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一切准备就绪!
时间,缓缓的过去。
数天后。
“老孟,怎么样?现在良品率有多高?”
白杨的声音在略显拥挤的实验室里响起。
他大步流星地走进来,目光直接锁定了正埋首在一堆仪器前的孟国华。
孟国华头也没抬,只是用手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声音里透着一股子疲惫,却也难掩兴奋:“出了!出了!你看看,这是咱们第一批用自己的光刻机刻出来的芯片!”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片指甲盖大小的晶圆,递到白杨面前。
白杨接过来,凑到眼前仔细端详。
这玩意儿,表面上看,黑不溜秋的,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细小的纹路,在灯光下反射着微弱的光芒。
如果不是系统的存在,说实话,白杨对芯片这玩意儿的了解,也就仅限于“知道它是干啥的”这个层面。
“还不行,只提升了10个点。”孟国华语气有些没落。
白杨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知道,现在不是抱怨的时候,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老孟,问题主要出在哪里?”白杨问道。
孟国华指着显微镜下的芯片,说道:“你看,这些线条的粗细不均匀,主要还是光刻机的精度问题。咱们的光源、透镜、还有控制系统,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就是材料的问题。咱们现在用的光刻胶,性能也不太稳定,容易受到温度、湿度的影响,导致刻蚀出来的图形变形。”
白杨听着孟国华的分析,一边点头,一边在脑海里飞速地思考着对策。
他虽然不是光刻机专家,但他有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储备!
“老孟,你说的这些问题,我大概明白了。”白杨沉吟片刻,说道,“咱们一个一个来解决。”
“首先是光源。咱们现在用的光源,波长还是太长了,导致分辨率不够。我记得有一种……嗯,深紫外光源,波长更短,可以提高分辨率。”
孟国华眼睛一亮:“深紫外光源?我好像也听说过,但是咱们国内根本就没有啊!”
白杨笑了笑:“不,我们有,忘了德国那家进来的厂子了?”
孟国华一听,顿时激动起来,恍然大悟道:“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太好了!有这技术,最少能提高10个点的良品率!”
“还有透镜。”白杨继续说道,“咱们现在的透镜,材料和加工工艺都比较落后。我记得有一种……非球面透镜,可以减少像差,提高成像质量。”
孟国华再次露出惊讶的表情:“非球面透镜?这可是个高精尖的技术啊!咱们能做出来吗?”
白杨自信地说道:“只要有理论基础,再难的技术,咱们也能攻克!这方面,也可以去找那边的厂子。”
之前的合作,其实就是为了这边做伏笔。
现在终于是派上用场了。
“还有控制系统。”白杨说道,“咱们现在的控制系统,精度和稳定性都不够。我建议采用……数字控制技术,用计算机来精确控制光刻机的各项参数。”
“小型计算机也差不多研发出来了,你去打个报告给我,找沈桦林,就说我说的,要最新版本的计算机。”
孟国华听得连连点头,他已经完全被白杨的思路所折服。
“白所长,你都已经准备好了,这换任何一个人都……”孟国华的话没有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白杨笑了笑,没有说话。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至于光刻胶的问题,咱们也可以尝试改进一下配方,或者寻找新的材料。”
“这个,就要看你的了!”
“好!”
接下来的几天,白杨和孟国华带领着整个光刻机研究小组,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攻关。
白杨把自己脑海中关于光刻机技术的知识,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出来。
他提供了深紫外光源的设计方案,非球面透镜的加工方法,数字控制系统的程序代码,以及光刻胶的改进配方。
这些知识,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书一般。
但是,在白杨的耐心讲解下,他们逐渐理解了这些技术的原理,并开始着手进行实验。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机器轰鸣。
每个人都忙得脚不沾地,但是他们的脸上,却都洋溢着兴奋和期待。
半个月后。
深紫外光源研制成功了!
非球面透镜加工出来了!
数字控制系统调试完毕!
光刻胶的性能也得到了改善!
当他们把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到光刻机上时,奇迹发生了!
新一批的芯片,良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虽然还没有达到百分之百,但是已经从原来的百分三十,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三!
这是巨大的进步了!
……
办公室内。
孟国华激动地搓着手,老脸涨得通红,跟喝了二斤二锅头似的:“白所,你真是……你真是个活菩萨啊!这玩意儿,就这么……就这么让你给解决了?”
“嗨,小意思,小意思。”白杨摆摆手,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心里头却是美滋滋的。
这年头,能被人夸一句“活菩萨”,那可是比什么都强!
当然,这芯片良品率的问题,对他来说,确实不算什么。
毕竟,他可是带着后世几十年经验回来的,这要是还搞不定,那也太丢穿越者的脸了!
和孟国华商议了下,接下来的问题。
确定了大概可以做到,一个月内,日产三千枚的产量。
三个月后,就能够做到日产五千枚。
半年后,如果全力扩展,就能够做到日产一万枚。
而白杨这边,也要考虑蓝白机的组装问题了。
白杨心中思索着。
这东西,关键技术已经搞定,剩下的就是组装。
这年头,也没什么自动化生产线,都是人工流水线。
所以,关键在于人,人多力量大嘛!
得找个大厂子。
最好是那种……有一定基础,但是又不太景气的。
这样,既能利用他们的现有设备和工人,又能给他们找条活路,一举两得!