忽然安定了不少。虽然短期内大规模应用的希望落空了,但知道了问题所在,知道了努力的方向,总比两眼一抹黑要强。

而且,有白杨这样既懂技术又识大体的人在,这个项目,终归是有希望的。

“好,那我今天就先到这里。”老周伸出手,“谢谢你,白杨同志,跟我说了这么多实话。”

“您太客气了,周部长。”白杨再次与他握手。

送老周下楼的时候,张强看出了周部长脸上的凝重,心里也有些打鼓,不知道所长和部长谈得怎么样。

坐回车里,老周闭上眼睛,脑子里还在回响着白杨的话。

技术成熟,环境不许。

这八个字,恐怕要成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围绕着这个项目的主旋律了。

他揉了揉太阳穴,对司机小王说:“回部里。”

车子缓缓驶出研究所的大门。

老周知道,他带回去的消息,会让那几位老伙计的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从高峰跌到半山腰。

但这半山腰,或许才是最接近现实的起点。

接下来的路,不好走啊。

老周在心里默默叹了口气。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既然知道了短板在哪里,那就集中力量,一块一块地补上去!

他就不信,凭着全国上下的这股劲儿,还真能让这颗“工业界的明珠”永远蒙尘不成?

他需要尽快把这个情况,向更上面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